▲东莞第一辆电动自行车上牌
2022年1月1日,东莞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在城区片6个镇街35个服务站点正式启动,市民何先生成为首个完成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的幸运儿。
日前,东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就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以来,东莞市涉电动自行车事故超1000宗,占全市交通事故的30%,事故造成123人死亡,1124人受伤。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方便、快捷、实惠等特点,深受青睐,已经成为了市民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据交警部门统计,全市共有售卖电动自行车商铺超3000余间,全市电动自行车存量约400万辆。
为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和道路行驶秩序,12月9日,东莞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向社会公布《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2年1月1日施行,届时电动自行车需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上牌,取得行驶证并悬挂号牌后,方可上路行驶。
新政新在哪?
1、驾驶电动自行车需要登记上牌
在电动自行车定义方面,《条例》第三条明确了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车载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脚踏骑行能力,能实现电助动或者电驱动功能的两轮自行车。
对于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方面,《条例》十七条规定,电动自行车需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上牌,取得行驶证并悬挂号牌后,方可上路行驶。
2、设置两年过渡期
对于超标电动车的管理方面,《条例》第二十一条中明确指出,对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设置两年过渡期管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发放临时号牌,过渡期满后不得上道路行驶。
3、将采取多项措施保障电动行车管理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通行难”“停车难”“充电难”等突出问题,《条例》制定了多项配套保障措施。
在电动自行车行驶通行方面,《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要合理规划非机动车道,建设方便电动自行车通行的设施,为电动自行车通行提供条件。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的,应当合理设置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应当尽可能形成相互连贯的路网。在空间条件满足的道路,应当采取物理隔离措施独立设置非机动车道;空间条件无法满足的道路,非机动车道需要与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共板的,应当设置明显的隔离警示标志。
在电动自行车停车和充电方面,《条例》第三十四条明确,在人员流动较多的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配套规划、建设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地。公共办公场所和居民住宅区应当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和充电设施。因客观条件受限无法设置集中停放、充电场所的,应当划出一定的安全区域,设置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
4、禁止生产、销售未获得3C认证的电动自行车
在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方面,《条例》明确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和进口的电动自行车设计最高时速、整车质量、外形尺寸、防火阻燃性能等应当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产、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应当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未经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电动自行车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轻松“两步”即可上牌
在《条例》公布后,在全市范围引发热议:“上牌流程是什么”“需要带什么资料”“什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才可以上牌?”“能不能选号”,市民都聚焦在电动自行车的登记上牌工作上,电动自行登记上牌对相关部门提出了很多问题。12月24日,东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经过深入研究,就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进行权威解读,并对具体的办牌流程予以公示。
据悉,车主需备齐居民身份证或临时居民身份证(非东莞户籍还需要提供居住证或居住证受理回执)、购车发票和车辆合格证,并拍摄好车辆左前方45°、左后方45°照片;关注“东莞交警”微信公众号,点开“业务办理”,进入“电动自行车服务”模块,然后按指引提交有关资料,待后台审核通过并接收到可预约验车的信息后,预约办理登记上牌的地点及时间,按预约的时间携带资料到预约的警邮合作网点或者各镇街(园区)交警大队进行验车,即可登记上牌。
1、注意:没有脚踏功能的电动自行车将不予上牌
根据交警部门的权威解读,符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以下简称“新国标”)并获得CCC认证的电动自行车,可申请登记上牌。
对于2022年1月1日前购买的不符合新国标或虽符合新国标但未获得CCC认证的电动自行车可申请临时号牌,临时号牌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止。
同时,交警部门还提醒市民,没有脚踏骑行能力的电动车不属于电动自行车的范围,不予办理登记、不予核发临时号牌。
2、什么是“新国标”自行车?
2018年5月15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正式印发,并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对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参数进行明确:“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需要具有脚踏骑行功能,最高设计时速不超过每小时25公里,车速超过15km/h有提示音,整车质量小于或等于55公斤,蓄电池标称电压小于或等于48伏,且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小于或等于400瓦,并且通过3C认证。
3、1月1日将投放20000个号牌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在2022年1月1日,交警部将投放20000个电动自行车号牌,其中正式号牌14000个,临时号牌6000个。“新国标”车通过“5选1”的方式确定号牌号码,违标车申请临时号牌的则由系统随机确定临时号牌号码。
4、将适时推出“带牌销售”
此外,交警部门将适时推出“带牌销售”模式,让市民可免预约地直接在“带牌销售”电动自行车的门店购买已登记安装号牌的电动自行车。
交警部门表示,需要申请备案“带牌销售”的销售门店,请相关负责人在“东莞交警”微信公众号的“电动自行车服务”模块,通过“带牌销售企业申请”栏目提交申请,由辖区交警大队到销售店现场核查店面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交警大队现场收取纸质资料保存,开通带牌销售权限。
调查问卷:
你为什么选择电动自行车出行
根据交警部门公布的数据,东莞市电动自行车存量约400万辆,电动自行车已经是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为了解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意看法,本报随机对241名电动自行车车主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驾驶电动自行车的出行特征,并征集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的看法。
