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闻“鱼包”二字的反应是怎样的?东莞人会会心一笑,因为它是从小吃到大的味觉记忆,看着眼前的鱼包,外省民众可能会冒出问号,“这不是云吞吗?鱼包是不是就是云吞?”
在做了40多年鱼包的黎见萍看来,鱼包就是自己最熟悉又感情深厚的老友,就算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只要着手刮鲮鱼肉、擀制皮料、包裹馅料……所有的不开心都会在和这位老友的“交谈”和相处中烟消云散。
对着这秋冬日最难得的暖阳,透过黎见萍手中薄如蝉翼的皮料你能看到她满足的笑脸,而随着升腾的热乎汤水,她亲手煮制的鱼包正飘香而来,为东莞这个干燥的秋冬季送上一点鲜美滋味。
▲图为薄如蝉翼的中堂肥萍鱼包
从上世纪80年代冰室走出来的传统鱼包
说到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对长辈们来说充满回忆的年代,菜市场路边的摆摊聚集了你想得到想不到的所有小吃和美味,而有一个更加神奇的地方叫做冰室,据中堂槎滘村民罗沛良回忆,当时自己的父亲罗业祥在冰室上班,跟着师傅学做烧鹅、鱼包等在当时看来都是用来招待贵宾的“高端”美食。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罗业祥创制出独有特点的鱼包制作,“相比较广州新塘的鱼包,父亲制作的鱼包以新鲜猪肉为主,也有腊肉、腊肠一起剁碎入馅料,新塘鱼包则更多猪肉馅料,少腊味,父亲的鱼皮没有什么水分,新塘鱼包的水分更多一些。”罗沛良介绍说道。
而这款独有配料的鱼包制作后来传授到罗沛良妻子黎见萍的手上。接过公公的鱼包制作接力棒,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黎见萍就开始制作鱼包,并在中堂槎滘市场摆摊销售,这一摆摊就摆了20多年,来买鱼包的村民都亲切的喊黎见萍为“肥萍”,“肥萍鱼包”就这样传开了。
▲图为一个个造型小巧、晶莹剔透的可爱鱼包
组织村里妇女总动员,一起“鱼包”起来
2006年随着村里建设和发展需要,黎见萍和其他村民逐渐撤掉了摆摊,为营造更卫生、更整洁的环境,将摆摊升级为固定店面。在村民们的一致建议下,黎见萍给店面打上了抢眼的招牌——“肥萍鱼包”。
自打这个集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店面开始运转起来,这里就成了村里妇女们的聚集地。黎见萍不仅自己制作鱼包,也欢迎和召集村里对制作鱼包感兴趣的姐妹们一起“鱼包”起来。
每天天没亮,凌晨4点多就要去市场挑选优质鲮鱼,黎见萍说鲮鱼是鱼包制作中非常重要的原材料,直接关系到鱼包的鲜美度,她认真地说:“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中等个头最好,这样的肉质才能出鲜味!”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鱼的大小。
再到手工取鲮鱼肉,一刀一刀刮下去,慢慢聚集成一团团粉嫩色泽的鲮鱼肉泥团,这正是制作鱼包皮料的材料,更加神奇的是,黎见萍说制作皮料里面居然不放水,也不放油,甚至不掺入面粉,仅是鲮鱼肉泥加入一点盐即可,但也正因如此,擀制皮料就是最考验功夫的制作关键,“力道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保持均匀的同时还要兼顾平整!”黎见萍笑着说,仅是擀制皮料这一个环节就至少需要学1年才能基本掌握,否则皮料一擀面杖下去就会立马破损,而在店里专门负责制面皮的小姐妹婉玲已有着10多年的制皮经验,如今才能快手、娴熟地制作出和黎见萍同款、薄如蝉翼的鲮鱼面皮。
在现场妇女们的欢声笑语中,一个个造型小巧、晶莹剔透的可爱鱼包已整齐排好队放在食品盒中。
黎见萍说,因为鱼包全程都是手工制作,所以每天产量有限,现在一天产量约在100斤左右,料用完就收工,售完即止,都是每天新鲜制作,没有存货。
▲黎见萍
声名远扬的鱼包,为保品质“限距离”派送
如今肥萍鱼包声名远扬,省港澳同乡都会找来特意买她的鱼包,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村口一看到小汽车说是来买鱼包的,大家就指向肥萍鱼包的方向。
黎见萍目前已将手艺传给媳妇黎曼君,曼君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已经可以在网上买到肥萍鱼包,但考虑到保鲜的需要,超出2天时间的快递暂时她们是不接受的。
在结束采访前,黎曼君笑着告诉记者,“今年我们的鱼包制作申请了市里面的‘非遗’,希望能把这种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图为中堂肥萍鱼包门店
品尝鱼包TIPS:
冷冻状态直接下锅,加点白胡椒更鲜美
黎见萍介绍说,鱼包不同于云吞,在吃法上也有一定讲究,最好的方法就是中堂当地最传统的滚汤做法。
直接将水烧开,将冷冻状态下的鱼包放入锅里,加入一点青菜稍微煮熟即可,秋冬天时可以放一点白胡椒进一步提鲜,但她也提醒,千万不要放姜,可能会破坏其本身的鲜美,在这个干燥的秋冬天,一碗冒着热气,飘香鲜美的鱼包就是最暖心的美味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