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今日将在岭南美术馆正式开幕,共推出6个主题展览、4场专题讲座,以东莞为切入点,从成长、治学、鉴藏、艺术、情怀等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解读容庚先生丰厚的学术人生。
系列展览活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华书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东莞展览馆、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岭南美术馆、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莞城美术馆、莞城图书馆协办。
■“容庚与东莞”展
主题展览展示东莞对容庚治学的影响
今日,“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将正式开幕,分别为在岭南美术馆展出的“容庚与东莞”与“方寸精镌鉴古今——《颂斋藏印》艺术展”,在可园博物馆展出的“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展”与“‘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在容庚故居(旨亭街8巷2、4、6号)展出的“容庚生平展”,以及在邓尔雅故居(东莞中学北区)展出的“千年一脉——莞城城建与人文发展史”。
其中,主题展览“容庚与东莞”围绕观众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从地缘、亲缘和业缘三个方面展示东莞对容庚治学的影响。同时,该主题展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容庚的亲友圈、师友圈,透过其家学渊源、师友交往,展现容庚“由文字而及器物,由器物而及于史迹”的治学发展历程。
论地缘,东莞为岭南古邑,素有崇文重教之传统,可园更是岭南近代花鸟画摇篮以及岭南画派策源地,容庚生于斯长于斯,深受乡风文脉熏陶;论亲缘,容庚出生于莞城容、邓两大望族之家,得益于家风熏陶、家学浸染,打下扎实的学术根基,尤其受四舅邓尔雅的影响而治学金石,早在1922年于东莞完成《金文编》初稿;论业缘,容庚经邓尔雅友人引荐,以《金文编》稿本得罗振玉、马衡赏识,破格入读北大国学门研究生,北上寓京期间曾居东莞会馆,以乡谊为纽带,结交王国维、梁启超、陈垣、顾颉刚、商承祚、伦明、张荫麟等良师益友,切磋精进学术,逐步走上治学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策展团队持续开展了近一年的史料挖掘和研究考证,参考引用专著45种、论文50余篇,深度解析容庚成名作《金文编》在东莞成稿的缘由。容庚受舅父邓尔雅影响,认为习篆治印,需以古文字学为基础,在读《说文古籀补》诸书时,深感内容驳杂,资料不全,遂产生“补辑之志”,中学毕业后潜心研究金文,于东莞写就《金文编》初稿。1925年,《金文编》由罗振玉“贻安堂”出资印行,邓尔雅、罗振玉、王国维、马衡、沈兼士分别为其作序。该书成为首部专收金文字形的专著,成就容庚在金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容庚绘画篆刻作品
拓片、篆刻展品体现容庚艺术意趣
除主题展览“容庚与东莞”外,“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展”重点呈现容庚在金石方面的鉴藏研究,首次专题展示容庚旧藏全形拓片62件,分类释读拓片器物、题跋、印鉴背后的历史信息,呈现传统传拓技艺的艺术魅力,生动反映容庚先生的学术交游、鉴藏逸事及学人风范。
该展览展出的全形拓片,多拓制于晚清至民国,以商周至汉代的青铜器为主要传拓对象,其中既有容庚自藏珍贵器物的拓片,也有其通过购买、交换和受赠等方式获得的藏品,品类丰富、拓工精良,且不乏陈介祺、周希丁、王秀仁等名家佳作。
比如,展品中的周毛公鼎全形拓片,由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拓制。据悉,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铭文近五百字,在已知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历经陈介祺、端方、叶恭绰等名家收藏。陈介祺拓制的该展品,结构合理,浓淡相宜,艺术美感十足。
再如,受传统博古图、清供图等绘画形式影响,晚清开始流行在全形拓上补景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品中的王雪涛补画全形拓片,为一代立体拓名家周希丁所制,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王雪涛于1943年补花。这种将青铜器拓片与绘画结合的作品,颇具创意,古朴之中带着清丽,文雅气息浓郁。
此外,“方寸精镌鉴古今——《颂斋藏印》艺术展”则追溯容庚学术的缘起——篆刻,以“一本印谱即一个展览”为策展理念,首次全面系统展示容庚藏印艺术。展览以《颂斋藏印》原钤印谱为基础,辅以相关文献及钤印书画,解读容庚自刻自用及收藏的名家印章176方,展现其不凡的印学成就、独到的艺术鉴赏力及与印坛时贤交往之情谊,让观众领略篆刻艺术之美。
