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塔下显忠魂
东莞时间网 2020-08-06 10:25:59

榴花塔

榴花抗日纪念亭

抗战英雄雕像

从地铁2号线榴花公园站下车后,远远就能看见洁白笔直的榴花塔。榴花公园很幽雅,但不冷清,这里有许多旅游景点和文物古迹,比如建于明代的榴花塔、榴花抗日纪念亭、熊飞古墓、抗日名将徐景唐故居等。

走在公园里,你时不时能看见三五成群的游客,他们有的是一家老小,有的是六七同学,携手登山观看古塔,到抗日亭瞻仰革命先烈。80年前,壮烈的“榴花塔阻击战”(也称“榴花战斗”)就发生在宝塔下的东江畔,它打响了东莞人民抗战第一枪,书写了东纵抗战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80年过去了,英雄的故事依旧在流传。每年清明、国庆等节假日,广大的师生、战士、市民都会自发前来这里瞻仰烈士,尤其是地铁开通后,这样的盛况更让人感动。这里也成了东莞市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响东莞敌后抗战第一枪

从榴花抗日纪念亭的碑文上,人们能大概了解80年前那场战斗的始末。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发动入侵华南战争,12日在大亚湾登陆,石龙、广州、虎门相继沦陷,莞城危在旦夕。当时石龙铁路大桥已经炸断,从石龙到莞城,必须横渡宽阔的东江支流。19日,由社训总队政训员何与成与副队长颜奇率领部分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共200多人奔赴榴花一线,在峡口、京山、西湖、鳌峙塘等地布防。

时任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王作尧在《东纵一叶》里,回忆了我军第一次上阵时的场景:一天清晨薄雾刚散,颜奇通过望远镜看到对岸日军准备渡江,战斗一触即发。因为我们的战士几乎从未上过战场,火力分散根本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于是颜奇命令队员各就各位,等待日军一过江心,到达我们枪口最近的地方再一齐开火,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日军刚开始两个小汽艇上有两个班兵力渡江,在距离江岸有一百多米的距离时。我们一个战士因为紧张,枪走火了,枪声打乱了作战计划。颜奇便随机应变,下令射击,一连几次“排头火”,打得敌人如热锅上的蚂蚁,死的死,伤的伤。敌人没料到会遇到如此猛烈的打击,他们不甘失败,随后用机关枪和小钢炮掩护,一次次猛冲过来,均被我军的“排头火”和手榴弹阻击。在20多天的鏖战中,我军反复打退渡江来犯的敌人,击毙击伤敌人数十人,让装备精良的日本正规军只能望江兴叹。

渡江伏击日军 22名勇士殉国

渡江强攻无望,恼羞成怒的日寇便在对岸石碣刘屋一带村庄烧杀掳掠。为了阻止日寇的暴行,11月13日凌晨,何与成、颜奇率领40多人主动渡江出击。他们在刘屋村边一片茂密的竹林设伏击后,便带人到村里开展宣传工作,联系刘屋的抗日自卫队。

让人意外的是,平时都是从刘屋背后方向来的日军,那天偏偏从相反的方向窜出。由于竹林遮蔽,等我军发现时,并掉转身来时,已来不及。日军骑兵一面策马横冲直撞,一面用冲锋枪肆意扫射,我们一下子死伤了好几个战士。

战士樊炳坤被打中膝盖,可当日军骑兵冲来时,他猛扑过去,硬把敌兵往下拉,但还是被敌兵的马刀劈到脑袋,当场牺牲。战士王尚谦被机枪扫中了腹部,肠子都流了出来,仍奋不顾身,艰难地喊:“开火,挡住敌人……”当时主动请缨渡江杀敌的21岁女战士陈文慧见状,冒着弹雨冲过去,背起他一口气跑了百多米路,送到停在河边的船上。此时的王尚谦捂住肚皮依旧喊着:“别管我,快去救护别的同志!”

颜奇、何与成与刘屋自卫队听见枪声后紧急支援,悲愤的喊杀声顿时响彻云霄,敌人被吓到了,又不知我方底细,拔腿就跑。我们也牺牲了22名英勇的战士。

这是东莞抗战史上著名的榴花塔阻击战。它是日军登陆华南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莞人民抗日武装对入侵日军进行的一次有组织的抵抗,极大振奋了民心士气,点燃了东莞人民抗日游击队战争的熊熊烈火,为民族解放事业谱写了一曲壮歌。

参考资料:《榴花抗日纪念亭志》《南方日报·东莞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