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匠心之城”。刺绣、缂丝、宋锦,核雕、砖雕、木雕……这些精湛的中国传统工艺,无不诉说着令人折服的“匠人精神”。
时至今日,站在创新风口的苏州,也在着眼于提升产业关键工艺技能水平,以高技能人才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在苏州蔚然壮大:今年一季度,苏州新增高技能人才2.4万人,总量达75万人,继续在江苏领跑,进一步擦亮了“苏州制造”“江南文化”的品牌。更为人惊叹的是,苏州350万产业工人队伍中技能人才就有200多万,接续为“苏州制造”赋能。
“群贤毕至姑苏城,金鸡湖上来论道”一时间成为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招牌。那么,同样处在全国最具活力经济带,以制造业为最大优势的制造业名城,东莞最需从苏州汲取哪些养分呢?

“温吞水”的苏州人,可以纤细柔唱一曲评弹,也能疾按工业发展快进键。
2020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2021年4万亿元目标丰收在望。这一指标将超越深圳、上海,剑指全国“工业第一城”。
苏州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呼唤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不论探索企业自主认定技能等级、新建全国首个高技能人才评审委员会,还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基地,都清晰地窥见苏州竭力为“苏州制造”赋能者赋能,打造一支与之发展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逻辑,进而把数百万计产业人才融为城市的细胞。
▲苏州地标建筑——苏州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视觉中国供图
设立“工匠日”
以城之名待产业工人
4月28日,距“五一”国际劳动节还有3天。对苏州的产业工人来说,他们先过上了另一个“劳动节”。
这一天,苏州迎来设立后的首个“工匠日”、启用苏州工匠广场、表彰20位“苏州时代工匠”和310名市级劳动模范。“苏州工匠日”的设立,是苏州在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劳动者致敬。
当前,苏州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21.4%,与制造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处于新兴产业一线、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更是紧缺。
激活产业工人技能潜力,是建立技能人才队伍的一个有效发力点。如恒力集团启用的纺织产业工人技能竞赛基地,为产业工人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实操水平、晋升职业资格、检验学习成果、切磋交流技艺提供了优质平台,打通了产业工人成长通道的“最后一米”。仅恒力(苏州)产业园就已经培养出各级技能人才7409人。
除此之外,苏州市还积极构建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全周期技能培训体系,放大“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效应,畅通技能晋级“快车道”,优化“练兵—比武—晋级”一体化晋级通道,完善按技术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与此同时,苏州面向龙头企业、职技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选拔优秀技能专家、技术能手为领办人,建成127家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为“名师带徒”提供优质平台。
从湖南益阳市技校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到江苏省数控铣比赛的技能状元,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技能工匠徐维贵是苏州的一名“明星”工匠。今年37岁的徐维贵,其成长之路还得从18年前说起。2003年,徐维贵进入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刻苦钻研技术,学习了解各种机械设备的性能。刚入职半年,他就掌握了0.07毫米小槽加工技术,成为公司的大新闻。
此后十多年里,徐维贵不断学习掌握更为复杂的技术,并在相关部门推荐下,参加了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和竞赛。慢慢地,他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多:模具慢走丝线切割加工、程序编制……2012年,在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上,徐维贵凭借过硬的本领,击败40多名选手,摘得数控铣比赛的桂冠。
苏州各级政府部门不仅为徐维贵提供了各种技能竞赛平台,还给他继续深造创造条件。2014年,在苏州有关部门的推荐下,徐维贵还获得了去德国学习的机会。
▲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上,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智能机器人 视觉中国供图
在苏州,像徐维贵这样坚守岗位发光发热的工匠故事还有很多。一直以来,苏州都重视工匠培育,先后推出了“金蓝领”培育工程等29条新政策及“一揽子”方案,让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爱上苏州、建设苏州。在《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排行榜上,苏州排在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的第8位,排前的不是北上广深就是新一线的省会城市。
从“苏州工匠日”的设立,看到苏州在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劳动者致敬,也足以看出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
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在讲话中指出,设立“苏州工匠日”,就是要传承“工匠精神”,擦亮“苏州制造”“江南文化”品牌,为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强大支撑。
▲苏州太仓市伍享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操控智能机械臂 视觉中国供图
