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项目①|东莞力量: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i东莞 2021-08-16 14:58:54

坑洼的路面平坦了,拥堵的街头通畅了,损坏的路灯明亮了,漏雨的房顶修好了……群众事,无小事,每一件都要认真对待。当群众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会及时出现,解决好“急难愁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自“民生大莞家”服务项目实施以来,东莞围绕“微心愿”“微实事”,通过最短途径、最快速度,帮助市民群众圆梦,让群众“家门口的烦恼在家门口解决”。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着力推进“百个惠民项目”,凝聚党群合力,努力打造民生建设的“东莞品质”和全面小康的“东莞样本”。

用心点亮每个微心愿

“谢谢你们又来看我们。”赵一晓(化名)接过电动单车,对前来看望的好心人连连称谢。她通过“民生大莞家”发送的“微心愿”,在一个星期内梦想成真,让她和孩子颇为感动。

赵一晓家住南城鸿福社区,丈夫李兵(化名)是退役军人,一家四口,原来生活美满。自从丈夫患病后,失去劳动能力,还需要长期治疗。照顾丈夫和两个小孩,赵一晓无法工作,一家没有收入来源,得益于低保金和亲朋好友接济维持生活。目前,大女儿上高中,小女上小学。为了方便小孩上学,并接送丈夫复诊,她在“民生大莞家”申请一个微心愿,希望得到帮扶购买一辆电动单车。莞家速递和莞家直达协力合作,捐赠2800元,委托南城公共服务办和南城社工购买了电动单车,并送到赵一晓家里。这让一家四口露出久违的笑脸,特别欢喜。

无独有偶。寮步叶阿姨是位七旬独居老人,患有肢体三级残疾,出行非常不便。但她住处地势较低,每逢雨季,雨水倒灌,屋内就有积水,严重时会没过膝盖,影响日常生活。而家中的蹲厕,年久失修,非常不便。因家庭经济困难,叶阿姨向上门看望的社区工作人员说出“小心愿”。一个星期后,寮步慈善基金会就出手了,委派工作人员上门修葺厕所、加固房屋大门、抬高屋内地基……前几天,东莞连下暴雨,叶阿姨坐在椅上笑了,再也没有积水这些烦心事。

解群众之难,纾百姓之忧。赵女士与叶阿姨的“心愿”变成实现,是东莞“民生微心愿”的缩影。心愿虽小,却是群众“心头事”。2020年4月,东莞启动“民生大莞家”项目,构建“线上+线下”帮扶机制,开通网上申报平台,并组建“民生微心愿”团队,深入辖区低保户、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收集他们的微心愿。同时,及时发布“菜单式”心愿信息表,定期组织各机关单位、党员和热心人士根据自身能力,对“民生微心愿”进行认领,实现资源有效对接。

群众线上或者线下“点菜”,民政及社会事务部门用心聆听社会每个角落的小小“诉求”,并及时梳理整合成“需求库”; 然后发动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对因突发事件陷入困境的群众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住房等临时救助服务,将一个个“微心愿”变成现实。

陈炳旭就是“微心愿”受益者。他来自茂名,租住在东城街道,小孩患重度地中海贫血,花掉上百万元的医疗费用。他申请“民生微心愿”帮扶,获得临时生活救助补贴和医疗救助,还实现了再就业。每念及此,这个为了孩子长年奔波在外的汉子哭了,“东莞好心人多,我在网上申请后,就有专人上门帮助我。”截至2021年6月底,东莞就有12000多宗“微心愿”得到圆满解决。如今,越来越多有党员干部参与到“点亮百姓微心愿”活动中来,参与的人越多,就越有底气保证百姓的每一个“微心愿”都能得到满足。

用情办好每件微实事

“微心愿”着眼个人和家庭诉求。“微实事”侧注重公共区域、群体利益。

点亮百姓“微心愿”虽然是小事,但却又是实事,是事关群众生活生产的“大事”,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把它做好,用心点亮每个“微心愿”,用情办好每件“微实事”,把为民务实工作做得实实在在。

