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松山湖:文化建设助力,科创之城起飞
i东莞 2020-12-30 09:26:14

松山湖图书馆里,20余万册图书等你来睇,遍及园区的二十余处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周边居民家门口尽享阅读的乐趣;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中,2000年前的文物和面向未来的大科学装置“亲密接触”,历史的烟云和未来的全新科技于此交会;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咖啡飘香中,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科创文化渐渐成形;

作为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主战场之一,松山湖高新区在全市文明创建工作上发挥表率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为我市连续5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增加独具魅力的松湖文化。

今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获批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硬核”强大驱动力,一座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之城正逐渐崛起;从“园”向“城”的迈进路径上,以文化的“软实力”逐渐成为另外一股新生力量,助力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助力松山湖科学城的加快发展。

■10月28日,松山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启动仪式

打通“最后一公里”,文明之风吹拂松湖

松山湖高新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我早上9点就来这里了,环境很好,很适宜我作画。”金秋十月,在松山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居门口,市民杨海燕搭建起画架,潜心创作。

文艺居是松山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的“六居”之一。除市民杨女士所在的文艺居外,还包括松湖居、幸福居、未来居、创新居与童趣居等。

今年10月28日,松山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启用,整合附近松山湖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望野博物馆等资源。这是松山湖积极推动文明创建创美创优,做文明创建标兵的重要举措。

为推动群众性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引领实践服务下沉基层,园区还制定了《松山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不断联动、融合,交相辉映。

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区范围内已建成“松山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幸福花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北部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松科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南方电网广东东莞松山湖智慧能源体验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散裂中子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初步构建“1中心+3站+2点”体系。

“虽然东莞已实现连续五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但园区文明建设工作还将有计划地推进。”松山湖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将继续深入建设松山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布局和对“社工+志愿”的服务模式进行实践探索,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主战场之一,松山湖在全市文明创建工作上发挥表率作用,不断补齐精神文明建设短板,以更高标准为东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加分。

今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通过市文明办三大督导组交叉检查、镇街(园区)内部检查、市直部门每月督导检查、市督查室等部门委托第三方检查等四个方面进行,全市文明督导检查呈现常态化趋势。

在今年4月东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后,松山湖管委会立即召开文明创建工作动员会,挖掘松山湖建园以来,从一片荔枝林出发,逐步走向科技产业园区、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学城历程中探索出来的高质量发展经验和城市精神内涵,为园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松山湖高新区建立领导干部分片区包干巡查制度,由管委会领导对各自负责片区进行检查督导。同时,松山湖文明办通过日常督查及第三方检查的方式,对园区创建点位全面推进进行文明创建实地检查工作,并形成督查通报和评分机制。

松山湖文明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进行管委会领导干部片区督导60余次,文明办日常巡查138次,委托第三方进行月度检查8次,并拍摄成文明创建暗访影片8个。

■松山湖·《十月》中篇小说榜(2019~2020)颁奖典礼

松湖烟雨中,松湖文化逐步形成

在松山湖从“园”到“城”的迈进,科技创新迎来爆发之际,和产业深度融合,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松湖文化加速形成。

文化是一个城市灵魂的表现。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当今世界,文化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松山湖科学城,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的“硬核”强大驱动力,聚焦源头创新,成为东莞走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平台。

在松山湖从“园”到“城”的迈进,迎来建园近二十年最好的发展阶段之际,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成为松山湖高新区着力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松山湖科学城将构建怎样的人文之城?

要说人文之城,自然少不了人文作品。12月19日,“松山湖·《十月》年度中篇小说榜(2019/2020)”在松山湖揭晓并颁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著名作家,诞生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自2019年开始,“松山湖·《十月》年度中篇小说榜”作为《十月》杂志社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东莞市文联创办的常设文学奖项正式落户松山湖,全方位关注当下中篇小说创作生态,每年奖励最有建树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为地方文化氛围形成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此之外,今年11月,第一届湖畔音乐会之松山湖原创音乐会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成功举行,活动集中上演了众多以松山湖园区为背景的原创音乐作品,又揽获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金奖的《大湾区的梦想——启航》,有展现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的《湖光声色》,有刻画松山湖科学城人文科技比翼齐飞的《松湖谣》……

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态,更有独属松山湖科技创新特色的文化形态。同在11月,2020第三届《融·和》文化IP与产业融合情境展中,不少文化IP在活动中实现了授权,促进了众多科技元素产品的“时尚化”。

为何要来参加文化IP的活动?听听来自企业的声音。

“我们会与艺术家合作开发一些文创产品,把一些艺术画作转化为瓷砖产品,这可以作为家居艺术品。”来自唯美陶瓷博物馆的郭琼瑶表示,把艺术画作放到瓷砖上后内容会非常丰富,且肌理元素看起来会十分漂亮,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开发出优秀的品牌产品。

艺术界的人士同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科技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翅膀。”松山湖“城市美术馆”计划推进者之一、北京大学美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郭羿承指出,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元素丰富,未来艺术与科技产业融合,将会是“城市美术馆”的重要环节,城市将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

松山湖图书馆里,园区居民静坐细读;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里,一件件饱含历史文化的藏品让人流连忘返……伴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发展,其文化艺术内涵也日益丰富。从独具特色的湖光胜景,延伸到饱含人文风情的东莞松山湖国际马拉松赛,从饱含历史文化渊源的状元笔公园,延伸到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状元笔杯”东莞市书画篆刻大赛……随着科技元素的汇集,松山湖科学城文化之水也正在活起来、动起来。

■美丽的松山湖

文化“助攻”,新城与产业齐飞

在实验室里,高层次人才比拼科技创新的能力,在科技战场上你追我赶;在网球场,高层次人才比拼网球技术的高低,在网球场上一决高下。这背后则是松山湖管委会以球赛推动人才资源汇聚,助力松山湖科学城发展的初心。

“好球!”

