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教育大咖齐聚东莞共探教学变革,推动科技赋能教育
i东莞 2021-10-18 11:43:40

“双减”政策出台后引发社会热议。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如何落实减负政策,如何向课堂和课后服务要质量?如何构建未来教育体系?东莞这场高端教育论坛有答案。

10月16日,2021年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未来课程与教学变革”为主题,围绕科技赋能教育变革、教育新业态新模式、未来学校等主题,探讨未来教育发展的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深入探索未来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有效路径,构建未来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教育名师和中小学校长等十多人出席并作专题报告。莞深等地教育主管部门代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上百人与会。论坛同步线上直播,逾千人线上观看。

此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深圳市众美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支持,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承办。

用现代教育理念推动科技赋能教育

寄语东莞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案例

“当前,教育智能化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主动、协调的发展,对传统教育进行再造重塑的智慧教育的新形态、新模式和新体系的构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总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李连宁认为,传统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原来工业化形态下形成的现行教育体系已越来不适应未来的发展。未来教育的发展,核心的是课程和教学的改革。需用现代教育理念推动科技赋能教育,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此次论坛选择在东莞举行背后寓意深刻,“双减背景下,地处大湾区的东莞教育勇于先行先试,期待未来课程和教学改革率先在东莞落地,摸索出更多丰富的经验,努力为全国智慧教育发展提供先行案例。”李连宁说。

作为广东省第三个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东莞的经济体量也正朝着万亿GDP迈进,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探索未来教育,建设未来学校,是近年东莞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东莞实际,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品质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2021年4月,东莞首个未来学校——松山湖未来学校正式动工,将于2022年9月开学。水乡未来学校筹建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东莞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未来课程设计大赛,鼓励教师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课程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黄远表示,在构建未来教育理念,推进未来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未来教育创新实践,加快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东莞教育对未来教育探索将持续深化,不断为打造品质教育注入活力。国内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将为东莞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探索新方向,助力东莞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东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大咖思想碰撞探究未来教育

大数据助力未来教育的发展

会议上,专家们就科技赋能、未来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大家以案例分析落地解决指导跨界教育分享,构建未来教育理念、促进未来教育的探究、形成品质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智慧教育试点示范专家委员会委员余胜泉带来了《智能时代未来学校课程变革》主题分享。他认为,学校的形态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现在面临着第四次智能生产工业革命,教育要因时而变。

余胜泉提出,未来学校教育改革将会面临五个特点,即虚实融合的课程形态、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变革、课程评价变革、课程治理的变革。“通过智能技术精确了解核心知识的学科能力水平,支持个性化自主学习;培养学习智慧的深度学习成为未来的中心点。课程结构也会改变,实行跨学科整合知识,更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的教书工作会越来越多的被互联网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的服务会更多地体现出人机结合,使教师工作形态发生实质变革。课程评价会越来越强调发展性评价。数据将成为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及课程最核心的要素。”他给大家描绘了未来教育的场景。

余胜泉认为,基于教育大数据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基本趋势。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ICHEI)高级专家赵建华教授提出教育转型的核心是实现“做”与“知”的融合,优化教学生态,以翻转课堂为教学切入点。赵教授说到教育转型的基本要求是重视转变理念、关注教学实践,课程变革要遵循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聚焦核心素养。不仅如此,教学需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教师专业发展要信息技术素养为基础,重点向创新教学法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实验室主任陈玲教授则基于互联网教育,以北京中学开放型辅导计划来阐述。陈教授提到互联网教育供给侧改革有三大特征:教育供给个性化、教育服务业态虚化、教育供给社会化。所以需要根据学生学习背景分层,开放辅导服务支撑体系和多形态互动课促进学生精准学习。并开放教师辅导绩效机制,力求对教师在线教学的整体情况。

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校长李庆辉校长则以龙华知行实验小学中的具体实践为例,在“双减”政策下,如何运用科技实现家校社共育。该校小学加强作业管理与延时服务,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为减轻成长内动力,减轻外部负担。龙华知行实验小学嵌入科技:三元人格家校共育平台。通过大数据德育,实现流程德育再造,促进学生个性化养成,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此次论坛从多角度、多层次论述了如何让未来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有效地发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科学思维扎根在教育者心中。

文字:李春燕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