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莞香园 丨 刘帆:罗少彦——迳贝之子,革命先烈
i东莞 2021-09-02 21:41:11
迳联古村今景

迳背(迳联)古村位于东莞市桥头镇南部。2021年7月23日下午,午后的阳光特别燠热。穿过车水马龙的镇区,走过风景如画的莲湖,跨过工业路,便进入了迳联社区,沿着仅仅可供一辆车通过的小路,我们到了一眼水塘边。

停好车,站在塘边一看,蒲瓜岭下的迳联古村东门在艳阳下格外醒目。

目光所及的右边山上是蒲瓜岭凤凰亭(又名薰莱亭),“凤凰亭上金鸡叫,迳背山下出状元”,传说就是这个古村落。

迳联古村落建于南宋时期(1238年)。这个村称得上是个特色村街。说它是村,是因为几百人的小村落,风景优美,房舍古朴,古色古香,东和北两座围门,村里麻石路、书房、水塘、古井、祠堂,井然有致,宋代出过“五进士,两藩侯”,明清又出了3个进士,省古村落,远近驰名;说它是街,是因为依着古村,周边工业林立,经济繁荣,进士名村。

罗氏宗祠今景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里繁衍生息的罗氏家族,其血脉浩荡,宛如弯弯曲曲的麻石巷道,从远古穿越而来。青砖瓦屋,飞檐高挑,外人窥探,这存世的南方古建筑,就像罗氏宗祠一样,成为罗氏家族的精神象征。

罗氏宗祠大门口的对联“祖孙五进士,叔侄两藩侯”,宋代的五进士罗元振、罗映毕、罗拱辰、罗冈、罗海和两藩侯罗元佑、罗元启,还有明清时期的罗中、罗一道、罗龙骧3位进士,在迳贝历史的天空,他们无疑是“迳贝之子”,光耀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然而,这里不只有远古流芳,还有气贯长虹的“革命之花”,还有现代的“迳贝之子”为这块热土书写别样的大写的“人”字,谱写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罗氏名人谱上,革命烈士罗少彦(1897-1934),就是这样的“迳贝之子”。

罗少彦烈士资料图

在迳贝古村,罗少彦烈士故居遗址,隐藏着怎样的密码?

寻访探幽,必然不能避开尘封的历史。“罗少彦出身农民家庭,家境清贫,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活。”打开《中共党史人物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二十六卷,这句看似简单的介绍,其实昭示着一个革命烈士的前世今生,它在泛黄的纸页上的重量,乃是罗少彦烈士投身革命的初始之源。

所谓前因后果,绝非临时起意。“他受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同情劳动人民,又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掠夺,感到无比愤怒,立志要为祖国的独立和强盛献身”,在《周省心(周济)同志再谈罗少彦烈士情况》(1980年10月15日)一文中,我们看到一个热血青年的风骨和理想,是那样清晰和振聋发聩,人格魅力是那样大气凌然。

在桥头革命历史和桥头乡贤的名录上,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罗少彦与一九三四年在湘赣边革命根据地不幸牺牲的罗少彦同志和一九四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罗少彦,是同一个迳贝古村走出的农家孩子,他的道德风范和革命精神,是迳贝这块热土的孕育,才有了至今被人传颂、被人敬仰的罗少彦烈士。

在蒲瓜岭上、在凤凰亭里、在罗氏宗祠,我们看到这条布满智慧基因的古村,气韵绵长,蕴含的精神美质和古老情怀,源远流长。而罗少彦与他的先辈不同,他用37岁的芳华,书写壮阔的革命诗篇,更显气吞山河。我们当然可以用长短句来表达对罗少彦烈士的敬意,但是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深深怀念,罗少彦烈士便不会万古流芳。

红色的革命基因,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个个史诗雕像,应该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罗少彦烈士的雕像,如今看来不只是在书籍上流芳,从桥头镇委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对罗少彦烈士故居遗址保护和宣传上,我们看到当地人对一个烈士的“褒扬”与“尊崇”,这是革命江山千古长青的基石,是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人民大众的真实具体写照,我们目光注视的每一个物证,都是烈士的语言在无声地向我们还原讲述历史的沧桑。

我在《中共七大代表在延安公祭革命烈士》一文中看到:

6月17日,中共七大代表与延安各界代表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1945年6月19日的《解放日报》对现场作了描述:“会场满布七大代表、各解放区及延安各界之挽联、哀词和花圈,并有很多烈士的遗像。毛主席的挽联为‘死难烈士万岁’,朱总司令的挽联为‘浩气长存’,七大全体代表之挽联则为‘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永与人民同垂不朽;为胜利而来,为胜利而去,我们的任务是向胜利勇往直前。’”

这段话的历史描述和当年真实活动,让我们透过岁月的云烟,感受罗少彦烈士为什么敢于不惜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姿态,抛头颅洒热血。他在敌人的“老虎凳”和皮鞭的严刑拷打面前横眉冷对,誓死不屈,表现的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碧血丹心”。

罗少彦烈士是光荣的,连同生养他的迳联土地,也是光荣的。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6月11日,党的七大举行闭幕式,通过了《关于以“七大”名义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的决定》,指出:“在大会闭幕后,在延安召开扩大的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以纪念三个革命时期死难的人民与党的烈士。”

七大闭幕后在延安召开的扩大的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死难烈士中就有来自迳贝古村的罗少彦烈士。“一九四五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罗少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共党史人物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第二十六卷第186页用一句简洁的话为罗少彦烈士画上了句号。就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记载和不可抹杀的历史史实,为我们还原了桥头镇曾经有过的革命基因和光荣人物。《红七军红八军英烈传》(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也用一句简洁的话为罗少彦烈士的一生作了注脚:“罗少彦烈士的光辉形象将永照人间。”

罗少彦烈士的英名已经载入了史册,他的光辉典范已经与日同辉,今天的人们无论怎样的生活富足、生活安定,我们都不应该遗忘这位迳贝之子的英雄模样和凌然浩气,他的革命气节和精神风范,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乃至今后的日子需要深深敬仰和缅怀的理由。

七月这场寻访红色印记的革命烈士寻根缅怀之旅,只是一个起点,是作家们自觉的行动,不是终点。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迳联古村,革命之花盛开,这是一个作家开启新征程的教育驿站,具有无比坚定的意义。

 

征稿启事

“传递东莞好声音、讲述东莞好故事”——“莞香园”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字数1500字以内。限定书写本地素材,作品内容不得脱离东莞,且必须原创,如有侵权、抄袭、盗用等情况,需自行承担责任。来稿请附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邮箱:dgrbgxy@163.com。

 

 

文字:刘帆 图片:王红林、陈沛鸿、桥头文广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