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行的第17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9东莞国际马拉松赛上,品质提升后的城市中轴东莞大道,首次通过国际赛事的镜头展示在世人面前。从粤港澳大湾区主动脉广深高速的石鼓出口起步,大道朝晖、恣意绽放的各色花卉吸人眼球,两旁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竞相刷新城市天际线。10公里的大道一直延伸到旗峰公园正门,登顶挺拔俊秀的旗峰山远眺,涵山依水内外城的生态肌理尽显无遗。
从“世界工厂”到“美丽东莞”,近年来,这座中国制造业重镇通过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升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供给等抓手,突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不断通过城市品质的“逆袭”赢取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的新优势,坚定地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的目标迈进。
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东莞要跨越高质量发展攻坚期的关口,必须坚持以城市升级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加强空间规划管控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东莞中心城区商贸核心区的一栋栋高楼、行道树、立交桥上都亮起了绚烂的灯光,一路流光溢彩,星似雨,灯如画。2019莞马半程马拉松冠军殷晓雨在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训练了6年,两年来她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很有感触——绿化环境更好、更宜居,也越来越像一座大都市了。
随着“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转型浪潮滚滚向前,大家对城市发展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东莞积极对标广、深、港等先进城市,加快形成与国际一流湾区相适应的城市品质,引领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2018年,东莞全面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旨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样是在这一年初,东莞在连续多年关注经济领域后,出台市政府“一号文”建设美丽东莞。2019年1月,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东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目标愿景。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品质升级行动纲举目张、扎实推进、落地生效,向市民许下了一个“理想城市”的承诺。
两年来,东莞的城市品质提升多点开花、渐入佳境——
城市格局全面优化,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加快形成,三江六岸、两轴三节点、黄旗南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在中心城区,“十年磨一剑”的东莞国际商务区(CBD)开发建设工作于去年实质性启动。9月,规划校正成果通过了由建筑大师何镜堂领衔的高规格专家咨询会会审;10月的全球招商中,华润、嘉里、新鸿基、恒基兆业等10家知名企业纷纷抛出了绣球,签署意向协议总投资高达410亿元。高标准打造城市CBD的背后,是东莞在城市环境和公共空间规划导向上,由工业生产需求向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需求“进阶”的新变化。
以创建全省唯一的地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为契机,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全域提升。近日,作为首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点的万江街道谷涌社区,迎来了一期美丽幸福村居工程的完工:绵长蜿蜒的水岸、铺好沥青的崭新路、一河两岸的栈道景观、重新焕发活力的庾氏宗祠……“白天,我们去清澈的河边洗衣服;夜晚,我们在五彩的河道边散步。”在江边洗衣服的阿姨们兴奋地分享着。谷涌社区的变化是东莞城乡“蝶变”的缩影,市民、村民们将在崭新的环境里迎来新年。
东莞还努力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上下“绣花”功夫。去年,全市共治理“两违”2858万平方米;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升级1000座公厕;推进“洁净城市”,将按照中心区的标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下沉村(社区);推进“点睛亮景”,以中心广场及周边区域为核心区,通过绿化景观提升打造了“十里迎宾景观带”,使之成为市民“打卡”的“网红景点”。
新的一年,东莞还将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继续高标准打造城市品质标杆地区,融入“公园城市”理念全域提升人居环境。城市的“颜值”与“内涵”同步刷新,将给市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决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
最近,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黑脸琵鹭这一全球性濒危鸟类出现在了东莞长安镇,这是该镇近十年来首次发现琵鹭,与东莞水环境改善密不可分。随着国考断面水质不断改善,以鱼虾为食的大批鹭鸟重回茅洲河、石马河及附近流域,“莲峰赏鹭”的景色在长安重现。“污染治理让茅洲河‘转危为机’,重新变成了一条生机勃勃的河流。”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启文在茅洲河畔采风之后兴奋地说。
提升城市品质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惠及民生,城市品质首先在于生态环境的优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东莞聚焦生态环境短板,提出投入近800亿元全面打好水、大气、固废和土壤污染治理攻坚战。
水,给城市带来灵气与活力,也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记忆。近年来,东莞坚持系统科学精准治水,清淤、截污、净化等水系治理攻坚强势推进。2016年11月以来,全市累计新建管网3986公里,是“十二五”期间的16倍,超额完成中央环保督察3500公里的整改要求;新建污水处理厂12座,新增处理能力79万吨/日;近两年来累计完成内河涌整治160多条,累计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超过7841个……治水工作捷报频传,昔日岭南水乡的风情逐渐重现。
