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驱动”变“TOD驱动”!东莞TOD综合开发提升城市品质
南方日报 2019-03-29 10:22:43

3月25日,万江坝翔商业街至鸿福西路十字路口悄然封闭,工地现场各种机器的“合奏”告诉路人,地铁1号线滨江体育馆站已经开工建设了。  

随着东莞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如何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集聚,这是在东莞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的难题。为此,东莞开始积极探索TOD发展模式,对标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加快TOD建设、综合开发的步伐。  

今年以来,东莞轨道建设的各种好消息络绎不绝。从正式成立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到1号线的开工建设,全市轨道和TOD规划建设进一步提速。对于东莞来说,TOD项目的尽快落地,能借势破解东莞的用地制约,支撑城市的持续发展,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  

内聚外连轨道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2月19日,东莞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一期工程预计总投资近330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周期为2019年—2024年。  

“开通之后,我们到东莞市区肯定方便很多。”在裕元工业区工作10多年,龚玉文一直关注着附近黄江北站的建设进展,开工让他分外期待。在1号线的站点设置中,黄江有着黄江北站、黄牛埔站、黄江中心站等站点。同时,轨道交通1号线还预留了与深圳轨道6号线连接条件。  

“这样一来,1号线将成为横贯东莞城区东西两向、连接广深的重要交通枢纽,而黄江正好是连接深圳的第一站。”黄江镇规划所工程师杨生光告诉记者,此外,1号线可在望洪站与穗莞深及佛莞惠城际线换乘,在鸿福路站与2号线换乘,在东城南站与莞惠城际线换乘,在松山湖站与3号线换乘,在黄江中心站与4号线换乘。  

作为实现东莞市“内聚外联”功能的重要通道,1号线的规划建设一直备受瞩目,也是2号线投入运营后东莞人更为关注的轨道工程。自2003年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1号线一期工程(望洪站—黄江中心站)于2013年12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纳入《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19年)》;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6年3月取得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初步设计于2017年1月取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批复。  

从2013年到2019年,1号线的功能也越来越清晰:它将连接西北水乡片区、中心城区、松山湖片区和东南临深片区,加强中心城区与松山湖之间、中心城区与其以西地区的镇街之间、松山湖与其以东地区镇街之间的交通联系,强化主城区的核心地位,促进沿线各组团和主城区与广州、深圳的交通联系和区域合作。  

引入PPP模式社会资本加速工程建设  

2017年3月2日,东莞1号线全线详勘工作启动,详勘阶段钻孔约3000个,经过的地区地形地貌包括了平原地貌、剥蚀垄岗地貌和剥蚀残丘地貌三种类型,全线地层变化较大且经过多个地震断裂带,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1号线一期工程全长58公里,途经10个镇街(园区),征地拆迁量大,特别是民房拆迁数多,且由于线路跨度长,涉及的临地租用、交通疏解、管线迁改、绿化迁移规模也较大,前期工作时间长,工程建设推进制约因素多。”东莞市轨道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市将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跟进项目推进情况,及时组织研究解决制约工程推进的重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将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全面提升执行力,加强联动和协作,提前介入,优化相关前期工作审批流程,落实属地镇街(园区)征地拆迁主体责任,全力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为解决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东莞积极开展投融资模式的研究,创新融资手段,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施1号线一期工程。经对多种投融资模式比选分析,从合法合规性、经济性、可持续性来看,PPP模式是相对更优的一种投融资模式,因此,市政府同意采用PPP模式对1号线一期工程原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进行改造。  

与其他投融资模式相比,PPP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由社会资本承担部分资本金出资,可缓解政府在建设期内的即期支付压力;同时,本项目合作期为26年,合作期内政府总付费成本基本锁定,年度付费较为均衡。项目由社会资本出资控股的项目公司作为项目法人主体,通过资本金和融资解决全部建设运营资金需求,并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政府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使监管职责。通过采用PPP模式实施,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方在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及政府方在征地拆迁、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新增车站将纯交通用地转化为多功能城市节点  

让东莞人瞩目的是,此次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共新增3座车站,分别为:在元美路和石竹路中间新增中心广场站、在东城同沙公园西门新增同沙公园站、在大朗镇富民南路上新增富民南路站。  

中心广场站的设置,是因为中心广场周边分布着东莞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东莞展览馆、会议大厦、市政府广场等重要客流集散点,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中心,站点可满足周边市民出行的需要。  

根据东莞市正在编制的新一轮城市总规,东城牛山片区被划定为东莞市9个重点发展地区之一。同时,同沙公园西侧正在进行城市更新,未来该片区将引进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容纳逾20万人,且同沙公园作为东莞市总规划面积约40.2公顷的4A级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年客流量达150万人次。因此,为支撑牛山片区升级发展,整合周边优质的地域资源,引领片区空间结构调整,满足市民出行需要,规划增加同沙公园站。  

富民南路站的增加,则是因为赣深高铁途经东莞市并在塘厦镇设置塘厦站(东莞南站),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铁的衔接,在东莞市城市轨道第二轮线网规划调整中规划新增1号线支线,并通过在1号线新增富民南路站实现1号线支线与1号线的衔接,快速打通中心城区与赣深高铁东莞南站的连接通道。  

作为重要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1号线一期站点的调整优化,是为了更好地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相契合。在改善沿线整体交通现状、提升交通通达性的同时,通过引导站点周边商业发展,提升站点周边区域乃至沿线的区位优势,轨道站点能吸引大量的人口集聚、商业集聚,实现对经济的循环与刺激。  

