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从东京奥运回望东莞体育⑤:东莞武术源远流长,保境安民英豪辈出
i东莞 2021-08-23 11:18:13

编者按:

因疫情影响延期一年举办的第三十二届夏季奥运会,已于2021年8月8在日本东京闭幕。经历重重波折后的2020东京奥运会,因为超越体育的意义更加聚焦全球瞩目。作为以篮球为代表的“运动之城”,本届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431名运动员中,东莞培养、输送9人,创1984年以来新高,一座地级市能有如此成就,实乃体育文化厚重积淀的直观显现。

由此,在关注东莞健儿本届奥运会为国争光、奋勇超越的表现同时,从东莞历史文化角度出发,东莞日报特别推出“从东京奥运回望东莞体育”系列报道,将从沿革发展、闪亮成绩、历史突破、代表人物与项目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回溯全面解析,以更全面的人文视角感受这座岭南名城的别样魅力。

 

 

石排中坑明德醒狮表演 郑琳东 摄

 

 

刚刚落幕的2020东京奥运会,不由让人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武术留下了在奥林匹克赛场的特别回忆,至今让人心潮澎湃。

东莞武术源远流长,元明以降更是英雄辈出,如“东莞伯”何真等。明代有名可考的武进士8人,武举人215人,清代有武进士76人,武举人429人。其中,著名者为虎门村头的卢廷璋,茶山南社村的谢遇奇、谢高卓等。即便是文举出身,亦有不少名将,其中以明代三杰——罗亨信、袁崇焕、张家玉最具代表性。

尚武之风,在东莞民间更是相当盛行。据清末民初东莞学者陈伯陶的《东莞县志》记载:邑尚技击,各派武术教馆遍及四乡。东莞本土武术派别有莫家拳、龙形拳、双手洪拳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始创于嘉庆年间的莫家拳。

东莞武者

多怀保境安民之心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蕴含着国人“止戈为武,安民和财”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左氏春秋》就有对“武”的生动解释:“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历史上东莞武术比较兴盛,尤其元明以降,英雄人物辈出,多怀有保境安民之理想与责任。其中奠定岭南数百年和平稳定大局的“东莞伯”何真便是其中之一。

何真简介。茶山供图

 

据《明史·何真传》记载:“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从至正十四年(1354)起兵至至正二十八年(1368),他招募乡党,保境安民,继而平定各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岭南,又北拒陈友谅入粤,使岭南免于战火,初步实现了其少年时的“保境安民”理想。

元灭后,“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他为岭南千万生灵计,毅然拒绝了部下黄袍加身的建议,选择顺应历史潮流,归顺明朝,使岭南再次免于战火。何真的选择得到了朱元璋赏识,被赐“东莞伯”和丹书铁卷,认为其归顺功绩远在汉唐名臣窦融、李勣之上。何真67岁去世后,朱元璋亲自为他写文祭悼,命文武百官素服三日,以侯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冈,并赐侯爵,谥号“忠靖”。

位于茶山镇粟边村的何真公祠 茶山供图

值得再强调是,明代以前,位于百越之地的岭南发展一直颇为缓慢,在整个中国的影响力颇为有限。但在明清时代迎来了全面大发展时期。这与明代岭南先贤第一人何真有这莫大的关系。他不仅保境安民、实现岭南一统,更是选择归顺明朝,一举奠定了岭南的稳定格局,为明代岭南经济文化实现发展奠定了良好开局。为此,华南农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建新曾评价说:“在岭南的历史上,乱世之中,保境安民,令岭南河山免遭战火荼毒,汇入中华民族统一的潮流,秦汉之交有南越国赵佗,梁、陈、隋朝之际有俚人领袖冼夫人。元明之际崛起的东莞人何真,不佣兵称王而归顺明朝,顺应当时全国统一大势,其功勋和贡献,不在赵佗与冼夫人之下,是东莞人的骄傲。”

 

