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类读物最受欢迎……东莞市民阅读的这些特征,你都知道么?
i东莞 2021-12-21 18:12:22

当前,东莞即将踏入“双万时代”(千万人口+万亿GDP)新起点,东莞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力量,大力推动“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今年9月印发的《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国家全民阅读平台作用,致力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书香东莞,实施书香镇街推进行动,打造全民阅读‘东莞样本’”。

为客观了解东莞市民阅读状况,推动规划实施,2021年10月13日至11月23日,东莞市行政学院与东莞图书馆联合开展“东莞市民阅读状况”网络问卷调查,通过“东莞日报i东莞”客户端、“东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共吸引近2万名年满12周岁的东莞常住居民关注,1513名市民实际参与,回收有效问卷1513份,其中男性1055名,女性458名;18-35岁、36-50岁的受访者分别占44.61%、41.04%。调查结果直观反映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背景和政治面貌的受访者关于自身阅读的状况。这也是近年来我市持续时间较长、参与人数较多、代表性较广的一次阅读类社会调查。

本次网络调查共设置题目22道,其中单选题15道、不定项选择题6道(每题可选择1-3项答案)及开放式问答题1道。从回收的样本数量及答题情况看,本次调查得到了广大市民读者的广泛支持和认真对待。

一、东莞市民阅读的十二大特征

从调查数据来看,东莞市民阅读以及与阅读相关的行为呈现出十二大特征,现简要解读如下:

(一)文学艺术类读物最受欢迎

在1513名受访市民中,有885人选择文学艺术类读物为主要的阅读领域,占比为58.49%,在所有读物类别中排在第一位;排在二、三位的分别是亲子教育和历史(含党史)类的读物,占比分别为43.29%和38.07%。该组数据表明东莞市民阅读主要集中在文艺、教育、历史(含党史)等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领域,阅读的非功利性倾向较为明显。

排在第四、五、六位的热门阅读领域分别是心理咨询类,占比为29.08%;成功励志类,占比为25.78%;健康养生类,占比为25.12%。受访者对心理咨询和健康养生类读物的集中关注,既表明东莞市民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表明对身心健康和品质生活的追求。

(二)纸质阅读仍然占主流地位

从数据来看,以纸质阅读为主的市民占受访者总数的60.87%,占据主流地位,而以电子阅读为主的市民占比仅为24.45%。此外,还有5.68%的市民以“听书”(如图书馆APP、喜马拉雅等)为主。这一结果还能从纸质和电子阅读效果的比较中得到印证:57.63%的受访市民认为纸质阅读的效果更好,而只有6.74%的市民认为电子阅读的效果更好。同时也有35.03%的市民认为纸质和电子阅读的效果“各有利弊,难分高下”。

(三)七成市民日均阅读不超过1小时

在1513名受访者中,除工作材料和教材教辅外,日均阅读其他书刊的时长在半小时以下的有310人,占总数的20.49%,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的有757人,占比为50.03%,两者合计表明:70.52%的市民日均阅读不超过1小时。日均阅读在3小时以上的市民为70人,占比仅为4.63%。

(四)家和图书馆是市民阅读的首选场所

结果显示,77%的市民喜欢在家中(住所)阅读,其次是公共图书馆,占比为60.34%;而偏好在茶室/咖啡馆、办公室、学校阅读的市民则分别有21.94%、20.56%、19.83%。同时,数据也表明有10.38%的受访者会选择在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仅有2.31%的市民偏好酒店/宾馆的阅读环境,在所有备选项目中占比最低。

(五)三成多家庭藏书超过100册,且学历与藏书量正相关

在1513份样本中,总计有506人表示家庭藏书(不含词典、学生教材教辅等)在101册以上,占比为33.44%;其中家庭藏书在501册以上的为70人,占比为4.63%,藏书在1001册以上的为61人,占比为4.03%;家庭藏书在20册以下的为387人,占比为25.58%,在所有备选数量级(20册以下/21~50册/51~100册/101~150册/151~200册/201~500册/501~1000册/1001册以上)中占比最高。