12月5日-6日,SO 2020松山湖·科技精英网球赛精彩开打。这是一场饱含科技含量的网球赛事,参赛者均为科技精英。

这是松山湖高新区以球会友,搭建社交平台、文化交流平台和产业融合平台,最终实现“小球驱动大科技”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生动举措,实现了网球与科技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松山湖·科技精英网球赛”已成功举办三届。网球赛不单吸引了许多网球爱好者,更是吸引了许多科技精英,涉及大数据、新材料、云计算、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其中不乏院士大家,例如中科院院士唐叔贤、中科院院士谭蔚泓、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等。

在刚结束的第三届松山湖科技精英网球交流赛上,著名网球推广人、中国网球巡回赛赛事总监周兵感慨:“比赛期间,我与不少参赛的科学家交流,发现大家都对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表示赞赏。安静、舒适,很适合举办各项赛事,也适合科学家开展各项科学研究!”

在实验室里,高层次人才比拼科技创新的能力,在科技战场上你追我赶;在网球场,高层次人才比拼网球技术的高低,在网球场上一决高下。这背后则是松山湖管委会以球赛推动人才资源汇聚,助力松山湖科学城发展的初心。

通过赛事的举办,有利于进一步助推园区文体事业的发展,为园区各项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进一步丰富园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育活动打下了基础,为提升城市品质,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今年6月,当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首席科学家赵金奎以及10多位科学家、研究员来到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一场过去和未来的对话在这里上演。

穿越千年岁月尘烟的历史文物,在松山湖科学城,遇到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两者的对撞、交融,或可能有更多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等待挖掘。

“中国的物质史就是材料史,现今的学术研究特别在于‘器用’两个字,而陶瓷恰恰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是在材料科学之中非常重要的存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表示。

“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玻璃的发明。”当时,汪卫华围绕“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陶瓷却没有推进玻璃的研究”与众人展开讨论,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也对古代材料技术感到惊叹。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建设是园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以及丰富园区“创新发展”内涵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今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建设正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表现。

新时代下,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已被赋予更多功能与责任。不仅是游客能来、市民能来,广大的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都能来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做客,围绕文物展开更多深层次的科研合作探究,共同策划举办科学沙龙、科学座谈、科学研讨会。

当前,松山湖也正以博物馆建设为抓手,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接下来会借助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平台,利用高科技检测与修复手段,开展文物鉴定、维修、保存等技术研究,建立文物检测与修复研究中心,探索文物的奥秘,带动相关产业在园区发展。

■今年的SO 2020松山湖科技精英网球赛,不仅给众多科技精英提供了切磋球技的平台,更提供了科研合作深化的机会

咖啡氤氲中,科创文化蔚然成风

创新在松湖。一杯咖啡里可以氤氲出一个课题,一次对话中可以获得一次灵感……在松山湖科学城的每一个角落里,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磁极”效应,高端人才云集于此,科技创新的文化渐次浓厚。

12月10日,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浙江工业大学广东群欣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企业研发需求交流对接会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举行。23家企业负责人,带着研发需求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零距离”交流,面对面沟通,企业和高端科技资源开启一次亲密接触。

这是松山湖科学城经常见到的一幕。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松山湖科学城发挥了越来越强大的“磁极”效应。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双聘研究员曹则贤来到松山湖实验中学,结合神话故事与实际生活案例,带领在场的同学们逐步深入探索科学的奇妙世界——播撒科学的种子。

“在松山湖,大都是年轻人。即便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某个科研项目的优劣,在讨论我应该如何做。”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标准化主管、标准化高级工程师谭思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她推到一个平时难以企及的高度。

4年前来到松山湖的谭思敏从一名标准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来到松山湖之后,成为校外硕导、“科技东莞”评审专家,实现人生的快速进阶。

创新松湖,未来已来。在松山湖科学城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天,这样的科技创新的交流活动都在持续推进之中。

一次活动可能触动一个创业者的灵感,一次探讨也可能只是广博一下见闻,但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源头创新强力引擎,科技创新的文化因子在空气中流淌,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当科技创新的氛围持续升温,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将爆发出一个引人无尽遐思的美好前景。

从大岭山、寮步、大朗三镇交会处的松木山,到“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松山湖高新区,松山湖集聚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正在一步步成形,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又一股重要力量。

文字:张华桥 吴鑫 张帅

摄影:松山湖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辑:唐嘉骏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