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万相|东莞女教师花费十年时间,写出中国版“格林童话”
i东莞 2021-09-16 14:02:14

一苇是东莞的一位语文老师,也是2009年冰心儿童文学奖的得主。她挚爱大地,醉心童话,从小与故事结缘。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写地道的中国故事,也为了完成丈夫生前的遗愿——写属于中国的“格林童话”,她耗费10年时间,搜集近万个中国民间故事,写就《中国故事》。她梦想为中国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用故事滋养新生一代的中国孩子。

祖父曾给她讲过几百个民间故事

一苇,本名黄俏燕,东莞市高埗镇芦村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听过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民间故事。提及自己和儿童文学的结缘,一苇坦言,“我的底气来源于幼年祖父给我讲的几百个民间故事。”

一苇说,她七岁那年,祖父曾给她讲过“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祖父告诉她,世间所有的一切,小至苔藓蚂蚁,大至宇宙星辰,无一不是盘古大神所化。一苇从“盘古故事”中获得了最初的世界观:我们各有不同,然而我们息息相关。由此我知道,人生天地间并不孤独,万水千山总是情,万事万物有心有意,我与万物原本一体。

在她看来,古希腊神话有严密的体系,而中华远古神话精短零散,犹如漫天繁星。虽然不成体系,但这无损它们的伟大。与远古的甲骨文一样,中华神话既是东方艺术的源头,又是中华文明的种子,凝聚着永恒的生命力,它们才是真正的童话和文学,“我相信,只要讲述它们,它们就会再次萌芽,永远向未来的孩子传递远古先祖的智慧和力量。”

中华远古神话给她幼小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让她对这些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从9岁开始,她无意识地让自己每天至少有两小时的读书写作时间。从师范毕业后,她考上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启了自己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

一苇说,最初写童话源于一些无法实现的梦想,那时候童话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后来她像工匠学徒一样学习写童话的技艺,不断练习,期待能跟上大师的脚步。一路写下来,她希望童话能成为终生的事业。

写出属于中国的“格林童话”

2010年是一苇人生中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她家孩子年仅5岁,她有相爱的爱人,有幸福的家。然而幸福戛然而止,那一年她的先生因意外离世,一苇如身陷“地狱”。然而先生生前说过的一句话,此时却深深地敲击着她的灵魂。“你不是写童话吗?我们小人物,浑浑噩噩一辈子,也做不成什么事。人家德国有格林兄弟,哥弟俩花了几十年时间,整理了一部德国民间故事,到现在你还借来读呢!我们不如学学格林兄弟那样子,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国民间故事,怎么样?”

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写地道的中国故事,也为了完成丈夫生前的遗愿——写出属于中国的“格林童话”,一苇化悲痛为力量,立马开始着手整理中国故事,希望完成自己和先生的共同梦想。

她花费10年时间搜集数以万计的中国民间故事,并把这十年间搜集的民间故事,不停地采撷、整理,优中选优,用她自己的语言把那些优美感人的故事再次讲述出来。

同时,在整理故事的过程中,她把有趣的故事讲给儿子听,如果儿子喜欢,再拿到教室给班上的孩子讲,直到孩子们都爱上那个故事,她才动笔重述。

2017年,一苇曾经出版一本《中国故事》,这套书因为过于抢手,现已成为绝版,价格溢价好几倍。有媒体毫不吝啬对她的赞扬:“她不是卡尔维诺,但她为中国童话故事,做了卡尔维诺式的工作,卡尔维诺让意大利童话焕发了新生,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而一苇则激发了中国童话故事的活力。”

站在儿童视觉讲述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时隔四年,一苇把过去10年搜集的民间故事,再次整理和重述,精选近三百篇最具中国文化内核的故事,根据这些故事的题材和主题,一苇把它们分成了《人间》《万物》和《道路》三册。今年上半年,三卷本《中国故事》如期上市,新书一上市后就卖出近十万册,遍布全国的读者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据说在此前的新书发布会上,很多妈妈看到这套书时,都不由感叹:作者太有心,这书太难得。不少评论认为,该书是中国故事的“成年仪式”,既拯救了古老的民间故事,又滋养了新生一代的中国孩子,其实不仅孩子喜欢,连大人也看得忘了睡觉。

一苇说,她既是一名作者,更是一个母亲,她也一直坚信孩子的童年里,不能只有海绵宝宝、奥特曼和蜘蛛侠,还应该有田螺姑娘、蛤蟆孩儿、秃尾巴老李......因此,对入选新书的中国民间故事的选择,她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首先这些故事一定是人类用想象力铸造出来的艺术品,所有故事都蕴涵着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想象力是故事的工具、载体和表现形式;其次,书中选择的故事一定要真正适合孩子,我选择接近光明、有理想光辉,对孩子成长有益处的故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创作以来,一苇已出版《绿色素描》《重返百木国》《晚安,神话》《中国故事》等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她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东莞市“荷花文学奖”、广东省“有为儿童文学奖”等奖项,还曾被邀请在央视少儿科普节目《芝麻开门》中讲述中国故事。

“我将继续写下去。”一苇充满深情,语气坚定而执着地说,她坚信,只有站在儿童的视觉,亲身体验、讲述的故事,才是有灵魂有魅力的适合孩子的好故事,才能给孩子带来感悟和力量,滋养小朋友们的心灵。

文字:廖杏子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