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驼背很常见,想治好却并不容易。
近日,长安医院骨科就成功为一名“驼背”(第1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82岁老伯,实施了腰椎截骨植骨、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术后观察和护理,老人家恢复良好,现在能挺直腰行走,即将出院回家。
▲医护团队为老人做手术 长安医院供图
不慎扭伤腰部 导致老人驼背
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呢?
半年前,邓老伯不慎扭伤腰部,导致持续腰痛和明显的“驼背”。4月中旬,他又不小心摔倒,腰背部疼痛剧烈、后腰部屈伸困难。家人立即将他送来该院检查治疗。
经X线检查显示:邓伯的第一腰椎体呈锲型状,为陈旧性压缩性骨折。
▲手术前,邓伯的腰椎X光片
“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是直接导致他驼背(角状后凸起型)的原因。”看了邓伯的X光片后,长安医院骨科医学博士叶军说。
手术风险很高 或致下肢瘫痪
考虑邓伯年纪偏大,叶军博士提出了保守治疗的建议。但邓伯家人不希望老人长期驼背、反复背痛,强烈诉求手术治疗。
“如果要手术矫正治疗,一定要实施腰椎截骨植骨治疗。”叶军博士详尽地给邓伯家属介绍了手术风险、技术难度、手术复杂程度等,但其家属仍坚持手术矫正。
这项手术风险和难度在哪里呢?叶军说,腰椎截骨要从椎体后部往前截断,但第一腰椎下部有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主管下肢运动、大小便功能,术中一旦损伤很可能造成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同时,第一腰椎前左侧是辅助动脉、右侧是下腔静脉,一旦损伤就很可能大出血,随时危及生命。
而脊椎截骨采用的是“蛋壳技术”。截骨时,首先要保留椎体表面的皮质骨(皮质骨犹如鸡蛋的蛋壳),穿过皮质骨,必须小心谨慎地用刮勺把椎体里的松质骨、脊髓等一点点刮出来。刮完后,在皮质骨里植进骨头和垫压片,再用钉棒固定。
即使是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叶军博士也是心里有担忧的,“虽然做过多例腰椎截骨手术,但是这么大年龄的患者还是第一次,最担心的还是术中风险和术后的康复情况,自己犹豫过,但被患者家属的孝心感动。”
术前预案周密 老伯恢复良好
为了确保手术质量和手术安全,叶军邀请了内科、麻醉科专家进行会诊。大家明确手术的要点,一是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二是术中控制出血在1000毫升以内;三是尽可能减少创伤;四是术中全程监测生命体征。
为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叶军还提出了控制性降压的方法,尽可能减少伤口的出血量,同时采用自体输血方法,对术中的出血进行回收,通过处理再补回患者体内。
4月25日上午,骨科医生佟大伟、杨英河、郑志文和麻醉科医生刘平全力配合协助叶军博士。他们切开患者皮肤和棘上韧带,分离椎旁肌,在胸椎11、12和腰椎2、3处各打入四枚椎弓根钉,清除腰1椎体内的松质骨,剩皮质骨,置入骨头和垫压片,固定椎弓根钉。
经过3个半小时的共同努力,医护团队完成了腰椎截骨植骨、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给予负压引流术,有效防止手术伤口红肿、感染。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术后周密观察、精心护理,邓伯的恢复良好,已无明显驼背情况,即将出院。
(全媒体记者 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