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与东莞⑰|迷惘与励志!青年容庚走过的关键几步路
i东莞 2021-09-06 18:05:17

▲晚年时期的容庚

▲青年时期的容庚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鉴藏家、书画篆刻家。作为20世纪中国古文字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是饱学鸿儒,古文字研究、篆刻、书法、绘画,无不博学精深;作为鉴藏家,他以一介学者之身,倾尽家财,保全大量珍贵国宝。他的一生,绽放着智慧和精神的光华。

▲北平日记中容庚所贴剪报

容庚在北平日记中贴有两处《实报》的剪报,一是1940年5月26日刊登的《学人访问记·容希白》,二是1941年3月27日、28日刊登的《人物志·容希白》,采写者均是侯少君。文章称容庚“以金石文字学闻名于海内”,介绍其早期经历及近年来在古文字、青铜器、碑刻、书画方面的著作。侯少君对容庚颇为赞许,写道:“(容庚)无论研究哪一种学术,都抱着极恳挚的态度,得而后已,是一丝也不能放松的。”“虽然他有了这么大的声誉,但他仍是粗衣淡食,外表仍是俭朴之至。这算是所谓‘锦心无华冠’了。”

▲北平日记中容庚自我评价的记录

容庚为何能有如此卓著的学术成就?答案也许能从1940年12月25日的日记中找到。他曾写下这样一段既谦虚又自信的话语:“目光锐利,能见其大,吾不如郭沫若。非非玄想,左右逢源,吾不如唐兰。咬文嚼字,细针密缕,吾不如于省吾。甲骨篆籀,无体不工,吾不如商承祚。操笔疾书,文不加点,吾不如吴其昌。若锲而不舍,所得独多,则彼五人似皆不如我也。”显然,容庚认为与别人相比,自身最大的优势就是锲而不舍。诚然,这四个字,正是先生治学精神的写照,也是他终生践行的座右铭。

▲容庚故居中青年容庚雕像

当然,谁的青春不迷惘,谁的青春不热血,没有人的成功是无缘无故的。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句话套用在学术大家容庚身上,显然十分切合。他出生书香世家,但幼年丧父,一度迷失自我,但在家学的积淀下,在母亲的苦心孤诣下,在舅父的孜孜教诲下,立志古文字,最终从旨亭街直通北京大学,成就一代学术大家。

立足家学:“世代书香,足以夸耀闾里”

说起容庚,我们似乎要从莞城旨亭街8巷2号说起。这里是容庚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为其之后的人生打开了第一扇门,也奠定了文化底蕴根基;又似乎要从他1922年北上求学说起,那时,27岁的容庚,以一介中学生的身份,抱着《金文编》初稿问学罗振玉,被罗推荐入读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开启了现代古文字学的研究之路,也逐渐登顶其学术人生的顶峰。容庚出生、成长于东莞,受业、治学始于东莞。东莞在地缘、亲缘、业缘等方面对容庚治学、治艺产生了重要影响。容庚在东莞的日与夜,尤其是1917年至1922年间,他边教书补贴家用,便潜心编写《金文编》,用5年时间完成《金文编》初稿,开启了其毕生事业的新起点。

▲《金文编》手稿

记者从振华路拐进旨亭街,老字号排骨饭店食客熙熙攘攘,厨灶上烟火气袅袅蒸腾。往里再走几步却是一片清幽,恍如隔世。容庚故居就隐藏在旨亭街8巷2号。据说,旨亭街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代此地有驿站,驿站有亭,圣旨来莞,县令出迎恩城门在此接旨;另一种说法是,清代侍讲学士林蒲封请假回乡扫墓,皇帝赐给他归田,林学士就在街口接旨。事后,有司就地建亭,以志皇帝恩宠。清光绪二十年八月六日,容庚就出生这里。

如今的故居,是一座有着“三间两廊”样式的小小清代民居,趟栊门、青砖墙、满洲窗……屋内处处透着岭南建筑独有的风情。容庚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莞人的一处“书香圣地”。因为这里还走出了古文字学家容庚,哲学史家容肇祖,金石目录学家容媛等几个大学者,承载着他们兄妹治学的青春励志故事……

