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李欣彤同学被评为好奇善思的‘米小圈’,恭喜钟招杰被评为机智正直的‘马良’”……上周,一场特别的颁奖仪式在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一小”)举行。孩子们从老师手中郑重地接过特别的“奖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原来,这是该校在期末散学典礼上为孩子们颁发“生命奖”。除了别样的颁奖典礼,该校还以“尊重每个生命的每个可能”为初心,不断探索并创新了教学方式、考试及学生评估方式,受到该校学生家长认可和社会广泛关注。
▲1月18日,松山湖第一小学,同学们在散学典礼上获得表彰 记者 蓝业佐 摄
“生命奖”,让每个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当天早上8点,孩子们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蹦着跳着来到校园。师生们用灿烂的笑容期待着即将举行的散学典礼。
散学典礼的重头戏是学校最具特色的“生命奖”。何谓“生命奖”?该校校长蔡敏胜介绍,“生命奖”是学校探索出来的一种激励生命成长的方式,其内涵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记者现场看到,区别于传统颁发“双百学生”“三好学生”奖状,有的孩子领到了“蜜蜂奖”,因为他学习勤奋,乐于帮父母做家务;有的孩子领到了“向日葵奖”,因为他遇到困难总是乐观积极,每天把最灿烂的笑容呈现给同伴;还有的孩子领到了“凤凰奖”“鲸鲨奖”“山茶花奖”……虽然奖项名称各不相同,但每一个“生命奖”的背后,都是对学生成长价值的提炼,对学生优秀品格的聚焦。
“这就是‘生命奖’的核心内涵,它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是与课程相融合,与生活连接,表达了对每个独特生命的尊重,是对孩子们品格的评价,目标是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并激励孩子向上生长,所以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独一无二的奖状。” 蔡敏胜说。
▲1月18日,松山湖第一小学,学生在散学典礼上表演魔术 记者 蓝业佐 摄
项目式学习,解锁跨学科学习技能
为何会用颁发“生命奖”的方式来作为对孩子们的认可和激励?别样颁奖是否会流于形式?该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心主任汤铭一一解疑:“尊重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尊重孩子的每一种可能,是‘生命奖’的核心宗旨,其落实在教学中,需要有教学方式来支撑,可以说‘生命奖’来源于教学方式的创新——项目式学习教学法。”
在汤铭看来,项目式学习和“生命奖”一脉相承,就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学校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的过程来学习。”汤铭强调,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探究和解决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并从中获得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
项目式学习优势很明显:链接真实的生活,引导孩子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比如,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四季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是让孩子通过文字或视频来学习、感受四季,而项目式学习则是引导孩子从认识植物开始,带孩子认识花的图谱、家族等,并开展游学活动,让学生对四季有直观感受;其他学科也围绕同一主题开展,如科学课实践课在植树节种树,美术课外写生,体育课组织开展相关游戏,音乐课学习歌唱四季田园歌等,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性、具身性,及学科间的联动性。
为了让项目式学习符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前期老师们会在班级里发放问卷,调研孩子们的兴趣,再根据课程需要、进度以及相关教学计划,制定专属学习项目。而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必须有开放、活跃的思维,才能主导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力才能正向前进。”汤铭说。
▲松山湖第一小学 本报记者 蓝业佐 摄
新“游考” ,让生命拔节成长
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但检验学习效果则是学习的“配套设置”。据悉,“游考”正是该校一二年级教学“必配”,也是该校教学改革特色之一。
本学期一年级的“游考”是以“动物·成长”为大主题。当天,孩子们身穿可爱的动物服,拿着“动物王国”的游考卡,一路经历“公鸡报晓”“猴子捞月”“玉兔播音”“小马过河”等关卡。在“玉兔播音”环节,孩子们在金话筒前朗读字词,字正腔圆;而正在聆听的老师则对每个孩子给予最真诚的鼓励和赞美:“真棒”“像个小小播音员”。若非事先知道这是该校的“游考”,还以为这是一堂趣味学习课。
不过在学校师生看来,“游考”本来就是边学边玩,边玩边考,乐在其中。而这样的考试,也获得家长的认可。“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有更多的可能,而主题‘游考’是一种开放式考评,能激励孩子掌握更多技能。”家长陈颖女士说。
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传统“游考”需要为考试策划主题,该校“游考”是将其融入到项目式学习中,是主题项目学习下的一次结课。“它是贯穿整个教学的环节之一,而不是独立于教学的一种形式;它让趣味和知识相融,让欢乐与智慧相生,每一次课程,都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点,点点相连,构成孩子们生命成长的轨迹,让孩子们真正拔节成长,既丰富了学校生态教育理念的内涵,又关注到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蔡敏胜说,这是 “新游考”的新内涵。
文字:覃凤春 陈梓彤
摄影:蓝业佐 视频:蓝业佐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