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松山湖功能区集团化办学签约暨颁牌”仪式在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举行,东莞松山湖功能区三个教育集团集中签约,更进一步扩大了东莞集团化办学的规模。同时,在东莞市教育提质的背景下,随着集团化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探索创新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成了必然之路。松山湖中心小学作为东莞市首批集团化办学试点单位,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走出了集团化办学的特色之路——不仅成功打造了集团化办学优秀范本“松溪样本”,还面对东莞市教育提质要求、市场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出“外挂电梯赋能集团化办学”新模式。
探索教育统筹新路径
1月8日上午,松山湖功能区集团化办学协议签约暨颁牌活动于横沥镇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举行。本次签约活动由松山湖科技教育局局长梁展鸿主持。本次签约活动三个集团进行逐一签约,分别是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与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大岭山第三小学;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与东坑中学;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与企石江南小学。合作协议由各龙头学校校长与镇街政府代表共同签订。三个教育集团的成功签约,标志着松山湖功能区教育统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对带动整个功能区教育以更高质量、更高标准和更可持续态势发展,将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签约现场,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曾莉对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提出了希望:松山湖功能区各镇街都能积极参与功能区教育统筹,形成共同发展、协同发力的发展态势。她还指出,松山湖将立足自身,全力打造区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示范区;园镇教育部门要不断创新统筹方式和统筹内容,高品质推进全域统筹,创造出更多的1+1>2的协同发展价值;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和龙头学校要共生发展,促进成员学校尽快实现自身“造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引领辐射本地区范围教育发展。
除了签约活动,三个集团还在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设置了松山湖功能区教育统筹发展——集团化办学成果展。成果展详细介绍了三个集团的集团化办学工作情况,并展出了众多办学成果,该展示将持续到元月下旬,供学生、家长们参观、浏览。
优质品牌学校备受青睐
集团化办学作为快速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被全国各地采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改进管理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逐渐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地方经验”,上升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重要举措。2018年,东莞市教育局在打造“慧教育”战略规划的重要节点,提出“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方案,加快了教育整体、均衡和优质发展的步伐。2018年,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率先与寮步镇西溪小学在2017年“共建”办学模式基础上,签约集团化办学(简称“松溪样本”),成为东莞市首批跨镇街集团化办学试点单位。
“松溪样本”依托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名校文化和优质资源,通过对以“全人课程”为核心的松山湖中心小学办学模式的植入、整合与新生,短短的两年就将寮步镇西溪小学发展成为与松山湖中心小学品质相当的学校,形成“家门口的好学校”教育品牌。在2019年、2020年东莞市教育局首批集团化办学年度评估中,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以99分的高分获评优秀等次。
随着全市中小学扩容提质全覆盖,如松山湖中心小学这样的优质品牌学校备受青睐。欲“攀亲”的学校队伍也在增加。
创新“外挂电梯赋能”模式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与企石镇江南小学签约集团化办学(简称“松江实践”),成为东莞市第二批跨镇街集团化办学单位。至此,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由原来的2所增加至3所。
如何在两三年内提升江南小学?一要确定该校集团化办学的文化定位,二要解决跨镇街办学的人员派驻问题。首先,江南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文化定位是“江月松风”,松风即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吹拂来的教育改革之风,起到点燃唤醒的作用;江月是永恒的,江南学校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江南学校的内生崛起之力,江月松风,相互映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另一方面,是摆在眼面前的人员派驻难题。据介绍,如果“松江实践”也循“松溪样本”模式派出大批种子教师和交流教师,也处于扩容中的松山湖中心小学本体的发展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松山湖中心小学创校校长刘建平说,希望摸索出一条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派驻的人员要比之前少,帮扶的力量要比之前更大。”刘建平还坦言,跨镇街集团化办学需要考量两镇街的文化差异,如学校原来的行政干部、科级组长尽量留用,既兼顾稳定又大幅提升才是“真本事”。
如何在“松溪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径、新策略?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特向集团专家组针对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困惑,第一时间开展了调研,经过多方论证,缜密规划,制定出《“松江实践”集团化办学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外挂电梯赋能”模式。
何谓“外挂电梯赋能”模式?刘建平介绍,具体做法就是在企石江南小学管理架构基础上,增设一个课程教学指导中心,全面负责江南小学课程教学的技术管理、技术输入。课程教学指导中心将聘请大量“飞行导师”把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核心技术”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给江南小学干部教师。“飞行导师”在传播技术的同时,自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历练和提升,这对松山湖中心小学本体的发展是强化不是弱化。
“在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有大量的村镇小学需要孵化和提升,探索外挂电梯赋能模式具有积极而广泛的现实意义,我们愿意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松山湖中心小学新任校长刘庆兵说。
3个“孵化”策略
创意如何落地,两三年内如何让江南小学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据了解,为了实现外挂电梯赋能,“松江实践”采取的是3个“孵化”策略。
第一重孵化是培育破冰者。由集团研究室负责在江南学校原有的教师队伍中招募愿意为集团化办学做贡献、愿意参与课程植入、课堂改革的破冰者,聘请“飞行导师”,从零起点开起,一对一传授核心技术,培育孵化,实现点的突破。
第二重孵化是帮扶科组长。由课程教学指导中心负责帮扶江南学校原有的科组长,指导其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科组长,如何协助课程教学指导中心做好课堂教学的技术管理、技术输入。
第三重孵化是凝聚同路人。由语文、数学、体育等各学科成立工作坊,招募工作坊成员,形成学习共同体,扩散核心技术,实现面的突破。
“三者聚力完成对破冰者、科组长、同路人的三重孵化,其核心是培养内生力量。”松江实践负责人莫春荣说,内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松江实践将秉持“和而不同”的办学原则,以课程植入为依托,以课堂改造为重点,优化课程教学逐步创生出具有江南特色的办学模式和学校文化,实现教师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教学从知识型转向思维型,学生从“学会”走向了“会学”三个要素的转型,达成集团化办学创建品牌学校的规划愿景。
文字:覃凤春 冯静
摄影:学校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