受访市民学历与家庭藏书量的交叉分析显示:学历越高,藏书量也呈现正向变化,比如在家庭藏书量1001册以上的量级中,参与调查的博士研究生人数仅为8人,占比为0.5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人数为114人,占比为7.53%,而博士研究生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样本均为1份,占比均为1.64%,即受访者基数较少的博士研究生与受访者基数较大的初中及以下学历市民,在1001册藏书量级中的占比相等,说明学历越高,藏书量也正向变化;在501~1000册数量级中,这一倾向同样非常明显,从而表明学历越高的人也越爱藏书,藏书量也正向增长。

(六)六成多家庭设有书房

在1513份样本中,家庭设有书房的比例为62.52%,其中书房藏书与阅读功能相对独立的家庭占比为20.09%,书房藏书与阅读功能与其他功能混合的家庭占比为42.43%,而没有设置书房的家庭占比为37.48%,表明六成多的受访者家庭比较重视营造家庭阅读环境,并且由于经济和住房条件大为改善,有能力设置功能相对独立的家庭书房。

(七)半数以上市民月均读书不超过1册

数据表明,年均阅读量在12册以下、即月均阅读量不超过1册的市民占比为55.65%,其中月均阅读在0.25册以下的占比为10.31%,月均阅读在0.33~0.5册的占比为21.48%,月均阅读在0.58~1册的占比为23.86%;而月均阅读超过5册的市民占比为9.19%,其中月均阅读超过8册的市民占比为5.29%。

(八)“没有时间”是阻碍阅读最大的客观原因

在分析阻碍个人阅读的客观原因时,“没有时间”是受访者选择最集中的选项,其中因“公事(学业)繁忙”而没有时间阅读的占59.42%,因“私事(家务)繁多”而没有时间阅读的占49.31%;数据还表明,排名第二位的阻碍因素是“周围缺乏读书氛围”,占比为35.76%;认为“书刊太贵”的占比为19.63%,认为“书刊品种太多,不知如何选择”的占比为14.74%,说明市民的阅读行为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时间因素是主要的。

(九)“缺乏毅力”是阻碍阅读最大的主观原因

除客观因素外,市民个人的主观因素也可能对阅读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62.1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毅力,难以坚持”是阅读最大的“阻碍”,在所有选项中排在第一位;有28.29%的市民认为“阅读不熟练,速度慢”会影响自己进一步阅读,还有26.5%的市民认为“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书”会打击自己阅读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让市民对阅读多少抱有抗拒态度,比如“知识有欠缺,读不懂”,占比为25.18%;“读书辛苦,损耗身心”,占比为5.29%;“感觉不需要读书也能应付各种情形”,占比为3.44%,“读书没有太大的收获”,占比为3.17%。

(十)近六成市民首选购书满足阅读需求

56.58%的受访市民表示阅读的书刊(含电子书刊)来自购买,近4成的受访者则表示主要到公共图书馆借阅以满足阅读需求。在购买书刊的支出方面,有42.83%的受访者年购书支出为100-500元,22.61%的受访者年购书支出为501-1200元,14.88%的受访者年购书支出为1201-1600元,另有3.97%的受访者表示每年会支出2501元以上用于购书消费。

(十一)八成多市民认为阅读会促进工作和学习

对于阅读与工作(课业学习)的关系,受访者的态度也并不一致,比如80.44%的受访者认为“阅读会促进工作(课业学习)”,表明八成多的市民对阅读促进工作和学习持肯定态度;但同时也有不少市民对阅读的作用持不同看法,比如16.13%的市民认为“阅读与工作(课业学习)没有明显的联系”,还有1.78%的市民认为“阅读会干扰工作(课业学习)”,说明个体与阅读的关系是多元的,阅读体验也是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

