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雅士喜欢将茶道、花道、香道并称为“三雅道”。茶道以益心,花道以养心,香道以静心。
茶、花、香,让人透过味觉、视觉与嗅觉来品味生活中美的意境,给我们平淡的时光里带来了宁静与快乐。而王卫云的生活,恰恰就与这三者息息相关。
茶的慢改变了她的性格
许久未见的朋友,如果看到王卫云,总是会感叹几句,怎么从形象到气质全变了呢?
的确,原来是电视台记者到广告公司负责人的她,似乎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生,“性子急,嗓门大,车开得飞快。”而现在的她,气质温婉、恬静,穿的是素雅的旗袍和棉麻,永远都是不急不余的模样。
而且,泡得一壶好茶,插得一手好花,打得一炉好香。
如果将时光倒退回几年前,王卫云会觉得这些与自己遥不可及。
那个时候,先生还在媒体做着文字工作,她也常年周旋在客户之间,比广告设计,拼广告创意,一天忙忙碌碌,到处奔波。后来,沉浸于茶行业新闻多年的先生开启了茶界专业微信公众号——“老茶鬼”,由于定期更新与茶相关的原创报道得到茶行业的广泛认可,继而成为业内具备一定专业资质的线上宣传和销售平台,需要有人帮忙维护运作,于是她便将工作重心转移了过来。
那时的她,只是喜欢喝茶,对于茶没有太深的研究,于是一个字,学!除了专业领域的知识,实际上还有生活态度上的改变。“要让自己更加自律,要像个茶人的样子,用茶人的言行来约束自己。”
所以,得让自己慢下来。“都说茶行业是个比较慢的行业,比如做普洱茶是一件很慢的事情。无论是采摘过程、制作工艺,还是到最后的品鉴品赏,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她回忆说,“也许就因为茶的慢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我从一个什么都讲究快的人,变成了一个愿意慢下来,去体会生活细微美好的茶人。”
香能带给人安静的力量
自古茶香一脉。机缘巧合之时,她开始学习香道。
“在朋友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沉香,感觉那一缕袅袅飘逸的香气很迷人,而且打篆香之时,一招一式,安静而从容,感觉就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她说,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最贴切的大概就是“心生欢喜”。
而更深的接触后,她愈发觉得香与茶有共通之处。那就是让人能“慢下来”。“泡茶要轻拿轻放,要求要慢。而打篆香的过程同样要求要轻要慢要稳,同样很静心。”
“喧嚣的时光突然静止在小小的香炉里,只剩下手里的舒缓、轻柔,伴着平和的呼吸。”
看她一招一式慢慢地打篆香:平心静气地压香、清理、置香篆,再用香铲将香料一点一点地扣进香篆之中,铺平、起拓、燃品,一气呵成、优雅沉静。
看上去简单,只不过,中间其实很多讲究。比如需要平心静气,动作均匀。比如香粉需要松紧适度,填香粉要轻轻地填慢慢地压。香粉未平,转炉不稳,起拓及点燃时轻抖,都会造成打出的香篆不均匀、不干净、不完整。“篆香打好后,除了品闻,还可以观烟。当香雾飘起之时,你会发现连烟都是有形状的。”
李清照有句词,叫做“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王卫云觉得这就是香的魅力,点一炷香,品味时光,清妥安然。
品味生活中美的意境
2016年,“老茶鬼”走入现实生活,开辟了线下体验空间。在南城宏七路商业街,拥有了一处惬意幽静的品茶闲谈场所。为此,她忙活了近8个月,空间中每一处摆设都经过深思熟虑方能成型。踏进空间,处处皆景。
为了让茶馆更丰富些,王卫云又一次开始接触到了花艺。
花艺同样能让人去品味生活中美的意境。
截取树木花草的枝、叶、花朵插入花器中,讲究的是一种意境美。通过线条、颜色、形态的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
王卫云习惯于在车里随时放把剪刀,看到有感觉的野花野草、枯枝就拿回茶馆,开始她的创造。可能就是一把狗尾巴草、几枝芦苇、几根枯木,经她的手一摆弄,就会觉得非常“艺术”。实际上,一盆插花作品可能要经过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定型。“比如朝那个方向更有趣,换一换,又比如觉得这样更好看,再调整下。”
所以,去到她那里。除了茶,造型别致的插花作品与香器具在空间中随处可见,现在那一处地方已经成为大家品香插花挥墨的雅集场所。“浮世喧嚣,觅一处清闲,摆花弄草,品香泡茶,尽享人生四般闲事。”
当然,茶人的生活里,日常除了以茶会友,除了风花雪月,还有“上山”。也许,只有这个时候,王卫云才会如原来的她,“因为要上茶山就要快。”
达人推荐:
王卫云喜欢“隔火熏香”,指的是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以专门制作的香炭块为燃料,通过“隔片”灸烤香品,香气释放更为纯粹、更为自然、更为干净。普通人如果喜欢,可以买个电子熏香炉,放小片沉香,同样可以实现这种效果。
全媒体记者 钟晨/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官登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