▲容庚故居

容庚故居模样如旧,各种摆设极力还原了容庚兄妹当年的生活轨迹。遍布故居各处的展板和著作,在向游客述说他们的生平及其家族的书香文脉,让人艳羡不已。东莞容氏是晚清书宦世家,高祖容廷华,官至长乐巡导;祖父容鹤龄,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执掌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顺德凤山书院十余年,民望极高;父亲容作恭是1897年的贡生;从叔容祖椿善画花鸟,是居廉弟子,画艺在岭南享有盛名。而不仅如此,其外祖父邓蓉镜也是进士出身,曾任广雅书院(今广州广雅中学前身)山长,富收藏,精通篆刻。其四舅邓尔雅更是广东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容庚就是15岁开始跟四舅邓尔雅治学《说文》,点燃对金石学的兴趣。

▲容庚故居外墙

对于自己书香门第的背景,容庚在《我的回忆》里曾写道:“在满满二百九十六年当中,科举中的人在我的县里是如晨星寥落的,我家能够挂上‘父子科甲’的匾额,且科甲的前后尚有些岁贡,附上拔供的人们,‘世代书香’更足以夸耀闾里。”

东莞以国际制造名城著称,同时也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岭南古邑,是岭南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文人雅集,英才辈出。容庚先生出生成长于东莞,受业治学始于东莞,在东莞就已经深入学习了金石、书画、篆刻,尤其其成名作《金文编》初稿就在东莞完成,开启其学术、艺术大家之路。可以说,东莞在地缘、亲缘、业缘等方面对容庚先生治学、治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容母四迁:“余之不终于堕落者,母之教也”

容庚6岁入学,十二三岁已熟读经史,旁及诸子,生活无忧无虑。但随着祖父容鹤龄的去世,家道开始中落,后父亲容作恭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一家人只能靠伯父容作求和二舅邓汝霖接济,以及母亲邓琼宴的苦苦支撑。邓琼宴是邓蓉镜的第三女,出生之日正是邓蓉镜点翰林赴琼林宴之时,故得此名。邓蓉镜颇为开明,邓琼宴自幼读诗书,识礼仪,通情理,颇有见识。尤其在六个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颇为重视。

在丈夫去世后,邓琼宴年轻守寡,子女众多,但不管时代的坎坷还是生活的艰辛,她都咬牙承受,把六个子女养大成人,培养他们成才。容庚在《本支世系家传》中如此评价母亲:“侍夫教子,极备劳苦,勤俭严毅,子女受熏陶,均克成长。”容庚曾在自述中说:自己性情愚钝但兴趣广泛,尤其对小说和篆刻入迷。但身上毛病不少,尤其15岁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后,更是一度迷失自己。于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从次年起,邓琼宴开始了“容母四迁”,俨然近代版的“孟母三迁”。

▲容庚故居中青年容庚及其母亲邓琼宴的介绍展板

容肇祖在《我的家世和幼年》中对母亲的这几次迁居均有记述:1909年全家迁居广州,为了是让子女能读起弟弟邓尔雅任教的广州启明高等小学;1911年迁居榨粉街容氏家塾,这一年容庚考入高等师范附中,容肇新读教忠师范学校,容肇祖入读教忠师范附小。1912年辛亥革命后搬回东莞容家祖屋,请一老秀才在家教书,1913年容肇祖考入东莞中学,容庚、容肇新也插读东莞中学,为方便子女上学,又迁居东莞中学附近。

1916年,容庚于东莞中学毕业,弟弟容肇新又病世……让他深受打击。作为家中长子,容庚觉得有责任分担家庭责任,又彷徨无路,从而有些自暴自弃,染上许多不良习气。他在《颂斋吉金图录》序言中坦白道:弱冠嗜赌博,纸牌、天九、麻雀、骰子、象棋之属靡不喜……母知之,辄痛责,责而悔,悔而改,至于再三。余之不终于堕落者,母之教也……

▲1925年,容庚与母亲、三弟在北海公园留影

在邓琼宴的再三安慰劝导下,容庚最终“浪子回头”,重新洁身自好,不断给自己找事情做,如跟二舅邓汝霖和表兄邓懋勋观赏讨论字画,跟四舅邓尔雅学篆刻,跟从叔容祖椿学画画,或读林纾用文言文翻译的外国文学等。尤其是在邓尔雅的鼓励和指导下,本就对篆刻感兴趣的容庚,开始学习金石古文字,开启了古文字研究的学术道路。

邓琼宴对容庚兄妹的影响巨大,付出也是巨大的,是在她的苦心栽培下,才有后来容庚兄妹的成才和对社会的贡献。1930年,邓琼宴去世,容庚思及母亲付出的种种,悲痛万分。他在《颂斋吉金图录》序言说道:“慈母见背,欲养不待,所以报母者,惟当自奋于学,不辱先耳。”

