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到今天,在高空中用嘴帮老人吸尿的最美救命医生张红的事迹被广泛传播,今天更是冲上微博热搜第二名,这名医生的大爱精神让无数人敬佩感动。
钢铁不是一日就炼成的,美好的心灵也不是一日就向善的,记者采访了张红医生的领导、同事、同行、同学等,发现这位被称为“大帅”的人,身上就有一股子那个“帅”劲儿,了解他的人都表示“这事他做出来一点儿也不出奇”,一起来看一看这位医生平日的画风……
领导同事:
他是“最美吸尿救命医生”,要大力弘扬
张红医生的事迹,在医生群体中也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同行更是自发颁予张红“最美吸尿救命医生”的称号,纷纷为他点赞。
“我昨晚一直到凌晨12点多还处于亢奋的状态,被张红医生深深感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徐安定表示,在高空万里特殊环境下,为了病人的安危,张红没顾得可能受感染的风险,为患者解忧,体现了医者的勇气和高度责任感。“老年人的膀胱承受容量会比一般人差一些,如果不即时排解尿液,长期腹压可能会导致膀胱破裂、腹膜炎,甚至引发器官功能衰竭。”在病人的痛苦面前,张红没有时间犹豫,选择了用嘴吸尿,体现了医者仁心精神。
徐安定院长的朋友圈
据介绍,除了高空上飞机医生吸尿救人,这些年医生默默做着很多救死扶伤的事情。去年6月,该院胃肠外科杨景哥医生遇到肠梗阻患者肠道破裂,为他清理粪便。去年8月,该院胃肠外科龚瑾医生坐高铁回洛阳给老父亲过生日,听到列车广播找医生。急忙赶回去,得知一个阿姨面色苍白,四肢麻木,一直悉心陪护到其家人赶来。“医生的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不分地点不分时间,我们医院也一直在弘扬这种华医精神。徐安定表示。
“在国际航班上一口一口为素不相识的老人吸出近千毫升尿液,这种精神真的是对医生二字最好的诠释。”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郑小飞表示。张红医生的医者精神,也鼓舞着常年在一线鲜有时间休息的同行们。来自神经内科的黄医生表示,近来困于心,衡于虑,时有焦灼倦怠感,但是正是身边有一群油而不腻的中年同道,展示了医者仁心的点滴风范,鼓舞着同行迎难而上,在救死扶伤路上前行。
专业同行:
张红医生很聪明
也有泌尿外科的医生看到报道后表示,如果当时有50ml注射器就不需要口吸,但是现场只有5ml注射器,针头太细,引流太慢,用口吸可以快一点。膀胱压力太大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人真能被尿憋死!应尽快将尿引出来把膀胱压力降下来。如果在医院就简单了,可是在飞机上能利用的只有5ml注射器,张红大夫很聪明,利用注射针头接上塑料吸管制成一个简易的膀胱穿刺引流装置,但最值得称道的是张红大夫的献身精神。为他点赞!!!
患者:
教学式门诊消除病人疑惑
众所周知,时下医院病人数量庞大,医生每天在门诊要面对不计其数、各色各样的病人,很多时候在诊治时很难向病人过多解释疾病问题。但是,性格爽朗的张红却乐于向病人解释疾病的来龙去脉,他认为这是一个有趣而必须的过程。
68岁的张阿姨因为腿疼痛,需要长期理疗。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阿姨来到张红处就诊,被诊断为下肢血管动脉硬化,但她仍是半信半疑。
“我那会儿还将随身带着的X光片拿出来,问他是不是腰椎问题比较严重,没行到张医生拿出了教学生的那一套给我‘讲课’,从两个病的原理、表现,到检查的CT、B超该如何看,一步一步地消除了我的疑问。”
消除了疑问的张阿姨也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治疗,避免了腿部出现溃烂,甚至需要截肢的危险。教学式的讲解让张红在病人群体中口碑甚佳,为此门诊上也消耗了他大量的时间。
事后,张红说,“20分钟一个病人才能勉强让病人接受诊断的结果,但是这是值得的。”
日常:
为病人着想是主旋律,他朋友圈的画风是这样的
张红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大血管疾病医师分会委员。
记者翻看他的朋友圈,发现这位领头羊一直把病人放在心坎上。
而在追求业务的道路上,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作为领头羊,他带领的介入血管外科入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起的“广东最强科室”评选,展示了广东省最高的医疗服务水平。
张红本人:
“不忘初心,下次我还会这么做”
昨晚消息一出,张红医生瞬间刷屏,网友们纷纷点赞为他骄傲。今天更是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二名。
今天一早,记者连线远在纽约的张红医生,他目前正在参加美国血管外科年会(简称Vieth会),非常忙碌,记者只能通过微信采访他。
听到自己一夜之间变成网红,张红哈哈笑了,爽朗地表示“成为网红确实有点始料不及,只能说从一个角度来讲,大家对这个事情很关注,觉得这个事情是个很正能量的事情,这也是我和肖主任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对我自己来说,红完之后,回去之后还得老老实实地工作,因为我们的工作都是简单重复、默默无闻地,其实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红不红不重要,我也怕自己红得太厉害,把我烧啰!”
