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厚街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文物价值极高的古祠堂,这些记载着岁月、沉淀着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是厚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名片。厚街镇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镇内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让一批文物古迹得以重新焕发生机。据了解,目前厚街就有6个文物保护单位启动修缮工作,已有4个完工。
■位于厚街镇桥头社区的节度陈公祠
“修旧如旧”重新焕发生机
位于厚街镇桥头社区的节度陈公祠,始建于南宋末年,以纪念桥头村立村始祖陈誉,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分别在明永乐年间、清同治四年(1865)和1997年重修过。
节度陈公祠,坐东南向西北,为三间四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石结构,是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首进外置石狮一对,两侧各有一青云巷,前廊两侧设麻石塾台,门额嵌“节度陈公祠”石匾,正脊为陶塑博古脊;二进为三开间牌楼,歇山顶,灰塑牛角脊,正脊立鳌鱼,垂脊立陶塑狮子,明间门额匾刻“名宦乡贤”,中间两柱脚有抱鼓石;三进设有屏门,灰塑博古脊,左右八角拱门边廊;四进后堂摆设陈氏祖先神台,灰塑龙船脊,木雕、彩绘、壁画等装饰工艺精美。
据了解,2012年节度陈公祠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岁月的洗礼,公祠存在坍塌的隐患,部分文物也濒临毁失,亟待修缮保护。从2019年开始,厚街按照市、镇补助和社区自筹等方式,对公祠进行修缮。
然而,文物修缮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必须秉承“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历史信息,恢复祠堂风貌。据介绍,修缮节度陈公祠难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对墙体的恢复和柱梁的校正。“这些柱子是红砂岩材质,柱子是一节一节接上去的,要全部拆下来进行一一更换,另外墙体全部已倾斜出去了,要进行矫正复位,做到‘修旧如旧’。”负责祠堂修缮的工作人员表示。
历经两年的时间,目前,节度陈公祠的修缮工作已全部完工。修缮后的公祠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灰塑还是立体彩画都显得栩栩如生,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宗祠里,仿佛让人感受到当年祠堂的气派。
加强文物保护擦亮文化名片
除了节度陈公祠外,目前,通政陈公祠、隐斋公祠、尹氏宗祠的修缮工作也已全部完工。天培李公祠、守拙公祠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中,后续还将计划启动敬斋公祠、戴氏宗祠的修缮工作。为加强文物管理,厚街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综管部安排专人每周定时检查在修文物保护单位的状况,并做好记录和上报。
“通过对古祠堂的修缮,不仅使这些祠堂恢复了它们的历史风貌,让这些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进一步传承好厚街宗祠文化。”厚街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综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目前厚街共有镇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不可移动文物及以上文保单位共2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18处。节度陈公祠、通政陈公祠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若申报验收通过后,两处公祠将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成为厚街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和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