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炉:“95后”更倾向一二线城市就业
i东莞 2021-10-18 19:40:54

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资源,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近日,记者从智联招聘获悉,《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出炉。该报告聚焦“95后”人才,探索“95后”求职者的流动趋势,刻画了总体求职者流动趋势。

“95后”跨城求职女性求职占比相对高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共有约2.6亿“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现12-26岁),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6-26岁),占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22.7%。智联招聘有约2.3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5%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41%为16-26岁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后”人才;在“95后”人才中,约48%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

从性别看,“95后”女性求职占比更高,“95后”、总体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分别为49%、43%;从学历看,51%的“95后”异地流动人才为本科学历,这一比例高于总体的49.1%;从工资看,“95后”为职场新人,工资水平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比74.6%,远高于总体的58.3%;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其流动人才在IT行业占比为21%,高于总体的19.1%,而在地产、制造业合计占比27.6%,明显低于总体的31.1%。

京深沪依然是吸引“95后”的主要城市

报告显示,在求职的城市中,京深沪居前。其中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京深沪居前。报告分析,“95后”年轻人才生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选择就业城市不仅关注薪资,还关注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基于数据可得性,该报告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和每百万人电影院数量作为外部指标,叠加智联招聘提供的“95后”人才流入占比、“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95后”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95后”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四个内部指标,构建“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从结果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居前十。

细分指标解读:一二线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粤苏创新活力高。观察各分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学历方面,一线城市及成都、杭州等强二线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沪及长三角区域城市更有优势;在创新方面,粤苏两地城市创新活力较强,深圳创新活力突出。

报告还指出,“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其中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分地区看,“95后”人才向东部集聚更明显,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7.0%,明显高于总体求职者的11.5%。分线看,“95后”更向往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2%、8.2%,远高于总体的3.5%、3.4%。分城市群看,“95后”更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计净流入占比为14.4%,远高于总体的7.9%,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后”人才集聚,成渝和长江中游净流出。

此外,“95后”在一线城市之间、城市群内流动为主流。其中,一线城市对“95后”聚集程度更高,“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为均高于总体;“95后”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从广州净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户条件放松、深圳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动力高于广州。二线城市如杭州、成都等对“95后”人才集聚程度高,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高出总体0.8、1个百分点;“95后”人才大部分为城市群内部流动,由于武汉地处主要经济带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来源地丰富,前十大城市来自9个不同省级行政单位。

建议: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发展优势制定政策

报告还建议,地方政策不妨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其次,进一步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三是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字:覃凤春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