人才政策体系
及时转向产业“人才红利”
过去,苏州的强大制造能力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形成的两大体系,一个是由乡镇企业大发展演变而来的民营制造体系,另一个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外向型制造体系,它们共同推动着苏州实现经济总量的跨越式攀升。
2011年,苏州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成为全国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市。
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深层次影响,苏州在看到巨大外部风险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在经济结构中外资一枝独大,加工制造业附加值偏低,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同时,内部面临的环境资源压力也越来越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冲击着原本禀赋优异的生态系统。
越来越强烈的发展理性和深刻自省,让苏州踏上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到了“十三五”时期,苏州在产业方面又提出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一关键,以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导向,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主干,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就是其中的一篇大文章。
“十三五”期间,苏州市以高技能人才工作为抓手,全力构建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苏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关于推进“金蓝领”培育工程的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不断在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
这一政策体系,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培养集聚能工巧匠人才150名;分三层次培养,形成一支德才兼备、技艺精湛、创新创富的高素质能工巧匠人才队伍。其中,给予获评姑苏高技能领军人才本人100万元安家补贴,以申报年上一年人才薪酬为基数,连续3年按该基数的50%给予企业总额不超过50万元引才补贴;建成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不仅有相应的奖励,基地和工作室每通过考核评估亦可获得相应的政策奖励。
除了政策引导外,苏州市政府方面,针对产改痛点出资出政策,推动更多产业工人完成由“工”到“匠”的跨越。印发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设立19.2亿元专账资金,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金蓝领”培训工程,实施三大培训计划,加大对高端技能人才,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职业,以及育婴、养老、家政等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一线职工上大学”“女职工素质提升大课堂”等特色项目……一项项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在试点地区和单位的成效逐步显现。
苏州急迫推进产业工人由“工”变“匠”,是中低端制造业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苏州市商务局的《苏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调查分析报告》,根据“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中高管来自其他省份的企业占比最高,为59.68%,而中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高管来自苏州本市的占比分别高于高技术制造业4个和15个百分点”,分析得出“中低制造业企业对外来人才吸引相对不足”。
中低端制造业企业的人才吸引力问题,并非苏州独有。但苏州打造高端制造业基地,绝离不开大量的上下游产业配套。产业工人中的技能需求信号,变得更为强烈。
2018年苏州市新增高技能人才数仅为2.81万人,随着苏州市技能人才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到了2020年该市年新增高技能人才数已经达到了7.95万人。
大量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和养成,成为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2021年苏州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该市研发资金投入占到了GDP的3.7%、科技贡献率也达到了66.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8.85件……在苏州由“量”向“质”转变的过程中,以创新为鲜明标识的高新区、开发区、科创区、创业园等载体的崛起,打破了原有低层次的产业旧格局,带动苏州能级的整体提升。
▲位于苏州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里,技术人员正在分析医用材料 新华社图
“虹吸效应”
让产业工人有奔头
前不久召开的苏州领导干部会议上,苏州提出要努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匹配“要高品质构建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关爱服务”等方向。
位于昆山张浦镇的若宇检具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飞机、汽车的检具和工装夹具,多项技术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在业界赫赫有名。若宇检具有“名气”的“金指标”还有一个:但凡在公司工作五年,都能够在昆山买得起房子,讨得起老婆,孩子上得了学。
“我们在公司的股改中,直接让技术骨干和一线技术能手持股,大大提升一线员工钻研技术、争先创优的积极性。”若宇检具工会主席张永军说,在公司55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约为200人,一线技术工人在180人左右,目前持股人数比例达到12%左右。