谈起“微实事”,石龙镇中山西社区的街坊就竖起大拇指。吴伯祥告诉记者:“中山西社区房屋比较老旧,巷楼道老化,老人年多,出行非常不便。”他们把情况向社区反映后,驻点党代表、社区班子和社工立即行动起来,选择龙魁路横巷(原铸造厂宿舍)片区进行试点。维修路灯、安装楼道感应灯,照亮居民回家路;修复破损楼梯、加装爱心扶手,方便老年人上下楼;粉刷装饰楼道墙面、安装便民宣传栏,改善老旧楼宇居住环境……“看得见的改变”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居住环境的改善,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家园。

不仅于此,当地社区还“以点带面”,将龙魁路横巷8号101(原石龙煤机厂厂房)改造成社区应急庇护场所。若遇到火灾、爆炸、内涝、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这里可安置数千个家庭。中山西社区“民生大莞家”便民工程项目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解决关系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小事、急事、难事,也改善于社区环境,获得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切实提高当地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这样的“微实事”如今遍及全市34个镇街(园区)。截至2021年6月底,今年全市就收集了789宗“微实事”,“宗宗有台账,件件有回应。”

南城街道宏远社区宏景商贸中心篮球场升级改造项目,就是受惠于此。这个篮球场1995年修建后,使用年限较长,已破旧不堪,球场外侧是居民停车场,时常出现篮球误砸车辆现象,设施陈旧又有安全隐患,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健身需求。“民生大莞家”政策落地后,社区宣传政策到位,附近居民主动提出升级改造现有篮球场。拆除破旧的篮球架,铺设橡胶地面,安装新篮球架、休息长凳,增设LED电灯柱增加夜间照明,铁网围蔽篮球场消除安全隐患。如今,升级改造后的篮球场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获得附近居民的一致好评,成为周边上千名住户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桥头镇还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开展了道路硬底化、路灯安装、护坡整治、下水道清淤、停车场建设、广场升级改造、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等便民工程和公益服务项目,切实为群众解决了一批身边的“小急难”问题。洪梅镇18个民生微实事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社区环境变美了、康乐设施齐全了、村里一河两岸路灯美得就像一幅画……截至2021年6月底,东莞已圆满地解决1000多宗“微实事”,这些群众最期盼、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小事、急事、难事一一解决,全面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用功建帮扶长效机制

用心办好“微心愿”,用情落实“微实事”。东莞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推进。

群众有诉求,市、镇、村三级渠道都可反映,最快24小时内有回复……这是“东莞速度”,也是“东莞温度”。着眼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小急难”,东莞建立健全群众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快速响应的长效机制。

市委组织部与市民政局联合开展“百个惠民项目”征集评选活动,建成全市统一的民生诉求收集、处理、反馈机制,群众如果有诉求,可通过市、镇、村三级渠道反映。组织各镇街(园区)、村(社区)党员聚焦当前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充分展现我市“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打造的成果成效,提高为民解难题、为民办实事的实效。

民生诉求收集渠道从“分”到“合”,实现大系统处理。在市级层面,群众可通过登陆“莞家政务”微信公众号、拨打“12345”政府服务热线提出,或到市民服务中心窗口反映;镇级层面,可到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提出,或通过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网格员巡查等渠道反映;村级层面,可以通过向村干部反映或在协商会议和电话等渠道提出。群众可足不出户,解决自己身边的“小急难”问题。

围绕民生实事,完善处理机制。“民生大莞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方面组织村(居)民通过党群联席会议、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网络协商等形式,开展社区协商活动,引导村(社区)各类主体和涉利益群体共同研究,共同商定。另一方面,开设“莞家直达”,拓宽社会认领途径,吸引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参与。在确保公民隐私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通过市、镇两级平台项目公布项目信息,组织各类社会主体认领实施。这也为广大热心公益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提供了爱心的途径,让助困扶弱渐成社会风尚。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织密筑牢困难群众民生保障底线至关重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更需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目前,东莞建立起更广泛、更深层、更有效的民生兜底保障网。可以说,“民生微心愿”项目最快可以在24小时内办理完成,最慢也不会超过1个月。而“民生微实事”项目则要求6个月内完工,有效提升了政府为民服务效率。2020年以来,“民生大莞家”服务项目共收集办理了民生诉求超万宗,得到了群众点赞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文字:周桂清

摄影:市委组织部供图

编辑:符德明

编辑:梁毅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