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东江引水工程工地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提供
看到这张场面壮观的老照片,是否回想起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东江引水工程?是否回想起了那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激情岁月?
东江引水工程,1970年1月开始修建,从桥头镇建塘水闸至长安镇磨碟口水闸,全长102公里,沿河经14个镇区,出动民工最多时达30万人,场面浩大、影响广泛,是东莞水利建设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
东莞展览馆收藏着20世纪70年代东江引水工程建设时编制的《东江引水工程战报》《工地战报》《东莞县东江引水工程磨碟口水电闸工程施工计划表》以及当时参与东江引水工程亲历者的笔记,这些泛黄的纸张、工整的字体,记载了当时参与工程建设者的工作生活。
工地战报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革命宣传形式。《东江引水工程战报》是当时位于虎门太平镇的东江引水工程总指挥部出的战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东引工程长安指挥所编的《工地战报》,是长安公社自己办的战报,它沿用了总指挥部的战报格式,内容主要为东江引水工程长安指挥所下的各工地汇报学习新党章的成果文章,反映了当时以毛泽东思想带领工作、不畏困难开展工作的热情和斗志。
从《东莞县东江引水工程磨碟口水电闸工程施工计划表》可以看出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重大项目调控资源分配都有很明确合理的计划制定。当时东江引水总指挥部有专业人员提前对工程进度进行制表,表格反映了每天东江引水工程具体的计划工作,对当时工作的地段、用的材料、数量都有明确的数字,提前发往公社然后发各地施工队认真执行。
端木达,1970年东江引水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他是当时东莞县长安公社咸西大队第五生产队的知青,担任东江引水工程长安公社的通讯员。《长安公社咸西大队工作记录本》(1971年10月)是端木达私人笔记,它记录了端木达在参与东江引水工程建设时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自我修养学习的小记,还有围绕毛泽东思想开展的小品和相声创作作品的底稿。
1970年10月,东引主体工程竣工通水后,给沿河各镇的灌溉、排涝、饮水、发电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工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参与此工程的民工、农民、知青们也回到了自己各自的生活岗位,他们为东莞水利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东江引水工程建设中苦与乐的“战地”生活,也成为他们毕生难忘的记忆。(记者 赵水平 通讯员 张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