明清科举场

走出诸多爱国名将

中国武术大体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唐朝时就设立的文举与武举考试。到明朝,文科考试也设立了射箭,武官也需学习文科知识。据《明会典》所载,所考科目,初设科举时,头场试“经意”二道,“四书签”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后十日复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因此,明清时期,东莞就有不少文举出身的一代名将,其中以明代三杰——罗亨信、袁崇焕、张家玉最具代表性。

罗亨信像。东莞日报资料图

 

 

罗亨信(1377-1457),东莞南城人,曾仗剑守孤城,保大明国门不失,被誉为“明代广东六边才”之一。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土木之变”,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犯境,塞外诸州县不守,英宗被俘。其时人心惶惶,有朝臣建议放弃难守的宣府,入卫京师,导致军心大乱,皆欲弃城。罗亨信仗剑坐城下,下铁令安军民,与众同仇敌忾,誓与宣府共存亡。明代杰出的史学家、哲学家陈建(东莞莞城人)在《皇明通纪》云:“幸罗亨信忠义誓死以守,不独一城蒙福,而京师实赖之。世谓亨信有安社稷之功,信矣。”

位于石碣袁崇焕纪念园内的袁崇焕雕像。本报记者赵水平摄

袁崇焕(1584-1630),东莞石碣水南人。《明史·袁崇焕传》载:“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阨塞情形,以边才自许。”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征明,次年辽东失陷。天启二年(1622),广宁被陷,明廷商议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单骑出关巡视后主动请缨,并豪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于是,正式开启其戎马生涯,并先后获“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重大胜利。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攻明,避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直击京师。袁崇焕闻讯带兵星夜驰援,于北京广渠门外力挫后金,却被陷害入狱,次年被凌迟处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称:“明之朝廷自坏长城,为敌复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见”,“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张家玉画像。本报记者赵水平、东莞市文化馆通讯员孟良供图

张家玉(1616-1647),东莞万江人。少时好习武艺,清人檀萃言其“好击剑任侠”。从拥戴隆武,解抚州之围,到主张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遂有“全州之捷”,再到回东莞道滘镇起兵以及龙门兵败投水而卒,张家玉一生至死不渝抗清。清学者屈大均评价说:“公盖以败为成,十郡虽不自公恢复,而卒使惠国(李成栋)乞降,行朝再造,两粤得见中兴之盛者,公之力也。”亦有诗《龙门健儿行》赞其曰:“龙门健儿身手强,棉木为枪三丈长。三人持一木棉枪,风旋电转谁能当?”

东莞清代科举出身的名将,较为人熟知的如清乾隆年间的虎门武进士卢廷璋,咸丰年间的茶山南社村的武进士谢遇奇和武举人谢高卓,以及抗日将领王作尧的爷爷王陶川(清代最后一批武举人)等。其中,谢遇奇两次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又到广西镇压地方土匪。他南征北战,屡立军功,官至总兵。谢高卓也曾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又主动参与保卫台湾的军事行动,39岁病逝疆场,马革裹尸还。

明末为抵抗土匪

各村设立巡丁间

官方武术包括骑马射箭,而民间武术练的是拳脚。东莞民间武术始兴盛于明末。当时,社会动乱,盗贼蜂起,村民为防土匪侵扰而学习武术。清朝顺治年间,全国各地反清复明之举不绝,社会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打家劫舍之事时有发生。原张家玉部下、淡水人李万荣收拾张家玉残部,建立自己的势力,于茶山、东坑、常平、道滘等地大肆抢掠,劫掠血洗村寨。其中,茶山寨所受劫难最大。据《东莞县志》载,“二三年间,白日只有蝇声,深夜唯闻哭声而已。”因此,为抵抗土匪,各村就建立了巡丁制度,设立“巡丁间”(即村中青年所居住的地方)。

巡丁间负责保卫村里的治安,“巡丁类似现在的民兵,有补贴,可以食夜粥。”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解释说,巡丁制度规定村民要缴纳一定金额给巡丁间,“有点像现在收保护费,如果村里发生强奸抢劫,巡丁要赔钱给村民”。“在东莞武坛,习武俗称‘食夜粥’。以前的人练武都非常勤奋,通常要练到半夜,这时候师母会煮一锅粥犒劳徒弟们,‘食过夜粥’就表示这个人肯定功夫了得。”

