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今年22岁,大学生,身高166、体重110斤,是很标准的身材。但她总认为自己很胖,想通过节食甚至绝食的方式进行减肥。
减肥过程中,小朱前三天几乎只喝水,第四天的饥饿感令她难以忍受,便只好大吃一顿。
一段时间后,小朱的体重不降反增,竟然涨到了128斤。为此,小朱对自己的行为充满内疚与自责。
后来,她想到了个“好办法”——催吐!小朱认为,只要催吐速度够快,食物进到胃里停留时间短,没有被消化吸收也就不会变胖了,这样既能享受美食,又不会变胖。
就这样,小朱经常不吃晚饭,到深夜饥饿就偷偷暴食,满足进食欲后立刻扣喉催吐,她还为自己的聪明暗自窃喜。
小朱的暴食和催吐行为越来越频繁,从最初的偶尔一次到后来的每周好几次,不仅吃得越来越多,有时候即使“撑肚皮”也要吃,吃完又立刻催吐。
就这样,小朱的体重成功地从128斤降到了90斤。
体重虽然减轻了,但小朱开始出现身体不适,经常容易头晕、眼花、没力气,上课注意力也没办法集中,且出现了频繁的胃痛和胸口烧灼感。
在消化内科接受治疗后,小朱的胃痛症状得到了缓解,但还是常常忍不住暴食和催吐。
医生推荐她到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理科治疗。梁炜明医生接诊了她。
经过心理健康检查、个性评估和人际关系测试等一系列评估,梁医生认为小朱得了“神经性贪食症”,且同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
“患者对自己体型与体重的不正确评价,是引起神经性贪食症的核心原因。”梁医生说,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慢慢改变小朱的不合理认知,让其不再一味的错误理解“肥胖”的概念,改变了对身材的错误认识,并且逐渐重新建立起健康的饮食习惯。
经过几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后,小朱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伤害身体,还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心理—行为”的恶性循环。
最后,小朱在梁医生的引导下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会使用健康正确的进食行为及放松的心态,继续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
梁医生提醒,女生朋友们要对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能过分以瘦为美。当发现吃成为自己唯一发泄情绪的方式,而且反复出现暴饮暴食,又伴随着内疚、羞耻感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避免情况持续恶化。
【知多D】
什么是神经性贪食症?
梁炜明医生介绍,神经性贪食症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女性患病率约0.5%~1%。患者多有个性敏感,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不高,追求完美,低自尊,易焦虑,易冲动等特征。患者通常会特别注重控制体重,所以在暴食后,又会因为担心长胖,主动采取催吐、导泻、过度运动等方式清除食物。
贪食症会使胃被撑大,让人吃得更多,出现胃下垂、胃穿孔、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长时间催吐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钠、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心律失常等疾病;同时胃酸和食物逆流到食道、口腔,可出现返流性食管炎、烂牙等;剧烈呕吐甚至可导致颅内压骤然升高,诱发脑出血。
“在长期心理压力的作用下,神经性贪食症患者还容易产生情绪障碍,比如愤怒、抑郁、焦虑、孤独感等不良情绪,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梁医生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神经性厌食症?
1.对食物有不可抗拒的欲望,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
2.有试图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常采取过激的行动如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使用某些药物如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制剂或利尿剂等,来降低增重的风险以及因为过度进食带来的负罪感。
3.对肥胖存在病态的恐惧,或者既往存在神经性厌食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