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回顾|中国足球这一年(下)
新华社 2021-12-25 12:18:55

职业联赛:泡沫破碎

这一年也见证了金元足球泡沫的破碎。

从风光无限的中超卫冕冠军江苏苏宁宣布解散,到一家家俱乐部曝出欠薪,再到高价归化球员纷纷解约返回巴西,无不让人感到中国职业足球凛冬已至。

泡沫破碎,警钟敲响。天津市纪委监委12月宣布,原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两任老总李广益和董文胜因涉嫌严重违法,正在接受调查。

金元足球的不可持续,其实早已显现。即使是联赛红火的2018年,中超俱乐部平均亏损达到4.4亿元,球员薪酬占比为68%,财政状况极不健康。

2020年底,中国足协连续出台俱乐部总支出压缩、球员进一步限薪、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等政策,旨在压缩泡沫,引导理性投资。但在新冠疫情、房地产行业投资者经营困难、国家队赛事导致赛程被迫压缩等内外因素影响下,新政能起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

究其根本,多位足球界人士表示,很多企业投资俱乐部除了期望广告效应外,同时也是为了从当地政府获得“对价回报”(如商业和土地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等)。一旦母公司无法获得预期回报或经营不善,连年亏损的俱乐部就将成为牺牲品。

沉疴需下猛药。“足改方案”提出的“推进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正当其时。股权改革应实事求是,追求效果导向,分地域、分阶段推行,而不是为改而改,更不应强制股改。

在股改进程中,如何评估和处理历史债权债务,如何吸引投资人进入,如何把握国企民企占股比例等诸多问题都超出足球治理本身,需要中国足协、各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还有“千呼万唤出不来”的职业联盟。虽然职业联盟筹备组今年已全面介入联赛运营,但却迟迟无法挂牌。尽快推动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联合会(职业联盟)正式成立,对提升联赛商业运营能力、恢复投资人信心同样意义重大。

 

青训发展:道阻且长

俱乐部生存危机,直接传导到了青训领域。苏宁俱乐部退出后,旗下各年龄梯队随之解散,有小球员学籍受到影响,不少人无球可踢。

青训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根基,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青少年足球工作,也在艰难前行。这一年里,中国足协组织了2005/2006、2007/2008年龄段男子青少年精英球员训练营以及女子U13、U14和U15等年龄段训练营,并建立起精英青少年球员数据追踪报告。全国校足办牵头的首个“新型足球学校”也在河南开封成立。

因为疫情中止一年多、作为青超联赛升级版的2021年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在10月开赛。全国多地的各级别校园足球比赛也陆续重启。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原定于11月举行的2021年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U13和U15组总决赛被迫取消,颇为遗憾。比赛对青少年球员至关重要,探索在疫情下安全举办青少年赛事的方案,既事关中国足球当下,也事关未来。

近年来,体教融合始终是足球行业的热词。多地的职业俱乐部和地方足协都在开展实践,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近日加盟拜仁慕尼黑的18岁小将刘邵子洋,就是武汉市教育局、武汉足协、武汉三镇俱乐部深度融合培养的结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在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公布后,足球领域体教融合也进入顶层设计阶段。全国校足办和中国足协在今年就足球竞赛体系设计、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及认证管理办法等事宜进行了深入沟通。但据记者了解,由于双方在赛系、赛制设置上有不同看法和设想,相关工作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文件出台仅仅是第一步,只有群策群力、扎实落实,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青少年和足球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足球步入多事之秋,是量变积累终于达到质变的结果。当问题集中出现,必须处理好“久久为功”与“只争朝夕”的辩证关系。国家队是风向标,但如果所有人都只盯着国家队,我们就很难得到一支强大的国家队。中国足球要发展,就要先还清历史欠账。

改革面对阻力,更要想清楚究竟为何而改?如果路是对的,就别害怕遥远。改革会遭遇挫折,而历史注定螺旋上升。扎扎实实推进足球改革,就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

大危中也有大机。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如果能借此挤掉脓包,轻装上阵,中国足球未尝不能破而后立。同时随着2023年亚洲杯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十座高标准专业足球场陆续完工,重大赛事产生的广泛影响也将给中国足球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刻,需要全行业的团结、智慧与勇气。

文字:新华社 图片:新华社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