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后天端午节,吃粽子、插艾条、赛龙舟、佩香囊,都是我们最习惯的过节方式。那你知道,这些传统风俗的形成,其实也有养生方面的讲究吗?
东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王晓晴中医师介绍,端午节前后,天气逐渐升温,雨量增多,湿热交织,这种湿热的环境下,蚊虫、病菌容易滋生。所以,农历五月又称“百毒月”或者“恶月”。针对这样的气候变化,故我国民间提出“五月五过端午,粽子香囊身配伍,祛病强身邪不侮”。
她介绍,小小的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一般的粽子是用粽叶包糯米,而包裹用的粽叶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苇叶,一种是箬叶。《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近年研究证明,箬竹叶的多糖物具有抗癌效果。而里面的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要注意的是,热糯米本身虽然好消化,但和油腻的配料混在一起,比如肥肉、蛋黄等,部分人会出现腹胀、腹痛、反酸等情况。因此不可贪食,尤其是脾胃虚弱者。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往往会将艾叶插于门楣上、悬于厅堂中。这是因为此时的气候潮湿闷热,而清新芳香的艾叶能祛除污浊,净化空气,能起到疾病预防的作用。所以古人有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
赛龙舟则是东莞民间相传非常悠久的一个习俗。端午时节气候炎热,容易导致人烦躁易怒,心悸胸闷等情况。而赛龙舟通过舒展筋骨使得全身气血畅通,心肺功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通调气血、改善情绪的作用。要提醒的是,其实各种运动也利用改善这种情绪。
针对湿热的环境下,蚊虫、病菌容易滋生的特点,我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佩戴香囊的民俗。对疾病预防有一定的作用。她介绍了一种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菖蒲、吴茱萸、艾叶、白芷,每味各2克,再加1克丁香,小孩子可佩戴于胸前,成人可系于腰间或放于衣服袋中。
芒种到了,该清淡食补了
明天(6日),迎来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此时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充沛,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乍雨乍晴,此时热蒸湿动,湿热之气弥漫空中。
王晓晴中医师介绍,此时老人、小孩或体质较弱者容易感受外界湿热之邪,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就会出现精神不振、疲倦乏力、汗出不畅、胸闷腹胀、口腻无味甚至呕吐、腹泻等症状。即我们俗称的“疰夏”,是中医特有的一个病证名称,是气候闷热潮湿季节的一种常见病。饮食调理可以吃一些芳香健脾化湿之品,宜采用清淡食补,如黄瓜、丝瓜、冬瓜、绿豆、西瓜、甘蔗、梨等,容易“疰夏”的人家中可常备藿香正气水。同时,由于天气闷热,汗出增多,可适当补充淡盐水,或予菊花、荷叶等泡水饮,既可以补充水分,又可以清热解暑。
推荐一款芒种节气养生食疗汤:冬瓜薏苡仁汤。材料:冬瓜300克,薏苡仁100克。做法:薏米用清水泡4~5小时备用,冬瓜切成1.5公分的厚片。薏米入锅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熟至开花汤稍微变白即可。然后下入冬瓜转大火烧开,转中火煮2分钟即可出锅。
全媒体记者 钟晨/文
全媒体编辑/黄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