对于大气污染,东莞也展开“壮士断腕的治疗”。过去的2019年,“东莞蓝”频频刷屏朋友圈。污染减少,蓝天自然就多。去年,东莞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了8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去年,全市圆满完成公交纯电动100%目标任务。近3年来,全市累计压减煤炭消费总量超过400万吨,治理VOCs企业超过6000家,整治“散乱污”企业51669家,实现27457家企业转型升级,一批污染聚散地变身新兴产业发展园区。
净土防御战同样硕果累累。东莞投入5000万元完成3个土壤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建立生态环境、国土、规划等部门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近3年,全市新增生活污泥处置能力400吨/日、总能力提升至1400吨/日;新增危废收集处置能力22.33万吨/年、总能力提升至35.12万吨/年。
东莞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效已经开始转化成为生态资产,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经过多年的整治,麻涌华阳湖从“臭泥塘”变身“花海乡”。好环境带来了好收益,华阳湖旁的麻三村,一块32亩土地的租金从每月每平方米1元提高到了45.5元,每年为村里带来了1200多万元的租金收益。京东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及电子商务基地、珠三角汽车博览中心、海底捞华南地区供应链中心、周黑鸭华南区总部基地等大项目也纷纷落子。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充满东莞特色的绿色城市建设之路。”去年底的第八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东莞获得2019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这样解读东莞跻身“十佳”的原因。
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孩子终于能读上家门口的好学校了”。2019年秋季,万江第二小学正式启用,陈霖女士带着自家娃早早便报上了名。孩子们在这所环境更优美、设备更先进的学校里开启了自己的学业新起点。
市民幸福感是衡量城市品质、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把重要标尺。近两年来,面对教育、医疗等民生改革的“硬骨头”,东莞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民生保障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当下,东莞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工程几乎覆盖全市各个镇街。2019年以来,全市共推进85个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扩建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学校方面新增在校生规模达到6.32万人。
今年开始,东莞还将打响“公办学校建设大会战”,推动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约200所,至2025年增加公办学位约33万个,其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约27万个。
在东莞,民办学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量上甚至还多于公办学校。为了推动公民办教育协同发展,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过去两年东莞共投入9.2亿元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全市共组织64对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每年安排800万元实施10对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学校工作。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走进校园“阅读长廊”自主阅读书目,如今,这样的一幕已成为东坑镇东晋实验学校的校园常态。“我们把中心小学‘阅读考级’的成功经验带入到东晋实验学校。”莞城中心小学校长梁惠权说。在莞城中心小学、石龙三中相继托管下,东晋实验学校已由招生困难校一跃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品质学校。今年秋季开学,学校500多个学位吸引了3000多名家长前来报名。
从学位扩容到“公托民”试点获得全国教博会大奖,从品牌学校培育计划到未雨绸缪布局未来教育,从校长职级制改革到北大清华教师团亮相东莞……学位“扩容”、教育“提质”两辆“马车”并驾齐驱,东莞教育均衡化改革之路行稳致远。
圆顶玻璃,阳光倾泻,大朗镇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日揭牌,在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中,市民还可以享受到UMP香港金牌家庭医生工作室、全市首个试点设置康复病床、数字化接种门诊等特色服务。东莞全市目前建成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03所,社卫机构门诊量占医疗机构总数的三成,次均门诊费用80元左右,参保患者报销后实际支付费用仅约20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东莞消灭“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此外,东莞还实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及医用耗材加成,2015年至2018底,全市公立医院药品费用让利超过20亿元,为群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超过3亿元。
为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东莞还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并通过医联体建设提高区域内重点专科、大型设备、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全市共建成医联体75个,涉及90多个医疗机构,涵盖所有三级甲等医院,公立医院参与率达100%。
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愿景不懈奋斗,东莞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一线实践
会展中心微改造“变身”市民服务中心
成城市形象新窗口
鸿福路,东莞中心城区的商贸核心区,幢幢高楼拔节生长,城市要素加速集聚,一系列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发生。从高空俯瞰,六朵盛开的玉兰花装饰立柱,簇拥着一幢外遮阳幕墙立面的建筑,这就是历经一年多微改造,由原国际会展中心“变身”而来的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下简称“中心”)。经过两个月试运行,中心最近正式投运,这里不但是一个办事的集成大厅,更是代表东莞形象的城市客厅与全新地标。
“五星级”大厅 智慧型大厅
“舒服!”这是市民们来到中心的第一感受。只见冬日的阳光从透光的屋顶洒下,大厅内一片暖意融融。各个办事专区内,整体装饰、家居和灯光也都是温馨的暖色调,绿色草皮点缀鹅卵石的休闲区域,让人有置身小花园的感觉,还设有母婴室、茶水间、洽谈室和自助复印等人性化服务。