(十二)男女阅读倾向差异明显

从阅读领域与受访者性别的交叉分析来看,东莞男女市民对阅读领域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男性市民阅读领域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历史(含党史)(占53.28%)、文学艺术(占53.28%)和科技创新类读物(占35.15%),而女性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学艺术(占60.83%)、亲子教育(占53.07%)和心理咨询类(占33.68%),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关注历史(含党史)和科技创新类读物,而女性比男性更关注亲子教育和心理咨询类读物。

在明确列出的阅读领域中,男性受访者响应频率最低的是环保生态类,占比仅为6.33%,同时也是女性受访者响应频率最低的选项,占比为10.31%。一般来说,男性市民比女性市民更喜爱科技、财经、时政类读物,这种倾向在本次调查中再次得到印证。有意味的是,男性市民对哲学宗教类读物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女性,前者占比为31%,后者占比为16.46%;而在成功励志和应试辅导类读物中,女性响应频率的占比又明显高于男性,说明东莞现代女市民对考试晋升、获得个人成功的热情不亚于男性,而对哲学宗教类读物的兴趣则不如男性。

二、受访者对改善阅读状况的五点建议

本次网络调查的最后一道开放式问答题是——“为更好地激励东莞市民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请用一句话提出您的建议。”结果共收到1513名受访者手动输入的1409条意见、建议和阅读感受(不包含“无建议”“没有建议”等无实际内容的答案),其建议主旨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点:

(一)增设并均衡配置公共阅读设施

很多受访者建议,在全市各镇(街)、园区、村(社区)、非连片住宅区和相对偏僻的工业区,统筹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公共阅读设施,提供更多的阅览/自习座位。同时,通过流动图书车、城市阅读驿站、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方式,推动公共阅读空间在全市均衡配置,使市民特别是长者、少年儿童、外来务工者以及残疾人等可就近享受公共阅读服务。

(二)充实公共图书馆阅读资源

如根据时代发展和时政热点,保障公共图书馆每年书刊品种和文献入藏量按照一定规模持续递增,加快图书更新上架速度,满足一千多万市民中不同阅读群体对各类读物的阅读需求;不断充实电子阅读资源并向市民扩大开放范围;设立最新、热门图书的推介展示专柜专栏。此外,还有不少受访者希望公共图书馆运用更多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书刊检索与借阅便捷度,拓展与周边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市的文献互借联动服务等。

(三)提升公共图书馆的配套管理水平

如解决部分公共图书馆(室)光线不足、标识不鲜明、指引不规范、管理不精细的问题;改善公共图书馆(室)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周边的交通状况,增设读者专用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建立多方协调机制,减少公共图书馆(室)周边的生产生活噪音。

(四)减少各种形式主义,为阅读留出时间

比如建议党政企事业单位尽可能减少各种形式主义工作内容,尽量不占用个人正常的休息时间,为干部职工阅读留出更宽裕的时间,使市民从阅读中享受更大的获得感。同时,各单位内部也可以多组织各种读书学习活动,形成更积极的阅读求知氛围。

(五)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市民多读书

不少受访者建议全市宣传、文化、教育系统应协同营造书香城市的良好氛围,如通过发放购书优惠券、电子阅读卡等鼓励图书消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评书、荐书、评奖活动,支持市民成立各种形式的书友会,广泛倡导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理念。

三、城市,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市民阅读既是提升市民素质、丰富城市底蕴的需要,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也可以说:一座城市只有依靠学习才能走向未来。

改善市民阅读状况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市民等不同主体,既与宏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相关,也与阅读个体的知识背景和心态相关,因此不是通过单一主体(比如公共图书馆)和单一途径(如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全社会一同努力,以倡导鼓励为方向,以自觉自愿为原则,以设立目标营造环境为手段,从根本上培养市民“爱读书”的习惯、“会读书”的能力、“善用书”的素质,为推动东莞更深融入大湾区战略奠定广大市民的思想与能力基础。

(作者袁敦卫系东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教研部教授;莫启仪系东莞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文字:袁敦卫 莫启仪 图片:东莞图书馆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