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课堂新样态:让教育“看见”人,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课堂变革
东莞慧教育 2021-03-30 17:18:29

编者按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

今年初,东莞部署打造品质教育,着力推进“1+12”行动计划。3月22日,东莞市“品质课堂”建设推进会召开。会议明确了东莞“品质课堂”的目标内涵。打造“品质课堂”,就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有教无类、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入推进五个方面课堂变革,让师生享受到过程精彩和成长幸福。这五个方面课堂变革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突出提升教师素养、突出多元评价。

近年来,东莞各镇街、学校积极探索课堂变革,创新课堂样态,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批经验。现围绕“五个突出”课堂变革,推出“品质课堂新样态”系列报道,总结典型经验,以期抛砖引玉,探索“品质课堂”建设路径,助力品质教育建设。

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核心理念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生活有多丰富,学习就应当有多丰富。教育应该是一个允许孩子自己观察、自己阅读、自己行动、自己体会的习得过程。

教育不应是“单品量产的庄稼田”,而更应该像“森林”的样子——不同生命个体自主生长又相互依存的赋能环境。

让学习从生活出发

再回到生活本身

“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孩子们跟随音乐舞动起来,春日里的体育馆,充满了夏的热情。3月10日,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正月里来逛庙会”结课仪式举行。熟悉的《神州谣》响起,各个摊位的商品琳琅满目,有糖葫芦、门神画、泥人、纸陀螺、不倒翁、传统节日手工书,还有猜字谜、贴鼻子、幸运大抽奖等小游戏。可别小看这些小玩意儿,它们可都是孩子们项目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中完成的作品。

原来,牛年春节前夕,二年级的孩子领到了一本题为《做更好的自己》的假期实践手册。老师们将语文学科的绘本阅读、诗歌创编,数学学科测量计算春联的规格,年货分类等内容相结合,设计了一个“牛气冲天”的项目任务,让孩子们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充分了解春节、生肖和家。

春季学期返校,孩子们对假期共读的绘本《我家过春节》中提到的“庙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年级的老师们顺势融合了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图书馆等学科,设计了一个“正月里来逛庙会”的跨学科项目课程。

开启课上,孩子们争抢着分享从《我家过春节》中了解到的不同地方的春节习俗,老师们当起了记录员。这么精彩的庙会活动,如果在松湖一小也能举行,该有多好啊!于是,师生共同提出驱动问题:怎样举办一场新年庙会?孩子们从庙会摊位的准备和商品着手,开始头脑风暴。

“我们可以设置抽奖环节,分成不同类型的奖项,这样来玩游戏的人会觉得非常惊喜”“我们可以自己做小灯笼、剪纸,把它们布置在摊位上,这样一定很喜庆”“我们卖糖葫芦的话,需要放几串假的糖葫芦在摊位上”……

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很多想法都令人感到惊喜。问题驱动下,孩子们自觉分工合作,积极分享。

在驱动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踏上了正月里逛庙会的旅程。他们知道,迎接他们的,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丰富多彩的多学科实践。

语文课上,孩子们一起分享“年”的传说、财神爷、灶王爷等经典故事,学习《门神的故事》;科学课上,孩子们通过自制传统玩具纸陀螺,探究纸陀螺转得更久的奥秘;孩子们还与饭堂合作,在综合实践课上亲手制作了一串串糖葫芦;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在少儿编程课堂上设计“猜字谜”的游戏程序;体育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感受庙会传统表演——舞狮。  

“走班制+项目制”

学生提供课程“自助餐”

松山湖第一小学的五年级教研中心确定了以“项目式学习”和“走班制”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道丰盛的课程“自助餐”。“走班制”就是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班级、一间教室,而是或根据项目类别的不同,或根据教学模块的差异,或由孩子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生在相应的教室里流动上课。

以语文学科为例,在充分评估本学期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课时进度后,学校围绕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开发了六个项目课程。比如“大话(画)西游”:通过研读《西游记》,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和学生一起构建清晰的取经路线图,完成名著整体把握。“重走取经路”:通过与学生绘制“取经路线”,研究孙悟空的成长之路和取经团队组建与管理,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各地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对《西游记》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促进自我的成长。“水浒英雄传记图书馆”:以《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为起点,开展项目式研究,设计一个以“水浒英雄”为主题的图书馆项目课程。每个学生选择最喜爱的一位水浒英雄人物,对其人生轨迹进行梳理,运用“链式”写法完成对该人物的传记写作,配以插画等。项目成果以水浒人物传记图书馆的形式展现,将学生完成的传记设计成书,在级部走廊图书架展出,并设计相关的人物海报。在传记图书馆进行静态展出的同时,适时举办相关的故事沙龙、散曲演唱会等动态活动。

