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印象中,粘土泥塑无非是小朋友的一种手工游戏,它在许多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小学中都随处可见。但当记者走进刘春苑位于常平深山中的果园时,那成堆的“80后”童年游戏场景泥塑、敦煌太极舞泥塑、金陵十二钗泥塑,五十六个民族泥塑画,以及《捣练图》等古画场景再现泥塑等等,或精美,或夸张、或萌蠢,或稚朴,无不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小孩子的玩意儿”也能玩得这么艺术。
“小孩子有小孩子的玩法,大人有大人的玩法,任何有创意的东西,最终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关键还是要看创作的人。”刘春苑笑着解释说,现在玩粘土泥塑的大人很多,在抖音等新媒体上也随处可见,与小朋友简单、夸张、充满童趣的作品相比,更加复杂,更具创意,也更具艺术性。

自学泥塑
“废土三千、毁泥不倦”
刘春苑是名“80后”教师,出生于梅州兴宁一个客家农村家庭。玩泥巴,对许多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份美好的记忆,对刘春苑也是。“那时候根本没有见过粘土,只能玩池塘里的烂泥巴,往往玩得浑身脏兮兮的,时常被大人责骂也乐此不疲。只是没想到,30多岁的我还会玩起泥巴来。”刘春苑笑着说,2012年看到一部电视剧,剧中女主角职业是做粘土微缩的,看到她的作品如此精美,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被触动了,也想着买些粘土来玩一玩。但那时候,轻粘土在内地还没流行,她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直到有一年在深圳的会展中心看到时,如获至宝,立马掏腰包将粘土、制作书籍和工具全套买下,兴高采烈地回家摸索。
刘春苑尽管是师范毕业的,也在小学教美术,手上也有相关指导书籍参考,但捏粘土看似简单,要捏好却很有难度。“开始为捏一朵玫瑰花,折腾了老半天也没捏成,最后‘千里迢迢’跑回深圳让老板教。”刘春苑笑着说。后来,她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视频和书籍按图索骥,从最基础的样式摸索。“刚开始真的很抓狂,常常‘废土三千、毁泥不倦’,有的作品需要做十几遍才能做得像样。”
艺术升级
泥塑重现儿时游戏
近几年来,随着刘春苑对手工泥塑造诣和艺术审美的提升,她在材料选择上不再满足于原先的轻粘土,而是选择了树脂粘土,同时结合粘土的可塑性强特点,与木头、玻璃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结合进行创作。“虽然创作手法相似,但树脂粘土作品更富陶瓷光泽,呈现的艺术质感更好。”在创作题材上也开始走向专题化、系统化、规模化创作,这些陈列出来,蔚为壮观,且富有艺术趣味。

“以前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毫无规划,作品单一。去年新冠疫情期,看到了别人家的一个旧电视机,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萌生了用树脂粘土将童年乡间的游戏场景捏出来的想法。”刘春苑笑着说,儿时的客家村落中,基本没有电子产品,小朋友都是一窝窝地组团玩耍,身边的游戏繁多,欢声笑语不断。
为了艺术再现儿时游戏,刘春苑特别在意场景的设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尽量表现出轻松欢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她在场景布局和人物形象上做了很多借鉴和摸索,借鉴的陕北一带一些陶艺大师人物的泥塑形象,也借鉴了许多绘本和漫画人物的创作手法,在捏制时,尤其注重人物眼神和笑容的塑造,人物表情和动作颇为夸张,喜感满满。
“那时时间比较充裕,每天能捏制作三四个人偶。因为每个游戏需要的人偶和背景材料、游戏道具等的数量依据具体游戏而定,有的游戏一两个人偶就行,有的则需要七八个。因此,一年多来,我也只完成了50多个游戏场景而已。”刘春苑解释说,儿时的游戏场景还有很多,她每次一想到就会记录下来,希望有时间能尽可能将中国过去的各种乡村玩意记录下来,留下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重视教化
传统文化融入作品

因为职业关系,刘春苑近期的作品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比如,再现《红楼梦》中一些经典场景画面的“宝黛共读西厢”、“金陵十二钗系列”,再现《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历代名画的“古代生活系列”,借鉴敦煌飞天形象展示太极拳的“敦煌太极舞系列”,以及“唐代仕女系列”等。
“粘土的可塑性强,也便于普及,老少咸宜。玩粘土,小孩有小孩的玩法,大人有大人的玩法。而不像陶泥、软陶作品等还要经烧烤和上光油等复杂工序,以及场地和设备要求。”刘春苑表示,捏制粘土讲究手脑协调,富有趣味且便捷,很受大人和孩子喜欢,小孩的作品比较简单、有趣、夸张,材料也是超轻材料,捏玩晾干就行。大人的则可以偏向装饰画、肖像人物、仿真花等,制作也稍微复杂些,可以将绘画和手工结合,考虑背景、调色、配色、造型等,更具艺术性。“因此,我越来越热衷于推广粘土泥塑,也尽可能在制作中将传统文化、旧时习俗融入其中,希望孩子们在玩耍中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

为学习彩泥泥塑,刘春苑不仅关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的粘土达人,还购买、阅读了许多中西方经典绘本和艺术书籍,并一有机会就去看雕塑、陶艺、设计等各类造型艺术展览等,这个过程不仅使她的手艺得到提升,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也不断提高,创作时的思路也更加开阔。比如,受敦煌飞天形象启发,结合东莞常平镇太极文化,尝试借鉴敦煌飞天的形象表现传统太极拳,以太极拳基础24式制作了24个人偶,形成一套动作。这些作品形象形体萌胖,闭目娴雅,衣带飘逸,发髻典雅,色彩鲜艳,非常可爱又不失专注静逸气韵,让人“少女心”砰砰然,爱不释手。
未来规划
专题系列已有蓝图

从2012年至今,经过十多年的自学和摸索,如今的刘春苑已经能熟练捏制各类艺术性十足的装饰画、人偶、仿真花等作品,作品也时常被朋友“顺走”或“请走”,一些机构也会跟她定制一些主题作品,或邀请其参与公益泥塑教学。
除了近两年来创已经创作的“80后”童年游戏场景泥塑、敦煌太极舞泥塑、金陵十二钗泥塑,五十六个民族泥塑画,以及《捣练图》等古画场景再现泥塑等等系列专题作品外,记者还在刘春苑的笔记本上看到了她的许多创作备忘录,里面有“十二花神系列”“吉语双关系列”“丑小人系列”“陶俑系列”等等诸多尚未实施的创作专题,这些专题也基本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日常生活中、图书阅读时、线上冲浪时,常会看到有意思的东西,这些也经常给我灵感,我怕忘记,就记录下来了,希望有时间就去制作完成。未来希望有一天能开一家小店或工作室,用于创作、培训和售卖泥塑手作产品,也希望有机会参加展览或开展个人展览,让更多的人喜欢这些泥塑作品,更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因为我觉得手作是一件温暖的事情,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小温暖,更多的小美好。”刘春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