张红介绍,当时估计是老人家已经折腾一会儿了,乘务组才广播通知。老人很烦躁,喊膀胱痛,出冷汗,坐卧不安。解决的措施,原则上就是尽快排尿。“所以当时我们也没多想,立马就冲上去了。”
“我和肖医生都是血管外科圈子里的,以前就认识。我们外科医生的配合更多的是一种本能,或者是一个眼神就能懂,所以配合起来毫无问题。”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机上没有工具,我们马上利用机上的简易材料自己弄了引流装置,就想帮助老人尽快排尿。我们平常在医院都是要严格消毒的,但当时救人要紧,所以针头是无菌的,消过毒了,但管子是有菌的,但问题不大,因为是把尿液从膀胱往外吸,是往外抽的,所以感染的风险是不大的。”
“弄完引流装置穿刺后见到有尿引出来我们很高兴,可尿不继续引,也没有吸引的东西,好用的工具就是嘴。所以当时来不及想,就用嘴吸上了。今天我太太和儿子还打电话来说,没想到我老公(老爸)这么勇敢,太感动了,同时也很关心我的身体,担心有感染。当我当时真想不到那么多,不忘初心嘛,下次遇到这种事我还会这样。”
“至于从医有没有幸福感,这个看怎么说,从一个角度来说,做医生真得不幸福,对自己、对家庭、对子女都有很多的负疚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把工作做好了,病人治好了,就是最大的幸福感。”
同学印象:
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
张红的高中同学赵女士说,平时大家有个同学群,还挺活跃的,张红也在里面,也跟大家说过这段时间去国外。但是在飞机上救治急病人这件事他自己超级低调,根本没有跟同学们提起过。如果不是媒体报道,大家也都不知道。直到看到报道在朋友圈上广泛传播,大家得知后纷纷在群里表扬他,为他感到骄傲。反而是他说:“别一直说这件事情了,怪不好意思的。其实就是一件任何一个医生遇到了都会去做的事。”
赵女士说,印象中张红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大家经常同学聚会有时候要喝酒,但只要第二天有手术,他一定不会喝酒。哪怕是第二天手术是在下午的,头一天晚上他也不会喝酒。如果手术是在早上,那不论大家正聊得多开心,他也一定是9点前就会坚持离场,因为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除了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其实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也很较真。比如有时候同学们会在群里讨论也会涉及到健康医药方面的话题,如果他发现大家有认识误区,一定会很认真地澄清,说服别人接受他的意见。
“说实在的,飞机上的老人跟他无亲无故,用口去吸出导管里的尿液,普通人肯定会在生理上感到不适,就算是亲人,我觉得都未必能够做得到。而他只是一个陌生的过客,这个举动真的挺令人感动。”赵女士说。
媒体印象:
张医生讲科普,风趣幽默浅显易懂
“当时可能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医者父母心啊。”张红飞机上救人一事被报道后,很多工作上跟他有接触的媒体记者也纷纷感叹,触动很大。一位采访过张红的媒体记者表示,张红是一个风趣幽默、笑容爽朗的医生,让人一见如故,没有距离感,就像一位熟悉的老朋友。请他讲解专业领域的科普话题,他也会照顾到受众是普通人的需求,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避免用特别专业的术语,并且结合人们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影响健康的细节来讲医学问题,很接地气,所以媒体同行都很爱跟他打交道。
专业提醒:
有前列腺肥大问题一定要及时排尿
这位老人无疑是幸运的,在飞机上遇到两位医生,但同时也给广大前列腺肥大患者提了个醒。
张红介绍,后来询问病史发现,这个患者之前本身就有前列腺肥大问题。由于在飞机上喝水喝得比较多,再加上老人可能还有点老年痴呆,对有些事情的状况把握不准,可能刚开始时尿意没有那么明显,等他想排尿的时候,就排不出来了,最后越急越排不出来,膀胱也越来越大,造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泌尿外科很常见。建议这类病人出行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和生理的准备,尽量把尿排空后再上飞机,在飞机上有尿意就一定要去排,千万不能因为场地限制就憋尿。“当然,我不是泌尿外科医生,可能泌尿外科医生回答的比我更专业一些。”张红说。
事件回放:
医生高空用嘴吸尿37分钟救人
“快!帮我拿个杯子来。”医生张红说完,对着一根导管吸了起来,导管的另一头连着的是一位躺在飞机客舱地板上的老人,他吸出的正是老人膀胱中的尿液。这是发生在11月19日从广州飞往纽约的南航CZ399航班上的感人故事。
11月19日凌晨1:55,南航CZ399从广州出发飞往纽约。当航班离目的地还有6个钟头的时候,一位老年旅客反映自己的老伴无法排尿,急需医疗救助。听到机上广播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医生张红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肖占祥赶过来,马上对老人进行检查,两位医生诊断后认为:老人膀胱大致存有1000毫升尿液,如不尽快排出,则会面临膀胱破裂的危险。
而眼下可利用机上急救医疗设备尝试进行穿刺排尿。在征得老人老伴同意后,两名医生立即开始准备,乘务组也尽力找来机上可用的医疗救助设备及物料,协助医生进行救治。3分钟后,肖医生利用便携式氧气瓶面罩上的导管、注射器针头、瓶装牛奶吸管、胶布自制穿刺吸尿装置,开始施救。
然而因为客舱空间有限,将装置架设至高处的可能性较小,针头也过于尖细,无法因压力差自动引流老人膀胱内的尿液,加之因膀胱过度胀大,自主收缩功能减弱,使得穿刺引流进入瓶颈。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张红医生想到用嘴吸出尿液,而这也是控制尿液排出速度与力度的最佳方法。
半小时后,医生顺利帮助老人排出700~800毫升尿液,老人病情得到缓解、情绪也逐渐平稳。
整整37分钟,张医生不间断为旅客吸出尿液,吐到杯中,肖医生也不停根据膀胱积尿情况调整穿刺位置和角度,确保最大限度排出积存尿液,乘务组也及时更换杯具,将排出尿液导入酒瓶,实时测量已排出尿量,帮助医生更好掌握旅客病情。两位医生与乘务长配合默契,紧张却十分有序地推进救治。最后,老人终于转危为安。
记者 张青梅、梁超仪、周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