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与东莞㉒|方寸金石著文章,百枚精镌鉴古今
i东莞 2021-09-17 19:28:31

2019年,亲属将容庚生前自刻、他人刻以及收藏的177方印章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并在该馆举办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中展出。容庚亲属同时还将收录其中176方的《颂斋藏印》原钤印谱赠送给东莞市博物馆。今年8月5日在东莞开幕的“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中的“方寸精镌鉴古今——《颂斋藏印》艺术展”,便是将这本《颂斋藏印》原钤印谱策划成展览。

▲《颂斋藏印》艺术展

走进岭南美术馆3号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展览的题目和需要。题目直接引用了容庚弟子陈永正为《颂斋藏印》题诗的首句,序言为曾宪通所写,配合的巨幅照片则是《颂斋藏印》中印章的大合照。这些印章印材精美,精撰细刻,多出自名家。右边的四副书法作品都是陈永正的《颂斋藏印》题诗:“方寸精镌鉴古今,千秋取信意何深,从知大道存乎技,月印中天石印心”,书录作者分别是容庚授业弟子陈永正、陈初生、张桂光,女婿梁世雄。旁边还有展览策展方整理并列出了名家对容庚治印的评价。

据策展方介绍,该展览分颂斋治印、尔雅赠印、同道之印、颂斋珍藏四个部分,将原钤印谱作为展品,并选取部分印章进行版面解读,再配上说明文字,展示《颂斋藏印》中176方印章,分门别类对其中的176方印章进行研究和解读,展现容庚的印学成就、艺术鉴赏力,以及他与印坛时贤交往的情谊。

▲《颂斋藏印》原钤印谱

颂斋治印,古风新意兼具

步入展厅便可参观展览第一部分:颂斋治印。部首的立体字模仿治印的刀笔痕迹,体现金石之气,导语则采用原钤印谱线装书版式,体现古韵。在这里,印谱中13方容庚自刻、自用印得到一一展示。

容庚治学由印而字、由字及器、由器物而考古,治印可以说是他学术的缘起。容庚治印师从其四舅邓尔雅,效法秦汉,印作淳正古雅,气度雍容。作为古文字学家,容庚从不以治印自诩,但在印学界却被公认有一席之地。

该部分展览的版面上,有为观众解读容庚9方自刻印章的文字,展柜中则对应展示原钤印谱中钤印。篆刻讲究篆法、章法、刀法。其中一方白文“容庚私印”为篆书,四边有框,印文均匀分布,效法秦汉,而笔画宽松舒展,既有古风,又出新意。“颂斋”“希白”二方朱文印章,则刀法娴熟流畅,线条凝练,刚中带柔又遒劲有力。

此外,“越王兀北古”印章比较特别,印文可左右读,来自越王剑错金铭文,属金文中的特殊美术字体“鸟虫篆”。容庚熟谙古文字形,把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与篆刻艺术融合,趣味盎然。

该部分展览中,还有容庚分别赠与女儿的三幅花卉图。第一幅是赠给四女儿容瓘的《炮仗迎春图》,款识为“瓘女存念,颂斋戏作”,钤有白文“容庚私印”;第二幅石榴花卉图,题元人马祖常诗,含六女儿名中“珊”字,钤白文“容庚之印”;第三幅鸡冠花卉图有年款,作于1948年,钤朱文印“容庚”。

此外,钤有“容庚秘匧”白纹印章的,则出现在容庚旧藏的书画册页上。这是容庚常用的书画鉴藏印,常钤于重要书画藏品上。

▲容庚常用印章

尔雅赠印,饱含教诲和期许

展览第二部分为“尔雅赠印”,按治印的时间顺序展示《颂斋藏印》中邓尔雅为容庚所刻34枚印章。通过解读印文和边款,观众可了解近代岭南篆刻名家邓尔雅各时期的治印风格,并从中解读二人的亲密情谊,以及容庚更名的历史信息。

邓尔雅学养丰厚、文史哲皆通,集印、书、诗、画多种成就于一身,并以金石、书法驰名岭南。他书法上,工篆隶,刚健婀娜,篆刻在南方卓有名誉,名震一时。容庚还曾这样描述邓尔雅:“舅氏蔼然可亲,未尝见其愠怒之气,且辩才无碍……”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也曾说:岭南治印以东莞邓尔雅和鹤山易大厂(通“庵”)最为老师。他善于将书法与篆刻融会贯通,曾写《治印示儿辈》指出“作字如治印,治印如作字。腕下著以沉,书契原一事”。

容庚走上金石研究之路,主要受邓尔雅的启发引导,由印而字。容庚曾说“没有四舅邓尔雅,便没有容庚”。从展览作品上看,异形印“帝遣奇文出”,为1914年邓尔雅为容庚所作,文字出自龚自珍《纪梦七首》,边款中邓尔雅特别指出“帝”字出处,可见邓尔雅对容庚的教导和期许。

