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东莞青少年学生聆听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i东莞 2021-05-26 13:12:50

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每一位革命英雄的事迹,都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近期,东莞青少年学生走近老党员、老战士,聆听他们讲述一件件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走进一段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在深刻的精神洗礼中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激励奋发有为、拼搏奉献、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聆听老战士讲革命故事,发扬红色精神

红色革命故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是青少年了解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进事迹,了解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矢志践行初心使命最生动的例子。东莞青少年聆听老战士讲保家卫国革命故事,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沙田镇邀请海军退役老兵何海生在先锋村休闲公园榕树下为青少年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史学习教育课。何老青年应征入伍,1972至1976年服役于广州海军基地,其间获嘉奖两次,他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围绕党的发展史及自身实际和感悟,追忆青春年华和军营岁月,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充分发挥了红色经典故事独特的育人作用,用实际行动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常平镇板石小学邀请曾先后参加东江纵队游击队和“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吴锦洪为同学们讲红色故事,忆峥嵘岁月。洪梅镇第一小学邀请老党员陈庆泉走进校园,为孩子讲述本土红色故事,陈爷爷以《一门多俊彦》为题,追述革命先驱李本立及家人对共产主义信念的不懈追求。陈爷爷讲得生动,同学们听得动容,并认真地记录着这些感人故事。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自发地向陈爷爷敬少先队礼。

莞城步步高小学、松山湖中心小学邀请曾经荣获一等功的老战士汤超荣,为师生回顾了当年他与战友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战斗岁月,表达了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师生们听后热血沸腾,掌声此起彼伏,大家都被老战士们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深深折服。

聆听老党员讲红色故事,探寻本土红色基因

在国家建设时期集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党员,是党筚路蓝缕建功立业的最好见证,是激励青少年自强不息的鲜活榜样。东莞青少年学生聆听老党员讲述建设国家的红色故事,主动探寻本土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石排镇福隆小学邀请有50年党龄的邓九根老校长到校为学生进行党史宣讲。老校长结合亲学亲历亲闻,讲述了党的光辉历程,分享了年轻时艰难的求学之路,让学生明白了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激励学生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

凤岗镇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员代表,来到有8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王士源和石秀馨夫妇家中,聆听老党员讲述党史初心和困难时期仍艰苦奋斗的故事,进一步增强爱党爱国情怀。王老鼓励学生们道:“青少年阶段就要立志,定下心来,成为优秀的青年,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发展得这么好,未来就靠你们这帮人传承下去,将来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好。”

高埗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前往革命老前辈李继林爷爷家中,听李爷爷讲述自己入党、退役回乡、筹备建校的人生历程,启发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新时代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鼓舞青少年学生继往开来,学史力行

老党员、老战士的人生历程是贴近青少年的鲜活党史,他们不仅在早年的作战和国家建设中作出伟大贡献,今天也仍在发挥余热,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引领青少年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活榜样。老党员、老战士们身体力行,鼓舞着青少年学生继往开来,学史力行,创造辉煌,开辟未来。

百岁老战士邝耀水早年投身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还出任东莞县政府工商科长,也担任过东莞防汛指挥部负责人、县水利局副局长,为本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邝老晚年继续发光发热,积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任塘厦镇关工委主任十多年。他的人生历程既是鲜活的党史,也是力行的典范。师生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不负邝老的期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老战士汤超荣在荣获一等功退伍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成立“蓝天爱心基金会”“蓝天志愿者服务队”。此外,他到南雄参加扶贫活动,为三户贫困家庭出资修缮房屋,解决十一户贫困村民报装饮用自来水费用;出资给残疾人购买轮椅,还积极参加义工活动。师生们大受感染,学生王艺婷表示:“听了汤爷爷讲的话,我觉得热血沸腾,有很多的家国情怀,让我体会到共产党人是多么地艰辛,多么地坚强,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护我们的祖国,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退役老兵何海生青年应征入伍,退役后扎根地方。一直都无私贡献,坚守军人本色。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加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同学们听完何爷爷的讲述,深深地认识到中国取得如今辉煌的成就确实来之不易,他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字:刘召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