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大家能在朋友圈纷纷晒出“东莞蓝”,其背后是东莞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东莞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环境空气质量取得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部的通报显示,今年1-10月,东莞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20位,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创造了近年来最好水平。
源头减少污染排放
按照国家、省的决策部署,2018年4月起,东莞全面组织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简单来说重点措施主要分为两大方面。
第一是调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三个结构调整。在产业方面,2018-2020年共排查整治 “散乱污”企业53009家。在能源方面,东莞铁腕治污,将全市范围纳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动煤电机组落后产能淘汰,关停退出沙角电厂群A1、A2、A3、B1和B2机组(合计133万千瓦)。积极推进“煤改气”工作,2018-2019年累计压减煤炭296万吨,预计今年还要压减煤炭150万吨。在交通方面,投入41.58亿用于更新纯电动公交车,2019年底我市已全面实现公交车纯电动化。如今全市6330辆公交车用电无污染。
第二是开展重点行业治理。基本完成全市燃煤、燃生物质工业锅炉的淘汰。市生态环境局针对汽修行业、工业企业开展系列专项治理,组织专家团队对VOCs企业入厂帮扶,三年来共完成VOCs企业整治10674家。此外,我市还进一步提高燃气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完成24台垃圾焚烧炉氮氧化物治理设施升级。
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我市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东莞已构建覆盖全市城镇一体化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包括38个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个大气超级监测站、4个大气重金属自动监测站、3个VOCs自动监测站、2台在线流动应急监测车、1台VOCs走航车、128个微型监测站、10个环保视频监控点、3套激光雷达,对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实时监测。
通过蓝天保卫战信息化平台,市生态环境局可以对所有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汇聚。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观测和分析,生态环境部门可以精准掌握空气污染状况,摸清污染传输路径,发现污染区域,及时对污染源进行排查和处理,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保障群众健康。根据生态环境部的通报,今年1-10月,东莞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20位,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创造了近年来最好水平。
持续治理大气污染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莞空气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珠三角而言,东莞空气质量排位仍然靠后。
其中,东莞的臭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臭氧年评价浓度控制要求是160微克/立方米。但2019年东莞臭氧指标达到191微克/立方米,超出国家二级标准的控制要求,臭氧污染问题就是东莞蓝天保卫战工作的突出短板。臭氧主要是由其前提物VOCs和氮氧化物生成,要控制臭氧必须加强VOCs和氮氧化物的协同控制。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麦耀钦表示,实现全面达标并不是东莞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终点。国家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十四五”规划将会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东莞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按照市既定工作部署和“十四五”规划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行动。
大力推进VOCs源头替代,在工业涂装、家具等重点行业积极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或低反应活性的原辅材料,实施VOCs治理第三方管家服务,深化VOCs污染治理。推进机动车机构调整,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国III排放标准柴油货车进一步淘汰。持续推进燃煤自备电厂煤改气、中堂热电联产等重点工程,全面完成燃煤工业锅炉淘汰。提高工地扬尘监管效能,确保工地落实“六个百分之百”防控措施。
落实长效减排机制
大气治理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从各个领域加强监管。如何做好大气治理,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办公室一级调研员、提案委副主任,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赫喜华就提交过一个通过VOCS治理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提案。她建议加强源头规划统筹防控,结合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要求,把废气达标排放指标贯穿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调整的十四五规划中,整体统筹谋划空气污染的防控问题。新进的产业企业要在源头上严控废气排放。塑胶、家具、制鞋、电子、印刷、表面涂装等行业的存量企业,要做好结构调整升级转型废气排放整体规划,优化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
暨南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教授参与东莞蓝天保卫战工作,并协助构建“预测研判--减排方案--措施制定--落地跟踪--综合评估”的闭环工作机制。他建议东莞着力推进长效减排措施,切实减少臭氧生成的前体物即VOCs和NOx,推动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升级、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以及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等,从源头逐渐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环保治理的压力。
文字:周桂清
摄影:郑志波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