■颂斋部分藏印
■《容庚北平日记》原件
■1925年《金文编》初版
“容”归故里,家国情怀
生于斯,长于斯,莞邑、莞人对容庚的一生影响深远。他从旨亭街出发,笃行致远,终成国学巨匠,亦成为故乡星空中最闪亮的“金星”。系列展览中的“‘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则重点选取容庚先生及其亲属捐赠家乡的文物72件,从容庚作品和收藏两个角度,展现其深厚的学养、艺术造诣及家国情怀,并辅以场景局部复原,运用容庚生前影像、所用物件,再现中山大学东南区1号容庚居所书房、客厅场景。
该展览有18件文物为首次展出,如容庚临顾胤光摹黄公望《浮岚暖翠图》手卷,以5.7米长卷呈现容庚深厚的艺术造诣;又如《容庚北平日记》原件,从先生的字里行间可窥见其治学态度、收藏经历、友朋交往、生活情趣等,为观众呈现儒雅学者形象之外更加真实而有趣的容庚,亦还原了当时京城学人群体的“民国范”。
此外,“容庚生平展”“千年一脉——莞城城建与人文发展史”两个展览,以容庚故居、邓尔雅故居为依托,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容庚出生、成长的环境,以及莞城的绵延文脉对容庚的滋养。
四场讲座
专题化解读容庚
本次的六大展览展期均为2021年8月5日至11月5日,为期三个月。展览期间,还将配套推出四场“品质文化之都·新时代明伦堂文博主题讲座”:《<容庚北平日记>的东莞情结》《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鉴赏》《颂斋墨缘:容庚先生的艺术与收藏》《容庚先生学术成就与特色》,作为系列展览的补充与延伸,从容庚的生平、学术、艺术、收藏等多个角度进行专题化解读,让观众对容庚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同时,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观展需求,策展团队坚持“寓教于展”的理念,精雕细磨展览语言,深入浅出解读展览中涉及的金石、篆刻、全形拓等专业知识,精心录制全形拓片制作技法以及书画、篆刻艺术欣赏的视频,设置相关互动展项,让观众在观影和互动的乐趣中,了解展出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感受容庚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才华。
此外,开幕当日,还将同步推出“容庚与东莞”“方寸精镌鉴古今——《颂斋藏印》艺术展”线上展览,通过新媒体手段,打破原有场地和展线的限制,为观众提供多样化、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服务,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
■扫码观看“容庚与东莞”线上展览
相关新闻
容庚亲属回莞看展 “东莞很厉害,了不起”
昨日下午,容庚亲属一行走进岭南美术馆、可园博物馆、容庚故居纪念馆等,参观今日即将在东莞开幕的“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通过展览,他们回忆起容庚,也谈及了对故土东莞的印象。那么作为父亲的容庚与作为学者的容庚有什么区别,他们对东莞这座诞生容庚这样大学人的故土又有怎样的评价?
看展览忆容庚:开明又严格的家教
在“容庚与东莞”主题展览现场,容庚女儿容珊,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展览,一边听工作人员解说,时不时提问一两句。容珊告诉记者,父亲容庚在治学上很严谨,在教育子女上很严格,并且多是通过身体力行来影响他们几兄妹的成长。“他要求我们勤奋求学、踏实做人。”容珊回忆说,小时候他们兄弟姐妹被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那时家里总是特别安静,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安安静静学习,“因为父亲对我们学习要求很严,我都没有看过一部电影,戏也很少看。”
■容庚先生的家属正在看展
记者看到,容珊等人的衣着都颇为朴素,她手中那个普通的手提包也有些破旧。当被问起时,容珊笑说:“艰苦朴素习惯了。”容珊表示,父亲生活上一向朴素,常年都是两套衣服,冬天是一套蓝色的中山装,夏天是一套白布的唐装衫。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十分节俭,小时候念的是教会学校,校方规定女孩子要穿蓝布长衫,她和妹妹穿的便是父亲一件旧衣服改成的。
据悉,东莞容氏为晚清书宦世家,人才辈出,到容庚一代,更是人才济济,其中容庚、容肇祖更是学界巨擘。容庚的后代多为理工医等西式学科的人才,无一人继承其“衣钵”,从事古文字相关研究。即使是最接近其本行的五女容璞,也只是以画艺闻名。
容庚女儿容璞曾告诉记者,父亲容庚虽然家教严格,但也颇为开明。他并没有要求子女继承父业,反而表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子女们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学有专长,并赖以谋生。容璞说,父亲虽是古文字学家,但她自己对古文字并不感兴趣,反而对艺术比较感兴趣。当她自己决定考美术院校,并告知父亲时,父亲只不过回了一句“学画画也好啊”。