容庚,原名容肇庚。1920年前,邓尔雅为容庚所治的印多是以“肇庚”为名,譬如1917年治朱文方印“肇庚收藏”,1919年治白文方印“容肇庚印”,以及对应的展柜中摆放的这些印章均如是。直到1920年3月,邓尔雅为容庚所治之印才出现了“容庚之印”,可见期间容庚由“容肇庚”更名为“容庚”。

此外,该部分展览的版面上展示的朱文“容斋吉金”印作于1937年,印面精雕细刻,采用寿山高山荔枝冻石材。邓尔雅特意在边款上书:“尔雅年来老眼初花,此印已属精工得意之作,希白外生以为如何”,可见舅甥之间关系亲密。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有一方白文长方印章上刻“有饭疏(蔬)衣练(綀),穹(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邓尔雅特意引用李清照《金石书录序》中的字句,为容庚篆刻此印,目的就是激励容庚将研究古文字为毕生的志向,同时还帮助容庚搜集不少难得的材料,指导容庚完成《金文编》初稿。

容庚一生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其中《金文编》和《商周彝器通考》尤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分别是古文字研究学者和青铜器研究的必备书籍。而《金文编》更是容庚的成名作,是开启其学术、艺术大家之路的一个里程碑。

▲白文方印与朱文方印

同道之印,见证时贤交往情谊

展览第三部分“同道之印”,展示容庚收藏的42位朋友为他所治的113方印章,治印者多为篆刻名家、古文字学家和知名学者,也有晚辈门生赠印。比如展柜中陈列的徐新周为容庚治印就有5方。徐新周是吴昌硕弟子,与邓尔雅交情深厚。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用的印章,大多由他篆刻。

“容庚”“颂斋所藏”朱文方印是著名的篆刻家寿石工所治,边款落“印丐”。寿石工自号“印丐”,工诗善画,书法篆刻自成一格,治印师从

赵叔孺、吴昌硕、黄士陵,弟子齐燕铭、金禹民也驰名印坛。

篆刻家方介堪为容庚刻有“希白”“容庚”2方印章,印文笔势流动、格局大器。方介堪是浙江人,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与张大千交好,平生治印超二万方。

展柜中还有一枚“晋缶盧”白文印由篆刻家周康元为容庚所刻,深得容庚钟爱。“晋缶庐”是容庚以收藏的青铜缶为自己居所命的名。

在这幅容庚旧藏伍德彝所绘《花鸟鱼虫图》四屏画心左下角,钤有“容庚”朱文方印。伍德彝曾师从居廉,深得真传,祖上是广州十三行巨商伍家。

罗福颐是罗振玉之子,与容庚、商承祚有同门之谊。刻印以秦汉玺印为典则。他为容庚治有两方“容庚之印”,其中一方容庚亲刻边款,可见他十分珍爱。

黄文宽是岭南篆刻大家,为容庚共刻有8方印章,可见其交情深厚。这里展示了他为容庚所治的“颂斋”朱文印。

马国权是容庚授业弟子,著有《广东印人传》。《颂斋藏印》记录他为容庚治印3方。展览中就有几方容庚的晚辈为容庚篆刻的印章供观众参观。

可惜的是,《颂斋藏印》中记录为容庚治印的名家很多,因展示空间有限,该部分展览仅选取部分进行版面解读,上文所列皆如是。其余则以列表及部分作品陈列加以概述。该展览部分最后的列表介绍与容庚有印学往来的诸位篆刻名家。但《颂斋藏印》这些朋友赠印,正是容庚与印坛同道交流往来的见证,不仅反映了容庚在印坛的身份地位,也显示了容庚庞大的朋友圈。

▲展览中展出的藏印

颂斋珍藏,反映鉴藏水准和眼光

展览第四部分“颂斋珍藏”为大家展现容庚收藏的古铜印,以及陈鸿寿、黄牧甫、陈衡恪等名家篆刻的17方印章。这些名家印章反映了容庚不俗的鉴藏水准和独到眼光。

其中,容庚藏有陈鸿寿所刻2方印章。陈鸿寿是“西泠八家”之一,工诗善画。篆刻师法秦汉,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显得苍茫浑厚。陈鸿寿号曼生,他不仅是一名篆刻家,还是一个紫砂壶大师,“曼生十八式”便是他设计的。

黄牧甫,名士陵,是“黟山派”开宗大师,声誉响彻南北印坛,在篆刻史上别树一帜。容庚藏有他“宗室盛昱”白文方印等三方。

容庚还藏有陈衡恪“颖生”“参斋”二方印章。陈衡恪字师曾,是陈寅恪之兄。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与鲁迅、李叔同、齐白石为知交好友,尤其对齐白石有知遇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展览的最后,策展方采用《颂斋藏印》中印章的照片制作了一个高清视频,让大家更为清晰地体会名家篆刻之美,并复制了两枚印章,供观众盖章互动,留作纪念。这样人性化的设置,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性,也让观众体验锦上添花,余芳不散。

文字:沈汉炎 图片:李梦颖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