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均由央视视频截图
一双售价1399元的篮球鞋,短短几天时间,在平台的售价就被炒到6509元起,并且有近万人购买。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了一份以《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为标题的金融简报,简报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防范此类风险。
“炒鞋”当心成了“活韭菜”
所谓“炒鞋”,炒作的就是鞋子。但是不是所有鞋子都能炒,大多是一些限量版的球鞋。收藏喜爱的球鞋,本属兴趣爱好,然而,“炒鞋”暴富的神话以及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让“炒鞋”市场愈发疯狂。
在某App上,Air Jordan 6一款联名鞋刚刚以1399元的价格发售。短短几天时间,在平台的售价已经是6509元起, 是发售价格的4倍以上,并且有近万人购买。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炒鞋”并非“遍地黄金”。在少数人一夜暴富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亏损。当把“炒鞋”作为理财手段,分期贷款、借钱“炒鞋”,甚至是集资去“炒鞋”,并指望以此一夜暴富,大家就需要小心了。
专家分析,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炒品种越来越少,一些民间投机资金盯上了“鞋圈”等过去比较小众的投资圈。
“炒鞋”圈资金量越大的人,就能接近更上游的经销商直接拿货,从而形成垄断、哄抬鞋价,最终形成“割韭菜”的“杀猪盘”。散户、小贩、乃至很多没有收入的学生就被裹挟其中,成了“活韭菜”。
涉嫌金融违规,如何有效监管?
央行上海分行在金融简报中提到,国内目前已有10余个“炒鞋”平台。“炒鞋”交易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三是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金融简报还提示,需警惕可能存在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
“某些平台的运作模式类似于期权交易,而这类金融业务需要批准,可能涉嫌非法经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刘宪权表示,此类行为也可能为某些违法犯罪行为(比如洗钱)创造条件。
上海市律师协会金融工具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朱峰表示,目前各“炒鞋”平台还游走在黑与白的边缘,尚待监管部门给予更明确的规范与指引。“应该回归到潮流文化的初心,通过打造良性的产业生态链,来促进潮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朱峰表示,“鞋穿不炒”仍然任重而道远,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对一些“炒鞋”的投机行为进行监管。
/ 调查 /
到底是谁在“炒鞋”?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个号称“北京最大炒鞋微信群”里,300多名“鞋贩子”轮流出招,通过“虚假竞价”“平台合作”“内外勾结”等方式哄抬价格,把一双双球鞋变为牟利的工具。
鞋贩子哄抬球鞋价格
34岁的球鞋收藏家赵聪告诉记者,大多数炒鞋者活跃在“毒”“NICE”“识货”等球鞋交易平台和专门的微信群里。
在一个被很多炒鞋者称为“北京最大炒鞋微信群”中,活跃着300余人。在群里,成员之间经常发布一些球鞋的型号、价格、尺码等求购信息进行交易。
记者发现,一些参与炒鞋的人为了抬高价格,通常把一双鞋宣传成“稀缺资源”;一些炒鞋者为了迷惑消费者,甚至会虚张声势,采用各种欺骗的手法,引诱消费者上钩。
“微信群里,成员会相互交流,相互交易,把鞋的价格抬高。”赵聪告诉记者,一款鞋由几个“大贩子”一商量,价格就上去了,他曾经也被这样蒙蔽过。一双阿迪达斯的鞋,“鞋贩子”开出的价格是1.5万元,但当他付款之后,对方却称货被别人以1.8万元预订,如果想要的话,需要加价1000元。“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炒鞋的惯用伎俩。”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接触到几名“鞋贩子”。其中一名刘姓男子告诉记者,平均每月可以卖出30余双鞋,价格从1万元到5万元不等。“炒鞋就是地下进行,鞋子原价本不算高,但是想要的话就要出高价买,这是规矩,不然我们怎么赚钱?”刘姓男子说。
平台方默许“炒鞋”
除了在微信群里进行交易和哄抬价格,一些炒鞋者还把目标放在了一些交易平台上。赵聪告诉记者,常见的手法是“虚假竞价”,主要的手法是通过交易平台注册多个账号,通过不断交易抬升价格。
“交易平台也纵容这种操作,甚至主动和鞋贩子合作,因为价格卖得越高,平台越有利可图。”赵聪说。
一名参与炒鞋的王姓男子告诉记者,平台会私下和炒鞋者进行合作,“通过合作,让更多的炒鞋者来平台销售。双方都想赚钱,所以平台只是表面上反对炒鞋,实际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法是内外勾结。调查中,一名炒鞋者告诉记者,他们有时候会从零售商处拿到限量版的鞋,“店铺有80双鞋,我们会和店铺合作,以高出原价的方式先把50双货拿了,但表面上还要做成现场购买的样子”。
品牌方饥饿营销助推乱象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炒鞋者,另一个推动炒鞋市场急剧升温的是各大品牌方。近年来,许多大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发售明星同款、限量款、联名款运动鞋,常采用预约摇号的方式。消费者往往需要填写身份证、电话、姓名等个人信息进行预约登记,此后品牌方才会以“抽选”“摇号”等形式公布有资格购买的消费者名单。
限量销售和预约摇号销售的方式,给消费者制造了一种稀缺感,从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炒鞋市场的乱象。北京一家品牌体育用品店的店员吴燕告诉记者,每次临近新品限量发售,店内会被分配50至80双鞋的名额,但往往来排队的消费者能超过300人。“我们也知道这是饥饿营销,但现在很多大品牌都这样做,买不买是消费者的事。”吴燕说。
综合央视、新华社、中国消费者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