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助与慰藉: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的89355个呼入电话
i东莞 2021-11-09 20:12:43

11月1日晚8点,市第七人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部一楼的一个小房间内,电话铃声频繁响起。这是小房间里工作人员繁忙的时段,忙碌将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

这里是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十五年来从未间断,89355个呼入电话,89355次温暖接听,在一个个寂静的深夜,这条心理关爱热线像座灯塔,慰藉了无助的人们,为心灵指引着方向。

“我陪你哭一会”

那是一个深夜,凌晨两点半,热线响起,心理治疗师胡燕红接听了电话,电话那头,有个女孩一直在哭,胡燕红没有刻意打断她,反而安慰她说“我陪你哭一会”。半小时后,女孩情绪稍微稳定,终于肯敞开心扉向胡燕红倾诉。

“原来,她一个人在公园,并且有伤害自己的冲动,我的首要的任务是通过干预保障她的安全,劝她回家。”但这并不容易,女孩是矛盾的,既想伤害自己又怕家人知道,胡燕红继续和她聊,这个漫长电话一直接到凌晨四点,女孩终于回了家,还说出了家人的电话。

至此,胡燕红长舒了一口气,“整个过程我处于紧张状态,压根不觉得累。”

次日早上,胡燕红联系上了女孩的家人后,劝他们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后来的高危随访,家人反馈小孩没什么事了,学校心理老师在跟进。

像女孩这种高危病例,胡燕红和团队要多次回访,24小时、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半年,都是回访的节点。从心理学来讲,自杀念头是像潮水一样来回涌动的,容易反复,24小时内的危险仍然很大,必须重点回访。

回访到半年时,有的人不再接听电话,有的人会说声“谢谢,没事了”,有的人则已回了老家。

无论他们身在何方,在心理热线里得到的安慰都成为他们面对新生活的勇气。而心理热线这头的温暖声音,一直未变。

▲胡燕红

“我听得出你的声音,非常感谢你当年救了我”

心理热线负责人邓燕玲,从2006年陪着热线走到今天,是“创线元老”,一个闷热的午后,连接了几个热线的她异常疲惫,这时又来了一个电话,对方是一名男士,聊了几句后说:“我听得出你的声音,非常感谢你当年救了我。”

这名男士曾在多年前的一个深夜打进热线,他不想死,但又情绪失控,“我安慰他,在社会支持系统并不完善的当初,又无家人在身边,只有劝他就近去一个人多的地方坐着,挺过最艰难的一晚,这样可以减少自杀念头或几率,他照做了。”邓燕玲说,这名患者最终战胜了自己,也到医院就诊了,病情稳定后,打电话来只是想谢谢她。

从2006年开通至2021年9月,热线共呼入电话89355个,十多年过去了,心理热线的团队越来越强大,从两三个人到如今的十三个,他们中有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变的是打进热线的人,不变的是热线这头的温暖和慰藉。

▲邓燕玲

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

其实,自杀等高危来电只占了所有来电极小的部分。在所有完整来电中,高危来电占了0.05%。但初筛为重度抑郁的占比却能达到16%,也就是说,每100个完整来电中,平均有16个人有较重的抑郁症状。

胡燕红介绍,来电市民倾诉最多的是家庭问题。比如父母咨询小孩的,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学习不好怎么办,还有的问孩子偷钱怎么办。

其次是情感问题。比如,谁要和我分手、我不想分手,夫妻性生活不和谐、一方又不愿意去医院怎么办。

再者是工作问题。比如,找不到工作,和领导同事不和。很多则纯粹只是吐槽职场中的不公平。

在热线干预中,他们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为:认知行为疗法、问题解决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通过调整来电者对事件的看法和判断,负面情绪也会随之减轻或改变。

很多抑郁、有自杀倾向的人只能看到了事情很局限的一部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目标就是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或其他极端偏激的认知。

比如,电话那头哭诉“我跟了他这么多年,现在分手了,我什么都没有了”,心理治疗师们会用认知行为疗法给她分析:“认识他之前你有什么,恢复单身还有什么,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这样一分析,你真的什么都没了吗?”

问题解决技术则主要是列出来电者面临的问题,以解决任务急缓或完成时间快慢进行排序,选择最紧急的问题,引导来电者以脑风暴法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逐一分析利弊,最后确定一个方法。

邓燕玲说,所有的咨询或干预,都要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为基础,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比如,电话那头一直在哭,普通人会说“别哭了,你不说我怎么帮到你呢”,电话那头的人听完可能会直接开骂。正确的方法是先陪她哭,“让她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还鼓励她哭,这样关系就近了,而不是否定她,说你不能哭”。

▲正在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

心理热线关系市民安康、关乎城市健康

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电话里解决,比如劳资纠纷、官司等现实问题,需要转介到职能部门;再比如,有个人说自己在车里,吃了药要自杀,然后“啪”一声把电话挂了,再也不接听。邓燕玲说,这种情况需要多部门联动处理,以往没有快速转介渠道,他们只好帮忙报警,报警加上和公安沟通,容易影响接下一个来电。

而如今,这种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这条热线也正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

如今的东莞,人口已破千万,即将迈入“万亿GDP俱乐部”,“双万”时代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热线的接听量明显增加;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公众普遍缺乏心理健康常识,心理热线成为人们寻求心理服务的个重要途径。

可以说,心理热线关系市民安康、关乎城市健康。

今年10月25日,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关爱热线升级为“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88881111’”,并正式启用。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介绍,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正式启用后,将实现热线受理与后台办理服务紧密衔接,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及时得到处置和办理,使心理服务热线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打造心理健康服务“总客服”。

卫生健康部门正联合公安、教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主动作为,密切配合,构建工单联动转介机制,实现全流程无缝对接闭环管理,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融合、手段综合;还将完善线上与线下的心理干预、帮扶分流和现场应急处置机制,使心理关爱热线真正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单必接”。

市第七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甘赞表示,正提升心理热线队伍专业能力,依托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科优势,通过培训、督导、进修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心理热线队伍心理援助及现场应急处置的服务能力;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使得工作流程更顺畅,市民群众获得心理健康服务更方便;全市统一心理热线是跨部门、多维度的心理热线,这对心理热线队伍有着更高的要求,医院将进一步压实岗位职责,让心理热线快速、高质量运作起来。

▲10月25日,市第七人民医院举行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启用仪式

打造东莞市民的“安全线”“连心线”“幸福线”

如今,邓燕玲、胡燕红和同事们更忙碌了,接电量比之前翻了一倍,在记者到访期间,电话铃声频繁响起。平均一个电话要接30分钟,一个班8个小时,有6个小时在接电话已经成常态,接完一个来电还来不及平复心情,就接起了下一个。

每天中午开始到晚上12点,是心理热线的高峰期,“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在一个个寂静的深夜,这条心理关爱热线像座灯塔,温暖了无助的人们,为心灵指引了方向。

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将成为东莞市民的“安全线”“连心线”“幸福线”!

文字:李广 图片:陈帆 陈栋 实习生 杨嘉健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