樟木头舞麒麟表演。本报记者程永强摄

“东莞民间集中习武时间多是冬至到元宵节期间,夏至农忙,只能冬天农闲的时候练习武术了。”张铁文说,练武有三种形式:舞麒麟、舞狮子和舞貔貅,本地村民多数是舞麒麟和狮子,只有客家人舞貔貅。其中,舞狮以南派武功为基础,舞狮者最基本的功夫是腰马、气力及技巧,因此,精于舞狮者必是腰马沉雄、中气充足、臂力过人之辈,也必然经过长期练习南拳的高手。

“用东莞话讲,叫‘黄狮有面,红狮有钱,黑狮手瓜起展(手臂粗)’。”张铁文解释说,传统南狮分刘关张三种即刘备、关羽、张飞,各自代表的颜色是黄色、红色和黑色。刘备狮,代表贵气,祥和;关公狮,关羽是武财神,代表财富;张飞狮,代表霸气,勇猛。刘备狮和关公狮是文狮,一般都用在喜庆祝贺表演之用,而张飞狮是武狮,也就是武斗比赛踢馆挑战之用,敢舞张飞狮的一般都是技术流的醒狮达人。

清末民初

武术助力反侵略斗争

中国的近代史是国人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而岭南正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前沿阵地,更是爆发了多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和反侵略斗争。在这些频繁的斗争中,武术起到了得力的助手作用。其中,三元里抗英、寸金桥抗法、东莞雁田抗英斗争等便是典型事件。

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华南抗日重要根据地,东莞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保家卫国上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莞籍将领,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水师中从总兵到千总、把总等职务,均有多名莞人担任过。当然,说到抗英名将,不得不提东莞桥头人邓安邦。邓安邦自幼好习击技,臂力过人,遇事喜仗义,有古侠之风。咸丰初年,应募为练勇而从戎。《东莞县志》记载:“咸丰七年,英人犯广州,邓安邦率东勇五百御敌东郊,战于三宝墟间,却之。和议成,英人于稠人中见之,目为勇将。”邓安邦一生在平贼,百战百胜,官至广州副将,政绩颇丰,且为人廉洁奉公,与提督方耀、郑绍忠齐名,并称为“粤东三将”。68岁时死于任上,粤督张之洞奉旨赐恤,为之立传。

东莞民间武者也积极参与保家卫国,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虎门水勇颇为壮烈。时以万洪义为首的虎门村民众自发举旗结成“猛龙社”,合力抗英以保家园,并积极配合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立下大功。战争爆发后,他们踊跃报名参加林则徐招募的水勇队,配合关天培指挥的水师一道痛击侵略者。虎门陷落后,孤立无援的水勇们为了保家卫国,借送淡水为名暗运炸药,炸毁敌指挥舰,与敌人同归于尽。

雁田人民的抗英义举,在凤岗镇雁田村邓氏纪念馆内有详细介绍,图为邓辅良像 本报记者 陈帆 摄

再如发生在东莞凤岗镇雁田村的抗英斗争。1899年5月17日,英军以香港元朗为基地,越过深圳河并把清军赶跑,占领深圳、蔡屋围、上埔一带村庄,并扬言要“打到石龙”。见情势危急,曾考取武进士、被光绪钦点为花翎侍卫的邓辅良,召集雁田村民及各地志愿民军3000多人在雁田南部山岭构筑防御工事及炮台,并从虎门购买100门大炮布防。英军不敢进攻,但仍派兵1000多名驻扎在布吉坳,以重兵威胁。

雁田人民抗英纪念碑。凤岗供图

 