苏州通过建立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制度,健全竞赛高手、技术能手的奖励激励机制,不断提升产业工人在苏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同时,苏州在建设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的道路上,将技能等级认定放权给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评定方面的自主权。截至今年3月,苏州已有710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认定范围覆盖131个职业。
为了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含金量,苏州在全省首创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质量监管,在现有“内部+外部”督导模式基础上实施“再监督”,不断提升质量监管的精度和深度。这一改革举措不仅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拥有更多话语权,也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以苏州莱克电气公司为例,在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前,职工年人均流失率为15.4%,而开展认定工作以来该公司技术工人的流失率基本控制在3%以下。
苏州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切实解决了产业工人的“急难愁盼”,让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越来越有奔头。这些人城融合、产才融合的探索,成就了苏州产生技能人才“虹吸效应”,并持续放大。
▲苏州市吴江区的恒力化纤工业丝智能车间内,工作人员在通过二维码读取产品信息 新华社图
记者观察
加快形成技能人才“虹吸效应”
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但是,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战略资源,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非一日之功。长久吸引人才,更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策略来积蓄人力、激发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些年来,不少地方政府以“舍得辣子下得酱”的姿态纷纷出台人才新政,不仅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而且凸显了广聚天下英才的决心,更饱含着激发城市竞争活力的期冀,值得肯定。但要打通“用人留人”的“天花板”,在一拥而上的“抢人大战”之后,各个城市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他们的才智、事业、激情与城市发展的脉动深度融合,让人才所学所研有施展空间,形成“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理认同。
以苏州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技能工匠徐维贵的成长故事为例,原本只是一名籍籍无名的中专毕业生,但他却在适宜的时机,来到了一座适合他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政策体系和城市氛围下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一座城的政府、企业、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都在为其供氧供热,最终让他改变命运。而徐维贵也在不知不觉中,扎在苏州18年,从一名不到20岁的“小哥哥”变成了”中年大叔”,默默地融入了苏州这座城。
可见,人才首先在“人”。一个年轻人将未来安放在一座城市,意味着他的工作、生活、理想、热情乃至乡愁都托付给了地理上特定的“这里”。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以“这里”为人生新的起点,从这里奋斗,在这里成长,于这里追梦,这是一个生长过程,也是一个生命逐渐铺展的过程。
苏州共有技工院校13所,苏州市以此为抓手,在技能人才工作中敢于突破、敢于担当,全市一盘棋统筹部署,形成了技能人才全链条培养服务机制,并在职业培训方面,构建了涵盖9大类、环环相扣的闭环政策体系,200多万的技能人才,源源不断地为“苏州制造”提供着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同样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在2018年启动了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三年来,东莞通过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本建立覆盖全面、具有东莞特色的培养政策体系和工作落实机制,共完成学历技能素质培训132万人次,对比2017年底新增技能劳动者62.9万人,技能劳动者累计达125万人,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23.8%。
为产业发展计,东莞已统筹60平方公里土地,规划建设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东莞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表面上看,东莞虽然与苏州的差距并非不可企及,但是,从技能人才与城市融合的角度上看,不论是从发展机遇到成长环境,还是从生活上的便利到社交上的善待,亦或是从文化慰藉到精神共鸣等方面,姑苏城的“人城密码”的确有不少地方值得东莞借鉴。
当下,东莞迈入“万亿GDP+千万人口”发展新起点的“双万时代”,如何在新赛道上保持不掉队、形成新优势,人才是原动力。我们需要热带雨林一般旺盛的城市生态,厚植“用人留人”的土壤,打造一张独属于“东莞制造”的城市名片,进而催生技能人才“虹吸效应”,才能真正把人才留在当地,实实在在地为东莞经济发展做贡献,从而让人才梦与城市梦相映生辉。
指导单位: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张树坚
策划:雷石鹏 虞清萍
执行:黄涛 沈勇青 林朝丰 李金健 邓文燕 张华桥 王子玺 付碧强 刘召 王东 程永强 陈帆 陈栋 李梦颖 莫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