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听着父亲罗云军的葫芦丝声出生的,更是父亲最忠实的小“粉丝”,从小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喜欢上了音乐,从学习葫芦丝开始到学习竹笛,父亲成了儿子吹奏每一支曲子的“第一听众”。
他是厚街中学的一名高考生,他叫罗楗中。16日,罗云军告诉记者,儿子罗楗中今年又以竹笛专业全国第3名的成绩,被中国音乐学院录取,他将在音乐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父亲是音乐“领路人”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父亲的全力支持。对罗楗中而言,父亲罗云军是音乐路上的“领路人”,也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罗云军是一个老乐器迷,家里摆放着葫芦丝、口琴、二胡等乐器,闲暇时喜欢拿出来自娱自乐。在这种家庭熏陶下,罗楗中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还记得,7岁那年,爸爸把我从老家重庆接到厚街。刚开始,我听不懂厚街话和普通话,很不适应这边的生活,经常睡不着觉。每当此刻,爸爸总会拿起葫芦丝吹《月光下的凤竹尾》等曲子哄我入睡。”罗楗中回忆起童年的快乐时光,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受父亲影响,罗楗中对音乐的兴趣越发浓厚。一开始,他并非直接学竹笛,而是学入门相对简单一点的葫芦丝。
在学校,每天下午最后一节是可自由“选修”的第二课堂,他第一时间报了葫芦丝课。到了周末,罗楗中并没有停歇下来,而是“转移”到培训机构上葫芦丝课,课程无缝对接。
与其他家长不同的是,每次送孩子到机构上课,罗云军都会全程旁听,而且坐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做笔记。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罗楗中每天的课余时间在父亲的陪伴下,巩固重温葫芦丝 课上的重点难点。很快,他从熟练一首曲子要1个月缩短至1节课。
之所以全程“监控”,罗云军说,一方面,自己本身对音乐感兴趣,并想借此引导儿子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另外,能够大致了解到孩子的学习进度,比如,课后是否按照老师的要 求进行练习等。
考了全国第三被录取
“到了寒暑假,陪着他到广州、深圳等全国各地参赛。参赛的意义是为了让他在比赛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体验努力过后收获的喜悦。”罗云军谈到儿子取得的成绩时,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孩子取得怎样的成绩,主要是看父母如何引导,父母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老师的悉心指导、父亲的陪伴引导以及坚持每天勤奋练习……这些付出使罗楗中仅学1年,就通过了葫芦丝最高等级10级水平的考试。
三年前,上高中的罗楗中开始学习竹笛,高中生活一直都是争分夺秒,学校老师都是千方百计挤时间,让学生多学一会儿,学生也是,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但罗楗中每天除了正常的学 习以外,依然抽时间坚持学习竹笛。
“别的孩子有点空余时间就玩手机、打游戏,而他却把空余的时间都用来练习竹笛了。”罗云军笑着说:“我们从来不会逼着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而是从小就培养他学会去做正确的选择。他喜欢音乐,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缓解我们的压力,甚至有时候还能帮助睡眠。只要他喜欢,我们就会全力支持。”
在今年中国音乐学院的乐器演奏初试当中,罗楗中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
提起父亲,罗楗中充满感激。“父爱无声,如果不是他,可能我不会坚持到现在。如今我依然会回想起,小时候无论多忙,他都会坐在旁边做我‘第一听众’的画面……”
全媒体记者 尹金钟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