“我们在硬件设计时,坚持把自己放在办事者的角度,尝试了很多创新设计,尽全力提升市民的办事体验。”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李志军说,“希望能为市民打造办事环境最优办事体验最好的‘五星级’政务大厅。”
一个小细节充分体现了“用户思维”的理念。中心在规划建设中,特意将景观最美的区域作为婚姻登记区,并进行了中西合璧的精美装修,用李志军的话来说,“最美的风景留给最美的新人”。
中心投入试运营后,东莞市大业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叶玉菁便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周要来这里三四次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相关业务。叶玉菁每次在网上预约后,坐地铁直达市民服务中心,每次业务办理时间基本上不超过半个小时,比以前大大减少了等候和堵车的时间。
东莞市昌明庆鹏物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拿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时直呼“想不到”,办事指南承诺5个工作日办结,而实际仅用了1个工作日。
让市民和企业实现“一门办一窗办”,提高办事体验感,正是东莞打造一流智慧型政务大厅的目标之一。中心试运行以来,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的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共进驻50个部门,设置270个窗口、151个综合窗口,计划全面上线2711项政务服务事项,是目前全省进驻部门最全、事项最多、综合窗集成最高的办事大厅。
首创公安业务一窗通办,有效破解了群众办理公安业务多头往返跑的难题;经全面优化之后,施工许可阶段审批时限由原来的96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实际平均用时3.7个工作日;刷脸就能办理公积金业务,公积金提取1分钟到账;智能化“云叫号”系统,将市直所有部门和镇街的叫号系统打通,实现最优办、最快办、最近办……在中心,改革亮点俯拾即是。
投入使用两个多月来,截至2020年1月14日,中心共办理业务263455宗,其中“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8.61%,不见面审批(零跑动)事项占比18.43%,即来即办事项业务办理量占比72.87%。
城市形象的全新地标
连日来,东莞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叶丽芝到市民服务中心办事时,常会被这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文化展览所吸引,“时间充足的时候,我会到下沉广场看演出、听论坛。”
试运行两个月来,市民服务中心共举办18场重大活动,包括莞事论坛、石排镇中坑明德醒狮队汇报演出、莞马官方训练营“东莞市民服务中心·市民跑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集邮文化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市民参与。
“如何让市民服务中心更名符其实,更有人情味,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衙门’?”在市长肖亚非的倡议下,去年12月初开始,莞事论坛活动在市民服务中心每月定期举行,副市长刘炜、郭向阳相继参加论坛,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企业、网友代表共议城市更新与交通治理。在网民代表贾庆森看来:“将中心四面开放的下沉广场作为会场,这个细节也体现出了政府开放、亲民的姿态。”
现如今的中心,可商务、可休闲,有美食、有活动、有展览,是一处既开放又亲近的“城市共享空间”,又是一个亲民乐民的“文化交流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之家”。
在中心一楼的公共空间,既有龙舟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等东莞十大非遗文化展出,又有“光影40年”东莞改革开放史、“文化长卷”东莞35个标志性景点互动演示。人文底蕴、历史文脉等一批东莞元素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成为外来人士了解东莞的一扇窗口。
在中心南广场,即使是工作日的晚上,夜色中总有夜跑者们矫健的身影掠过,也总有步履匆匆的人群停下脚步在这里等待夜幕的降临,欣赏一场璀璨的灯光秀,或是约三五好友在负一层美食广场的餐厅里小酌几杯。
市民服务中心是“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一笔漂亮的起笔,在这幅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都市画卷里,将描绘出更多精彩。
声音
打造凸显城市精神与理念的名片
东莞市民服务中心的建设是东莞市委、市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心的软硬件体现出东莞的超前思维,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同时,响应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数字政府建设,东莞还对整个政务资源、服务进行整合,不仅是物理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数字政府的创新成果,通过推广一窗受理、电子证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有力落实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改革要求,增强了群众办事的获得感。
今后,东莞应该在新的起点上,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继续深化改革,要从创新改革受理流程、优化行政审批环节、提升政务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努力。特别是政务服务的标准化、数字化、体系化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线下,加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实现应进必进;在线上,拓展网上办事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运用,消除隔阂和信息孤岛,加快形成数据驱动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打造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新形象。
市民服务中心还是一个城市窗口。例如雄安新区的市民中心主张多功能,注重市民在办事的同时,能够有很强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东莞有将近12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还有着发达的先进制造业。建议接下来结合东莞的发展特点,利用市民服务中心这一载体,发挥好文化传承、产业推介等功能,让这里成为东莞文化、科创和招商成果的展示空间,成为凸显城市精神与理念的名片。
刘允强(中国信息协会信息惠民专家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
撰文:郭文君 摄影: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