四舅教诲:“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1922年,抱着《金文编》北上求学前,容庚已在东莞深入学习了金石、书画、篆刻。其中,书画艺术受业于从叔容祖椿,脉接岭南画派始祖居廉,古文字学和篆刻则受教于四舅邓尔雅,并在邓尔雅的指导下,完成其成名作《金文编》初稿,开启其学术、艺术大家之路。

其中,年长容庚11岁的邓尔雅对容庚兄妹最亲厚,影响也最大。邓尔雅学养丰厚、文史哲皆通,青年时留学日本,攻美术。他以金石、书法驰名岭南,书法上,工篆隶,刚健婀娜,刻印在南方卓有名誉,名震一时。容庚曾这样描述邓尔雅:“舅氏蔼然可亲,未尝见其愠怒之气,且辩才无碍……”

▲容庚故居中邓尔雅的介绍展板

早在1909年,邓琼宴举家迁居广州时,邓尔雅在文学、书法、篆刻上就对容庚三兄弟有指导。1913年,容庚一家移居东莞中学附近时,邓尔雅也从广州辞职来莞任教,就居住在容庚家。据容庚自述:兄妹几人每天课余都与舅舅围着方桌,“或习篆,或刻印,金石书籍拥置四侧,心窃乐之”。容肇祖在《我的家世和幼年》也写道:“大哥(容庚)以后不久,即随四舅草创《金文编》;二哥(容肇新)于书法外,以刻印称;我随四舅学诗,为以后教文学的基础。这都是移居近中学和近外家之所得益。”

容庚在与邓尔雅学习时对金石古文字的兴趣大增,1917年,他萌生了兄妹几个一起补辑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的志向和构想。该构想包括金文、甲骨文、石鼓文、玺印封泥文、泉币文,并作考证解释。但随着弟弟妹妹升学,他不得不改变计划,决定自己完成,并从金文入手。于是在邓尔雅的指导下,根据拥有的材料进行研究,开始编写《金文编》。

▲邓尔雅以李清照《金石录》中文句为容庚治印,鼓励其立志古文字学研究

为了鼓励容庚,邓尔雅还将李清照所写《金石录后序》中的一句话:“有饭疏(蔬)衣练(綀),穹(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刻印给他,帮其搜集不少难得的材料。容庚也不负所望,五年期间,不舍昼夜,潜心编写《金文编》。期间,为了帮补家用,他还到东莞中学教“文字源流”课。1922年,《金石编》初稿初具规模。

▲《金文编》初稿手稿

1922年5月,容肇祖要北上投考北京大学,容庚与之同行,邓尔雅托朋友写信给罗振玉,举荐容庚,再次为容庚的学术人生铺路。容肇祖在《我的家世与幼年》中写道:“我们经过天津时,由四舅(邓尔雅)的朋友写信,介绍大哥去见罗振玉,以《金石编》向罗振玉请教。”当时罗振玉名满天下,既是最早一个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又是个鉴赏大家。他一看《金文编》,十分赞赏,认为自东汉许慎《说文》之后虽历来有学者研究古篆,而未得有系统成书的,容庚做了他想做而一直没做的事情。他再三叮嘱容庚,“务竟其成”,同时写信推荐容庚给北京大学的马衡教授,称赞其“治古金文,可造就也”。马衡见容庚《金文编》初稿后,直接破格录取只有中学学历的容庚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

▲罗振玉

罗振玉还写了一封介绍函给容庚,将其介绍给王国维。王容二人相见如故,王国维不仅对《金文编》赞不绝口,还与罗振玉等人积极筹划付印出版。《金文编》初版共有六个序言,是各个版本中最多的,除容庚自序外,分别有罗振玉、王国维、马衡、邓尔雅、沈兼士五位导师的序言“加持”,数篇序言呈现了其深厚的学术渊源。

▲《金文编》初版书影

其中,其四舅邓尔雅在《金石编》序言中称赞容庚治学勤奋刻苦,“容氏长甥希白乐此不疲,析疑问难,时相过从。因追忆旧稿之稍稍精确者十之一二付之,乃希白锲而不舍,日夕雠校,迭有增益,稿若牛腰”。《金文编》的顺利出版,让容庚一举成名,走上了毕生事业的新起点。他日后出版的学术专著30多部,《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尤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分别是古文字研究学者和青铜器研究的必备书籍。

▲邓尔雅为《金文编》作序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东莞市委宣传部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