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松山湖第一小学探索生态教育,树特色办学品牌
i东莞 2021-10-18 19:07:42

核心提示:

尽管办校只有3年,但松山湖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松湖一小”)自创办以来,创新办学模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探索课程综合化学习;尤其是立足园区生态发展的理念,在研究“生态教育”思想的同时,融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全课程”的资源和理念,提出“生态教育”的办学哲学,做面向未来的教育;从“生态文化、生态空间、生态课程”建设三个维度进行探索,创建“生态教育”的办学品牌,取得了一定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立校、兴校”的品牌发展之路。

做好顶层设计,厚植生态教育“土壤”

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该校在办学实践中,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入手全面优化学校的教育生态,从而实现面向未来的教育。

将“生态教育”充分落实在教育教学中,顶层设计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据悉,该校构建了基于生态教育特色的学校顶层文化体系。

首先体现在办学思想上:给儿童一个世界,还世界一个未来!让教育不仅立足当下,还要面向未来。未来世界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教育如果不尊重儿童,忽视了儿童的立场,教育的冲突便会在师生间发生,就会给儿童留下‘童年的伤口’。”基于这样的认识,松湖一小始终将儿童置于教育的正中央。

其次,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生态教育的核心是环境与人,而营造一个学校的生态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个性、尊重、平等、合作、主动、创新的学生,是学校前进的方向。

另外,还体现在以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为引领,形成了“尊重,无处不在!”的校训、“厚积而薄发”的学风、“和善而坚定”的教风、“和而不同”的校风。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健全体魄、艺术品质”的未来创新型人才。

“赋予‘生态教育’新的内涵,未来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创造符合儿童需求的个性化教育,让教育实现无限可能。”提及学校的办学理念,该校校长蔡敏胜充满了期待。

以“儿童”的立场构建生态空间

生态教育,如何在环境上为学生进行配套构建?记者在校内看到:大到校舍建筑、功能分区,小到一花一草、座椅摆放,都以儿童为中心,进行了匠心巧构,确保每个儿童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一方面,学校将“生态教育和儿童中心”的理念融于建筑设计,用建筑空间的设计来变革学校的教育生态,始终让儿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教室文化的重塑就是一个典型的注脚。学校对“教室”进行重新定义,颠覆了传统教室的概念,成为一间适应学生成长的生态教室。从座椅的摆放到教室空间的分区布置,再到依循课程走向的环创设计,奠定了一间教室的生命高度。教室根据师生活动内容的不同划分为教学区、阅读区、饮水区、教师办公区、作品展示区和物品放置区等。这种功能分区不但充分利用了物理空间,而且可以满足师生的不同需求。同时低段实行“包班制”管理模式,主副班老师在教室里办公,全天候陪伴孩子的成长。

另一方面,学校还建设了很多适应儿童学习和活动的空间。蒲公英大草坪、涂鸦坊、会客厅、生命馆、百果园、生态池、屋顶种植园、百花洲等空间设计,无不与课程连接,成为学生的课程资源,体现儿童的味道。大型生态儿童图书馆、创客馆、工匠馆、陶艺馆、戏剧馆、形体馆、体育馆等功能场馆的建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越的场所。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师生餐厅彼此呼应,成为师生生活的乐园。整个校园建造,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充满生态气息。

探索生态课程,让生命回归

课堂是学习发生的阵地之一,而课程则是学习发生的重要载体。生态教育课程如何?对松湖一小的老师们而言,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开发者和设计者。他们认为,好的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多元化,课程结构才会相对稳定,才会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而生态课程恰恰满足这几个特征。

首先,基于生态系统中“网与群”的关系,学校提出了课程群的概念,构建了基于学校特色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它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融通性课程四大课程群组成,实现从课程体系到课程群到学科网到目标链的纵向链接,实现其结构性;从基础性、拓展性、综合性及融通性的横向链接,实现其功能性,最终形成网格化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学校还进行了跨学科课程融合探索。除了基础性课程外,学校开发了拓展性课程、综合性以及融通性课程。其中综合性课程加强了各学科的联系和整合,以主题教学为线索,重点在于打破学科壁垒,突破传统课程中的学科单一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组织真实场景的体验性学习、跨学科整合、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而融通性课程是立足以上三种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融合,重在促进低、中、高各学段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三是,生态课程树立了整体的育人观念。改革学习方式,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学习,围绕生态教育中的“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大主题,学校开展了“大主题、项目式、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学习,实施了“春天”“动物朋友”“我爱你,中国”“自然·生命”等大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在融通性课程中,学校开展了“教育戏剧节、我与动物有个约会——体育节、我与春天有个约会—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节文化活动,加强学段间的纵向联系,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通过课程构建学校的教育生态,实现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个完整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该校从大主题的确定到学科目标的制定慢慢走向围绕“大概念”建构的深度学习,让跨学科的学习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

例如:主题项目课程《我爱你,中国》的结构设计,就是让每个孩子都经由“我的生活——社会·世界——我跟这个社会及世界的关联——自己、我们”的成长历程。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思路,通过主题课程为孩子探索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以语文主题内容学习为主线,实现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通过课程建设来引领学校的文化发展,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此外,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构建教师发展体系等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深化了学校的品牌创建。

文字:覃凤春  通讯员:蔡敏胜 曹静 阳海林 图片:受访学校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