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厚街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厚街有崇文重教优良传统
i东莞-厚街周刊 2021-11-02 10:45:51

厚街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厚街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爱心人士为家乡捐资助学,如方润华的“方树泉工业训练中心”,王权创立的“润秀园基金会”,以及汀山的方廉政奖学金和桥头校友会教育基金会等。这些爱心人士饮水思源、热爱家乡、尊师重教,助力教育事业发展,充分展现了厚街崇文重教、育才兴学的优良传统。

旅港乡亲纷纷回乡捐资助学

1964年,身居香港、关心桑梓的河田旅港乡亲方树泉以方树福堂名义,捐资7万港元,在家乡河田创办肇彝小学,后改为肇彝中学。1984年,方树泉又捐资45万港元,为该校兴建教学大楼。此后的多年里,方树泉及其子方润华尊师重教、多次助力家乡的教育发展。

■厚街各社区教育投入“大手笔”,皆有基金奖教奖学 资料图片

1994年,由河田社区居委会和方树泉工业训练中心董事会出资联合设立的奖教奖学基金,对社区内优秀学子进行奖励助学。据了解,方润华设立的方树泉工业训练中心(现更改为东莞市树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是奖学助学的执行机构,累计已投入过千万元奖教奖学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近30年来,河田通过大力实施“奖教奖学”工程,形成了尊师重教的共识和行动,擦亮了河田教育品牌,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

在涌口小学的芳名亭中有一块“捐资石碑”,上面刻着捐资乡亲们的名字及款项,其中有一半乡亲捐的是港币。“1989年新涌口小学建成,并参考当时香港的学校建设理念,建设了标准的游泳池。”从教27年的涌口小学副校长王晚虹认为,前人们对家乡教育的执着和积极兴学育才的精神感染了她,“我觉得这体现了厚街人‘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厚街精神!因为教育的发展是软实力,厚街人尊师重教,体现了人们务实、前瞻,对厚街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孩子的良好发展,必定为厚街的发展奠定基础。”

各社区皆有基金奖教奖学

“考上清华、北大奖励20万元”“考上重本线奖励1万元”“在外就读幼儿园及以上学生可享受教育补助”……如今,厚街各社区教育投入“大手笔”,特别是成立奖教奖学教育基金激励着学子们,例如:陈屋社区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奖励20万元,新塘、河田则奖励10万元,这些奖学基金除了一部分由社区提供外,还包括爱心企业家资助的奖学基金。除了社区的教育投入外,不少本土企业家也纷纷饮水思源,致富不忘乡亲,成立个人教育基金会,帮扶困难学子、奖励优秀学子等。如厚街社区的“润秀园基金会”、汀山方廉政奖学金及桥头校友会教育基金会等。于是,每年新学年开学前发放奖学金成了社区良好传统。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桥头社区自1987年成立桥头校友会教育基金会以来,社区已连续35年开展奖教奖学活动。在社区崇文重教风气的影响下,桥头社区的教学成绩屡获佳绩,2015、2016连续两年均有学子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此外,基金会还对社区优秀师生进行奖励,仅2017年度奖教奖学奖金累计约87万元。

“这些教育基金基本都是靠大家募捐得来的。”桥头社区党工委副书记陈锦柱介绍。据悉,2013年桥头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募捐晚会,共募捐到430多万元教育基金。他表示,募捐活动充分体现了校友会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也体现了桥头是一个崇文重教的社区,这对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尊师重教美德代代相传

对于奖学金的设立,今年40岁的涌口居民王先生有着深刻的感触。“上世纪90年代,我考上了大学的时候,当时就凭着录取通知书去村委会领取了奖学金。”他清晰地记得自己拿了1000元奖学金的心情,对于家境贫寒的他来说,如雪中送炭般温暖。“这件事情,深深激励了我,同时也鼓舞着社区许多学子奋发读书,让许多贫困学生重圆了求学的梦想,也让许多家庭重燃了希望之光,我认为这体现了厚街‘乐善好施、厚德笃学、精勤求学’城市精神。”

如今,厚街这些代代相传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已在竹溪大地蔚然成风,从事教育退休多年的王叔介绍,这背后体现了厚街“厚德务实、无私奉献、坚守初心、爱才惜才”的城市精神品质。

文字:涂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