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东莞知名收藏家王晓强,业内无人不晓,他驰骋集邮界近三十载,可谓尽藏东莞邮品,有不少近乎“狂热”的收藏故事。近20年来,他从邮品的研究慢慢延伸到东莞文史方面的收藏,希望用手中的2000件近现代(1840—1949)东莞文史方面藏品,向世人展示东莞历史文化,重新唤起人们对东莞本土文化的重视。
1933年莞樟公路股票
受父亲影响,12岁开始集邮
出生于1980年的王晓强是东莞厚街人。他说自己集邮的兴趣受到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同样爱好集邮,从小耳濡目染之下,他12岁就开始对集邮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书时代,王晓强经常会收到一些笔友的来信,他会把那些邮票都积攒下来,“家里有很多华侨的亲戚也会从国外寄信回来,我也会把那些邮票收集起来。”一来二去,逐渐养成了集邮的习惯和爱好。
1948年东莞人张顺枝华侨登记证
在他看来,一枚小小的邮票,如同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方寸之间可以见识世界,认识花鸟鱼虫,知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因为爱好集邮,他的学生时代比旁人增添更多乐趣。
早期,他集邮只是小打小闹,收藏一些《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题材的邮票,自从上大学的时候,他才算真正开始系统化集邮,边上学、边打工,用打工的钱来买邮品。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邮政系统上班,每个月的工资几乎都用到了集邮上面。当收藏的邮票达到一定数量后,王晓强的收藏取向发生了变化,从2000年开始,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集邮,开始专注家乡东莞的历史邮品收藏,后来又从邮品拓展到本土文史藏品的研究与收藏,这也成为了其主题收藏板块的重要部分。
王晓强表示,他并不是纯粹对这些本土文史藏品进行简单的收藏,更多是进行挖掘、梳理和研究,将这些藏品往系列化和主题化去做专题。在他看来,一位有追求的收藏家,只有把收藏和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到位的陈述,才能形成自己的代表作品。
本土文史藏品填补过去历史的空白
为何对与东莞元素有关的文史藏品如此情有独钟?王晓强认为,这源自他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和东莞有关的文史藏品,寄托着他对家乡的情怀。
其次,东莞在近现代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很早就对外开放,有很多文史藏品值得挖掘,“东莞在这一块并不是一片空白,既有料,收藏起来又有难度,做出来也有特色。”
作为一名资深收藏家,王晓强对本土文史藏品有着自己的收藏标准。他比较青睐于存世量比较少、具有唯一性的藏品,还要求具有对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对东莞有价值,对收藏主题有一定的阐述性,“另外,藏品的品相要好,由于保存原因,市面上很多藏品品相并不好,品相决定了藏品的评审价值。”王晓强分析道。
1904年可园旧影图画明信片
除了近现代的东莞邮政史领域,王晓强还积极开拓交通史、华侨史、民俗史、教育史、工业史等领域的收藏,“通过这些藏品,构成东莞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脉络,填补了过去那段历史的空白。”王晓强说,同时,东莞现在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传承,一座城市要找回文化的根,需要通过这些老物件来展示。
他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来的梳理,已将手头上关于东莞文史藏品做成六个专题,分别为广九铁路、爆竹业、华侨历史、教会医院、邮政史、书信文化。
这些专题完成后,他再将它们扩大做成展览,早在2013年,王晓强就在莞城图书馆举办了“尺素乡情——东莞近现代历史邮品与文献展”,用200多件邮品和文献资料,呈现了一幅东莞近代风俗民情和历史文化的图景,近年来他还做过东莞邮政史和书信文化展,每一次都备受好评,吸引了不少文史爱好者。
费尽苦心将东莞文史藏品“收入囊中”
王晓强对于自己收集到的东莞文史藏品如数家珍,其中,有一张珍贵的清代可园明信片十分难得,是1904年法国人欧内斯特·拉夫洛特来到东莞可园,拍下美景制成图画明信片寄给了朋友阿西恩,并称“这是我在中国拍摄最漂亮的一张照片”。这是迄今发现外国人拍摄东莞最早的照片。
王晓强耗费20多年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汇聚而成的《东莞邮政史》系列作品则是他最得意的收藏之一,这个由清代、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邮品和书信组成的系列藏品,荣获了中国2019世界邮展大镀金奖,这是全球范围最高级别、最高水平的竞技性集邮赛事。
1936年东莞糖厂信札
还有容祖椿的《拜石图》画作再现了岭南画派的艺术魅力;1908年东莞普济医院图画明信片再现了过去的建筑风情;一个1948年东莞明伦堂建设讨论大会纪念章遗留着岁月的斑驳痕迹;作为东莞近代工业的典型代表——1936年东莞糖厂的一封旧信札讲述了东莞过去工业史的碎片记忆;一面印着“互助生产”的上世纪50年代莞城搬运工会旧锦旗折射出过去工人们为建设新中国高涨的生产热情……
容祖椿的《拜石图》
迄今为止,王晓强已收藏了2000件近现代(1840—1949)东莞文史方面的藏品。这些藏品除了少部分是在本地搜寻,大部分都是他从国内外收购而来,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凡有关于东莞的有价值的文史藏品露面,他都会费尽苦心将其“收入囊中”,即使付出很大代价,只要在承受范围内,他都在所不惜。
王晓强表示,毕业以来,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收藏上面,有时候藏品价格昂贵,他还要向银行贷款。此前为了购买本土文史藏品,甚至还把工作后购买的一套房子卖掉了,“那段时间刚好出来一些有历史价值的藏品,在一年内遇到几次藏品的机会是特别难得的,钱可以再赚,但家乡的藏品却不会再遇到。”
文字:廖杏子 实习生 戴浩光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