轻便灵活,短途通勤的“明星”
调查显示,82.76%的受访者日常驾驶电动自行车的出行半径在10公里之内,其中73.44%的受访者驾驶电动自行车的主要用途是工作上下班,68.88%的受访者一周内驾驶电动自行车的时间超过4天。市民张女士向记者反映:“我家离公交站距离有大约500米,去乘坐公交车还得走一大段路,相比之下电动自行车非常方便,我可以直接上车就走。”
电动自行车的灵活轻便也受到了市民李女士的青睐:“因为在交通高峰时段,路上的车流量很大,我以前乘坐公交车上班经常堵在路上,很容易迟到。我现在驾驶电动自行车上班,它轻便灵活,能够让我免去堵车之苦。”
除了灵活轻便,电动自行车的续航能力也颇受市民青睐,市民秦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每天驾驶电动车由莞城去万江上班通勤距离约8公里,他的电动自行车平均3天充一次电,他感觉电动车的续航非常适合短途出行。
由此可见,电动自行车除了弥补公共交通工具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方便灵活、续航能力优秀的特点,与市民10公里内短途出行的需求非常匹配,是市民短途通勤的“明星”。
出行成本:电动自行车最为经济
调查显示,70.8%的受访者每月在电动自行的停车、充电、维修等方面平均每月花销在100元以下,充分地体现了驾驶电动自行车出行的经济优势。据了解,大多数的电动自行车车主都是在自家充电,有的车主则在小区设有的公共充电桩充电,约0.5元/小时。
市民陈先生表示,他平时乘坐公交车上下班都需要4元,而自己的电动自行车2天充电一次,充满需要3小时,一周6天算下来才9元,远比乘坐公交车便宜。
此外电动自行车的维修费用相比其他交通工具也非常低廉,记者走访了莞城博厦的电动自行车维修点,维修师傅周先生表示,电动自行车的维修一般都是补轮胎、刹车片维修之类的,小故障维修成本平均在70元左右,维护成本相对于机动车要低廉很多。
因此,电动自行车以其低廉的售价、充电费用低,维护成本低,成为了市民短途出行最为经济的交通工具之一。
车主心声:
58.09%车主选择“两步”上牌
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市民都支持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工作。市民胡女士表示:“我个人非常支持电动车登记上牌政策,平时在路上看见太多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违法现象,希望能够通过登记管理,改善这种现象,让我们的交通出行环境更加安全有序。”
调查显示,在交警部门提供的两种登记上牌方式中,有58.09%车主选择通过“东莞交警”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登记,再按预约的时间携带资料到预约的网点登记上牌。其中,有51.04%的受访者选择希望到各镇街(园区)交警大队登记上牌。
对于登记上牌的流程方面,市民尹先生向记者反映:“我觉得预约流程还是比较方便的,只需要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和两张车辆照片即可预约,无须携带大量资料。”
62.5%受访者不了解新国标的要求
在记者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在未购买“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车主中有62.5%的车主表示不了解“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标准。市民袁女士表示:“我的电动车是3年前购买的,那时候销售人员就告诉我这是符合标准的,可是具体的什么标准,一直都没人告诉我,我根本就不了解”。
调查显示,在未购买新国标车的车主中有55.2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购买“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原因是在标准出台早几年就已经购买了电动自行车,不打算更换。
市民朱女士向记者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于“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相关的宣传,让大家都清楚“新国标”的标准,鼓励市民去购买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
65.98%的车主认为需要购买保险
在调查的过程中,有65.98%的车主有意向在给自己的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的时候购买保险。大部分车主认为购买保险有助于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减少因经济赔偿问题的纠纷。
对于购买保险方面,交警部门表示,为保障各方权益,鼓励但不强制市民购买电动自行车的相关保险,具体可咨询有关保险公司。
市民观点:
希望合理规划更多的非机动车道
在采访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在完善市政设施,增设更多的交通标志在未来规划更多非机动车道
家住虎门的市民梁女士表示向记者反映:“我家附近的非机动车道非常少,也没有给非机动车道配套的相应的交通标志,我平时驾驶电动自行车出行不得不选择靠在机动车道右侧行驶,感觉不安全。”
除了希望增设更多的非机动车道与完善交通标志外,市民莫先生向记者提出自己的观点:“环城路的非机动车道路面有些地方很平整,有些地方却坑坑洼洼,很难行驶,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非机动车道的路面维护,让人民出行有方便也有安全感。”
针对非机动车道“通行难”的问题,《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作了出明确规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合理规划非机动车道,建设方便电动自行车通行的设施,为电动自行车通行提供条件。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的,应当合理设置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应当尽可能形成相互连贯的路网。”
知多D:
电动自行车安全骑行“十切记”
1、切记购买符合国标车辆
根据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必须要满足:1、有脚踏骑行功能;2、车速不能超过25km/h;3、整车质量(含电池)不能超过55kg;4、电压不能超过48V,电机功率不能超过400W。
2、切记佩戴安全头盔
近几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亡人事故当中,90%的致死原因是头部颅底骨折和脑挫伤造成的。而佩戴头盔可以有效保护头部、减轻伤害,这是目前对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最有效的保护办法。
3、切记匀速安全行驶
骑行电动自行车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安全距离,匀速行驶,最高时速不超过25km/h,避免与周边的电动自行车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竞驶。
4、切记路口减速
由于不少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在扰乱城市交通秩序的同时,也带来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切不可图一时方便而以身犯险,通过路口时,减速通行,遵守交规,安全出行。
5、切记使用非机动车道
机非分隔行驶安全最有保障,道路设有非机动车道的,电动自行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
6、切记远离大车盲区
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时一定要注意远离大车盲区,应与大型车辆保持3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当大型车辆转弯时,不要抢行,不要试图超越。
7、切记通行避让行人
电动自行车在路上行驶或通过红绿灯时,应当从人行横道通过,同时注意避让行人。
8、切记靠右行驶
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上路行驶,有非机动车道的,应当使用非机动车道,没有非机动车道的,应当靠道路右侧行驶通行。
9、切记规范停车落锁
按照规定地点停放,不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同时注意及时落锁,提防车辆被盗。
10、切记日常自查自检
每次骑行前应检查车辆情况,预防车辆故障诱发行驶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