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又是一个开学季,同时这也是新冠疫情影响之下,高校毕业生们的未来相当不确定的年份。我们关注到,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创建于今年5月份,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0万人加入。“985废物”或“小镇做题家”,成为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自嘲的标签。
所谓的“985废物引进计划”,成员大部分是一群985或者211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在升学或者就业中暂时遇到了挫折,组成虚拟世界中的团体。他们的话题高度集中在大学专业测评和毕业求职的攻略上。在群里,核心话题是按照赚钱多寡、工作是否稳定、工作强度大小,把大学里的专业分成“废掉的”还是“羡慕的”。那些没有闪耀光环、就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学校和专业,被称为“劝退大学”“劝退专业”“天坑专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计算机专业广受欢迎,金融、公务员和老师也是讨论集中度比较高的话题。
令人疑惑的地方在于,快速变化和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年轻人本应该去寻找更多的机会,有更多自由的选择,并且把“拥抱变化”作为生存技能。为什么他们缩在了虚拟社区里分享失败经历,抱团取暖?还有一些年轻人,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很多毕业生找工作不太顺利,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了“985废物引进计划”的现象?正逢开学,大学里也迎来一代新人,他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未来又怎么设计?我们想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讨论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一代代年轻人?在各种学习和考试攻略之外,年轻人如何面对真实而漫长的生活?有创造力的工作,需要年轻人具备哪些核心素质?
我们关注“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一现象,也不仅仅因为他们目前的困境揭示了教育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功利的、理性的、标准化衡量、选拔的模式里长大,应对真实、复杂又充满变化的成年人世界时,缺少坚韧的素质和敏捷的生存技能。他们讲述的失败故事、眼中的世界,以及对自我不认同、内心空洞,是社会在20多年高歌猛进中价值观、经济增长模式、代际差异等等冲突碰撞的暗流。
追求和攀比高薪,是因为薪酬落差的变化。把地处偏远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的985学校称为“劝退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在小镇、下沉城市工作,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变大。对大学专业或者就业现状的不满,也可能来自于父母的影响。
暗流形成漩涡,缺乏“水感”的年轻人滑了进来。也许是巧合,他们在疫情期间,注册成立了小组。或许,这是我们整个社会该反思的时候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
据《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