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苏连娇
近日,小“影后”“钟美美”突然就在网上火了起来,哑了嗓子上课、对着试卷发火、接班主任电话、没收零食、批评学生留长发涂指甲油涂口红……一系列由他模仿老师言行的表演视频,成为许多网友茶余饭后的欢乐来源。
“瞬间找回了学生时代被老师训斥的感觉!”“中小学老师气质这一块,拿捏得好好的。”……网友对其惟妙惟肖的表演不禁发出如此惊呼。就在网友兴致勃勃地猜测其模仿对象是怎样一位老师时,网传他被要求删除视频、遭当地教育局约谈的文章也随之而来。其实,面对这样一位小“影后”,我们不妨以艺术创造的角度看待,保护孩子的艺术创造力,得从欣赏他们的表演行为做起。
小“戏精”从小就爱表演
这位来自黑龙江鹤岗的男孩“钟美美”,名叫钟宇升,今年13岁,是一名初中生。别看他年纪小,却是一位“老戏骨”。上幼儿园时,他就开始参加学校的各类演出,平常也会练习表演,展现自己的模仿能力,甚至在他家中还挂着“优秀演员”的荣誉证书。因此,他这一次走红,看似是无心插柳,其实又含有水到渠成的成分。
今年5月起,他的小姨觉得其模仿能力强,就把他模仿老师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结果短短一个月,“钟美美”就一跃成为拥有超过140万粉丝的短视频创作者。在他表演的视频中,老师课堂上对差生和艺术类学生的态度、对领导的曲意逢迎,都显得如此真实、接地气。
在一段模仿视频中,“钟美美”版的班主任因为占用了体育老师的课,被学生向校领导告了一状。这时他模仿班主任,用委屈的语气跟学生诉苦:“我都是为了你们好。哪些同学去告我状的,麻烦站起来,我不罚你们,只是看一看是谁。”等到20个学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后,班主任又画风一转,大喊“这20个人全部给我出去!给你们家长打电话!”
网友评价他表演的视频时说道:“台词抑扬顿挫,语气停顿富有灵魂,就这台词功底秒杀影视剧里多少人。”也有网友称,虽然毕业多年,却被“钟美美”的表演勾起童年噩梦。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大概就是对他表演的最高赞美吧。
删视频只是为了换种风格
然而,就在网友每天坐等更新时,“钟美美”却悄悄删光了平台上模仿老师的视频,并表示要退网。很快,网友发文分析了个中原因——“钟美美”被约谈了。因为对老师的模仿抹黑了教师形象,于是遭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约谈,删视频和退网就是被约谈的结果。
不久,“钟美美”对“删视频”一事作出回应,他说自己只是不想发模仿老师的视频了,“看腻了想要换个风格”。这个回应间接否认了被约谈的说法。后来,当地教育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学校确实与“钟美美”接触过,希望可以引导他传播“正能量”。正如所言,“钟美美”在此之后变得正能量了,上传的视频开始模仿起卖衣服的小贩、列车售票员、车站志愿者等。
近日,“钟美美”母亲也对约谈事件作出辟谣称,下架的视频是她隐藏的,初衷在于担心网上的评论对孩子有影响。她说,自己一方面想通过平台展示孩子的特长;另一方面,如何教育、引导好孩子,还需要和老师有更多的沟通交流。
而作为事件中隐藏的人物之一,“钟美美”班主任被认为是视频模仿的对象。最近,他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并没有受到这样的困扰。他说自己曾与家长有过沟通,希望能保护好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对于孩子的兴趣,他也非常支持。“希望孩子在坚持表演的同时,也能提升文化水平和文化底蕴”。
小编说
孩子的艺术创造力值得被社会保护
可以说,“钟美美”的模仿视频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的“减压阀”,能让网友在紧张的压力中得到短暂的放松。他们从视频中看到了逝去的青春,引发了大众对青春的集体回忆。回想起学生时代,每个人总会遇上一位拖堂、占课、挖苦学生的老师,即使过去多年,也能在一段短视频中勾起回忆。
有网友认为,这种模仿老师的现象属于“低级趣味”,何况视频中的教师形象只是人性的其中一部分,另一面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教师形象并未得到充分表现。对此,“钟美美”也曾说过,自己视频中表现的都是虚拟人物,“虽然模仿但并没有丑化老师,模仿的角色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老师,只是临场发挥。”更进一步来说,如今社会充满多元性,本来就属于娱乐范畴,大众无须将其上升为丑化、抹黑教师群体这一高度。只要把握好一个“度”,相信社会大众以及教师群体都可以理解。
另外,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高超艺术创造力,社会各界更应该好好保护。且不说这些视频背后是否有资本的介入和炒作,单从孩子的模仿天赋和表演能力看,他的创造力值得肯定。艺术来源于生活,孩子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加以创新,并演绎出来,大众不应加以粗暴干涉,给孩子造成太大压力,从而扼杀掉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力。
如今,技术的发展让“00后”“10后”一出生就接触到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伴随了这些孩子的成长,也为这些孩子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平台。只要家长和学校引导有度、方向正确,同时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那么从保护孩子的创造力角度来说,这应当是一件好事。
网友评论
@麒麟:鼓励个性发展,这个孩子有天赋,必须好好培养。
@Dong:在网上搜了这个精神小伙表演的视频,看完感觉模仿得不错,很得要领,能够抓住细节模仿。
@张景奎:孩子有才、家长理性、老师宽容、社会包容,这样的环境利于孩子多元发展和成长。
@土勒个豆:因材施教,不要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扼杀在摇篮里。
@柳柳:真的是一个人演活了一整个教室,气质这块儿他就是拿捏得好好的,希望未来可以看到他更多的作品。
@三个人:孩子本来就是娱乐而已,为什么好多人用这件事来攻击老师。
@心有猛虎:让他模仿,他却超越了。
全媒体记者 冯灿宇 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