“当时英军是训练有素的军队,用的是火枪、后膛炮;我们是普通老百姓,用的是冷兵器,大炮都是前膛炮,打了一炮要冷却15分钟左右才能打第二炮,双方实力悬殊。”张铁文说,当时有一个在雁田村教武术的刘教头(万江蚬涌人),就提出一个办法――“摸营”。当夜深人静时,邓辅良等人组织精壮村民200人,带着鸟铳、砍刀等武器在东深河畔誓师,组成“敢死队”夜袭侵略者,杀得英军四处逃命。“以前教武术的师傅,不仅是拳脚,还在于战略。”张铁文称赞道。

莫家拳

东莞武术突出代表

在东莞武术中,史书中有记录的就是莫家拳了。据《广东武术史》记载,清嘉庆年间,东莞莫达材、莫四季、莫定如、莫清骄等人拜惠州莫庶蛟为师习武,并将其发展为独具一格的莫家拳,成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莫家拳在东莞桥头石水口、大洲两乡相当盛行,这两乡在清代出过许多武举人、武进士。

经过近300年传承,莫家拳现有拳术套路39套、器械套路27套、对练4套、桩法5套。2021年6月,莫家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桥头供图

莫家拳创立后,莫达材、莫清骄在东莞一带设馆收徒,经两代传授,后传给林荫堂时为第四代,再传给林仲伟为第五代。林荫堂被称为民国时南方武林五虎将之一,精通莫家拳、洪拳、姚家拳、谭腿,曾先后在两广国术馆、中山大学等处任国技教员,还创办过国术健身研究所和林荫堂体育会。其子林仲伟8岁随他习武,又拜师学莫家拳、龙形拳、姚家拳、螳螂拳等,拳脚器械皆能,技术全面。民国时曾获省市拳术、棍术、最轻量级举重比赛和拉力弓比赛四项冠军。后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著有《莫家拳脚法》《武术教学法探讨》等专著,名字被编进《中华武术词典》。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武术呈现新气象。尤其20世纪50-80年代,在全国及广东各种武术交流观摩会中,岭南民间武术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并涌现了许多民间高手,频获好评。如1957年首届广东武术交流会上,东莞莫家拳代表莫锡获最高奖“荣誉奖”。

那时武术运动受到东莞全县、各乡、镇的广泛重视,拳馆、拳社纷纷恢复和发展,东莞一些学校把《简化太极拳》《长拳》等武术教材作为体育教材,社会上练武术,打太极拳风气日益兴盛。莫家拳代表性传承人莫柏许曾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武术在东莞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桥头几乎个个青年仔都练拳,就像现在打篮球一样普遍,单他家所在的大洲村就有3个武馆。

桥头莫家拳第五代传人莫柏许,多年来坚持莫家拳基层推广工作。桥头供图

20世纪80年代,武术运动又得到恢复。莫家拳是桥头石水口、大洲青少年喜欢的传统体育运动。1983年8月,广东省体委邀请林仲伟到省体育场开设培训班传授莫家拳,培训了上千名武术爱好者。1986年,省、地、市体委组成武术调查组到东莞石水口、大洲调查莫家拳状况,还将莫罗坤、莫柏两人武术套路录像,以作教学交流。同年桥头政府拨款在文德中学办业余武术班,传授莫家拳。此外,为了吸引广大青少年学习莫家拳,桥头还成立莫家拳武馆和莫家拳研究会。1988年,东莞市组成武术队并聘请名师开展培训,备战1990年的第八届省运会武术比赛。后比赛中,东莞武术队获得一金一银六铜的好成绩。

20世纪90年代后,新兴健身运动崛起,东莞习武盛况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群众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体武术的重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增加了传统武术比赛项目,传统武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复兴。在东莞,莫家拳、龙形拳、双手洪拳、咏春拳、太极拳等进入了非遗保护名录,纷纷走进了校园,成为学生的课程和课间操。

 

参考资料:

1、《东莞体育志》;2、《晚清民国时期的广东武术》;3、《岭南武术文化研究》;4、《影响中国的东莞人》;5、《东莞县志》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专题出品:东莞日报都市新闻部

全媒体编辑:王晨征

文字:沈汉炎 图片:赵水平 陈帆 郑琳东 程永强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