在项目招募阶段,学校收到了孩子殷切的期盼和家长真挚的回响。

项目式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能增强其自信心,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

核心理念

当今的孩子所处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能用知识做些什么。

学校作为孩子学习的场所之一,必然要承担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重任,要让孩子为将来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学校试图通过设计丰富的项目式学习课程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孩子拥有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学会如何学习。

培养最重要的一项能力

——学会如何学习

松山湖第二小学四年级实施的多学科融合项目课程“孔雀嘉年华”,以校园里的孔雀作为探究对象,融入了语文、美术、科学、信息技术、音乐、英语、数学七个学科,增加了探究的广度,也增加了探究的深度。

孔雀是校园中的一员,孩子们每天都欢天喜地的轮流喂养,饲养过程体验了生命的美与神奇。对于孔雀,学生心中有很多小疑问:“孔雀的羽毛为什么是这种颜色?还有别的颜色的孔雀吗?”“孔雀有多少个品种?”“孔雀羽毛能做什么手工艺品?”……这些疑问转化成对孔雀的好奇,于是,孔雀课程基于孩子的需求诞生了,从学生对孔雀的提问拉开了课程的序幕。

经过项目组共同研讨,最终确定将“如何打造属于我们的孔雀嘉年华”作为驱动性问题,围绕驱动性问题设计三个任务板块,分别是孔雀街道的部署、商铺的设计、作品的展示。全年级学生以兴趣为基础自由组队,分成科普、服饰、工艺品、绘画、书法、音乐、文学、陶艺、英语戏剧、接待服务十个小组,组内分工合作,各行其职,互相帮助,在项目组老师的协助下动手动脑完成组内任务,师生共同设计一场孔雀嘉年华,共筑一条繁华孔雀街道。

此项目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自由组队后,以小组为单位从孔雀的习性、孔雀开屏、孔雀的羽毛、孔雀的身体结构、孔雀的美等方面进行自主选择并展开探究学习;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不同的工艺品和装饰品;创作漫画文学作品或相关神话故事。在这种学生主导、教师协助的项目式学习方式中,学生自主提问、猜想、观察、设计、修正、分享,能力强的学生不受束缚,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能力弱的学生在团队的帮助下,有针对性地完成个人任务,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跨学科组队

课程项目可长可短

两年来,松山湖第二小学通过战略思考项目式学习的现实意义,研发若干项目式学习课程,给学生提供生动且有意义的学习体验;设立项目制保障项目式学习课程的有效实施,致力于用项目式学习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据介绍,学校在保持原有课程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突破单节课的束缚,基于单元整体的视角有机地、主题式地组织学习内容,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在时空组织结构上,根据项目的长短实施弹性化管理,项目组将该项目的所有设计要素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里按一定顺序结构化呈现,有长达几个月的、也有几周或更短的一节课、一个环节便可完成的。

比如,松山湖第二小学张四维老师发起的项目《“飞行梦”之我的飞行器》通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审核,获准成立项目组,因项目涉及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四维老师招募了语文组繁繁、科学组绮晴两位老师作为项目组成员,一起研发《“飞行梦”之我的飞行器》课程。在课程的研发过程中,学术委员会在不同阶段组织相关学科的老师给予技术支持。该项目组老师开展了十余次研讨,确定“飞行梦”课程的培养目标、探究步骤、评价体系,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在级部协调下顺利开展。项目结束后,项目组进入结项环节,师生共同召开一次总结大会,老师们分享收获以及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分享参与项目的成功体验。完成结项环节,便宣布课程项目组解散。

学校还从多个层次实施项目制学习方式,比如全校性开展的主题项目,分年级实施的多学科融合项目,以班级为单位的经验项目,学科内的微项目等。

在项目课程实施阶段,从入项到结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包括如何计划项目,如何实施项目,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加强小组合作交流等。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探讨,将学习情境与生活实际统一起来,参与问题解决,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