评展览谈东莞:文脉鼎盛、人文荟萃
对于本次东莞举办的“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容珊感慨说,“这里的东西90%我之前没见过,东莞很厉害,了不起。父亲能在这里成长、起航,与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有这样一个地方,才有他后来那么大的成就。”
容庚的外甥何钢一家也来到现场。何钢说,能以嘉宾身份受邀参加这样的展览很荣幸,他认为这个展览活动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办展思路严谨,也反映了东莞对容庚的重视,更反映了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研究员罗兵是文博界的专家,也是梁世雄、容璞的女婿,容庚的外孙女婿,对容庚深有研究,对文博展览策展也颇为拿手。他表示,该系列展览是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的一次延伸和“回归”,相比“容庚捐赠展”的宏大叙事,“容庚与东莞”是精细书写,设计上做得很清爽素雅,性质上为大规模总结性展览,内容安排上非常严密丰富,“这种展览已不仅是容庚个人的展览,而是容庚那个时代的名家展览,不仅梳理了东莞文脉与传承,反映东莞文脉鼎盛、人文荟萃,也回溯了广东籍文化名人生态。”
罗兵的女儿罗宇滢是一名“00后”,去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上的容庚铜雕便是出自她手。“照片上保持微笑,一身谦和儒雅的容庚形象与外婆讲述的那个治学严谨、家教严格的容庚不一样,最后我在创作容庚雕像时没有选择他的经典照片里的儒雅形象,而是抿着嘴在思考的治学形象。”罗宇滢告诉记者,她是创作容庚铜雕时才开始深入了解容庚及其家族的,而这次来莞,通过这个展览,让她这个学习当代艺术的大学生能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接触传统文化和艺术,全面、立体了解容庚及其所在家族、城市的文脉传承,对她未来的艺术之路很有帮助。
《凤凰周刊》推出《容庚与东莞》特稿
解读一代鸿儒容庚与千年莞邑渊源
今日,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将在东莞拉开帷幕,从成长、治学、鉴藏、艺术、情怀等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解读容庚丰厚的学术人生。日前,香港《凤凰周刊》2021年第21期(总第766期)刊发深度特稿《容庚与东莞》,聚焦一代鸿儒容庚与千年古邑东莞。该报道由东莞市委宣传部策划,全面、立体、详细地解读容庚的一生以及其与故土东莞的渊源,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容庚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以及东莞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
《容庚与东莞》特稿从七个方面展开,系统讲述了容庚的成长历程、学养渊源,并通过容庚与东莞的关系,展现东莞的历史文脉和城市人文内涵。从“大师其人”,综述容庚的学术生平、学术贡献以及爱国精神;从“走出旨亭街”,详细讲述了容庚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以及容庚治学之路的起始;从“古邑文脉”,论述千年莞邑的历史和文脉,展示东莞厚重的历史底蕴,揭示容庚成长与东莞的地缘关系;从“家学为基”,揭开容庚的家学底蕴,如莞城容氏,其外祖邓氏等名门望族的深厚家学基底及其对容庚学术之路的影响,从亲缘和业缘的角度反映了容庚与东莞的渊源;从“群星荟萃”,描写了容庚强大的“朋友圈”,反映了容庚所在的那个时代的文化光芒和容庚在学界、文化艺术界的影响和地位;从“根叶相连”,讲述容庚的故土乡情;从“文化照耀城市”,讲述东莞城市底蕴和近年来东莞城市文化建设措施和成就,揭示容庚等名人及其代表的莞邑文脉对城市文化血脉的影响,以及东莞举办“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的初衷和意义:以实际行动,让容庚及其代表的莞邑文脉继续滋养着东莞城市文明,让城市绽放光彩。
去年底,“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东莞市委宣传部联合凤凰卫视中文台《文化大观园》策划推出了两集专题节目《有容乃大——中国美术馆容庚捐赠展》(上下),以捐赠展展品为切入口,“对话”业内专家,对容庚学术生涯、主要贡献等进行详细解读。而在“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在东莞开幕前,《凤凰周刊》推出特稿《容庚与东莞》,将让全球华人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容庚其人、其事、其精神,进一步了解容庚的学术人生和东莞的城市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