另一方面,目前东莞市按照TOD、TID理念实施,正在积极探索“轨道+物业”、“轨道+社区”等开发模式,通过站点的调整优化,将能实现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融合设计,将单纯的交通用地转化为多功能的城市节点,并通过高强度、地下地上立体化的规划设计进一步提升站点周边土地使用效益,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  

以铁兴城TOD开发提升轨道交通综合效益  

虎门高铁站南侧空地上,数台挖掘机、推土机同时开动,渣土运输车往来穿梭,工人们忙碌施工,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虎门高铁站(广深港高铁虎门站)TOD站场改建扩建步伐加速推进,也宣告着虎门高铁站TOD综合开发进入建设阶段。  

“去年底完成土地统筹,今年1月移交土地,开年马上启动土地整理,力争6月实现站场南北广场扩建和TID(轨道交通上盖综合体与站点综合开发)工程动工,年底完成南广场和TID建设。”虎门镇副镇长、虎门高铁站TOD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凌志稳介绍,这里参照香港西九龙站,建成多元交通无缝接驳的站城一体枢纽节点。  

为加快实现“以地筹资、以地养铁、以铁提质、以铁兴城”目标,东莞市轨道交通局以“经营城市”理念,以全市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为契机,统筹推进东莞市轨道交通及TOD、TID建设。对于市轨道交通1号线,轨道交通局将按照TOD、TID的理念,加快推进望洪站(东莞西站)、人民医院站、同沙公园站、大岭山北站、大岭山东站、黄江北站、黄牛埔站等TOD、TID开发工作,积极打造一批“轨道+物业”、“轨道+社区”示范项目。  

以虎门高铁站为例,这个由南北广场和TID共同组成的站场工期约两年,将建成一个多元交通无缝接驳的站城一体枢纽节点。届时,这里高铁、城际、地铁三站无缝接驳,改扩建后站房总建筑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目前仅1.5万平方米),候车厅从目前的3000平方米扩建至1万平方米,新建市政配套建筑面积超7万平方米。参照香港西九龙站模式,分为站台层、候车厅层和地面层,站房下方设两层地下停车场,科学布局公交、出租车场、停车场、商业等区域并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地面连廊连接周边城市综合体。  

作为东莞直通广深港的综合轨道交通枢纽,虎门高铁站TOD建成后不仅提升高铁站换乘品质和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作为虎门高铁站TOD综合开发首个落地工程,还将加快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步伐。  

一站一策实现轨道交通与商业集聚有机结合  

随着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以及赣深客专、穗莞深城际、莞惠城际、佛莞城际等国铁干线及城际轨道的全面实施,莞深、莞穗城市轨道对接的全面加强,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的全面铺开,未来一段时期将是东莞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开发的重要机遇,也对全市的轨道建设开发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虽不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目前确实没有先行的经验。”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局长李天海就坦承,制定的TOD开发方案,是“一站一策”,对虎门高铁站等站点实施TOD开发试点工作,将为全市后续TOD综合开发探索有效经验,提供参考借鉴。“全市90多个TOD站点开发建设工作将融入东莞城市新的片区规划,做好TOD综合开发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的相互衔接,推进轨道站点周边土地综合开发。”  

按照“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要求,全市还将打造一批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TID),来进一步提升东莞的区域竞争力和城市品质。  

“最终目的,还是通过采取措施,来开展TOD综合开发,进一步实现轨道交通与商业集聚、社区发展有机结合,形成轨道交通沿线尤其是TOD站点周边地区的办公居住、商贸开发、产业融合等综合开发与轨道运营‘互相喂养’格局,进一步弥补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的资金缺口,支持我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李天海说。  

■数读  

东莞重点推进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东莞汽车站等TOD综合开发,科学谋划和有序推进地铁1号线、2号线相关站点的TOD综合开发,加快TID项目建设,努力提高综合开发效益。  

2019年  

建立TOD范围内城市更新项目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启动线站位已稳定轨道站点完成TOD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完成城市轨道TOD地区约2280亩、城际轨道省市合作用地7693亩的土地收储计划;推进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东莞汽车总站、黄江北站等TOD、TID综合开发。  

2021年  

继续推进全市线站位已稳定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完成城市轨道TOD地区约8158亩土地收储计划;推进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松山湖北站部分项目基本建成,东莞东站、常平火车站、汽车总站等站点TOD、TID综合开发初具规模。  

知多D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权威连线  

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局长李天海:  

将站点转化为多功能城市节点  

南方日报:通过TOD综合开发,东莞城市品质的提升能得到何种改变?  

李天海:TOD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实现轨道站点周边融合设计,站点与公交枢纽设施及用地一体化规划设计,把单纯的交通用地转化为多功能的城市节点;二是提高用地使用效益,通过高强度、立体化的规划设计提升站点周边的土地使用效益,增加日后使用轨道交通的客流量;三是强调高效无缝换乘,解决市民乘坐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把传统疏散人流单一功能转化为换乘人流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活动正面力量;四是提升城市总体品质,通过立体化综合设计,使市民能享受到优质景观和便捷交通两者兼备的生活模式;五是反哺轨道交通建设,通过对轨道站点沿线土地同步规划、提前控制、及早储备,可发挥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土地的增值带动效应,以土地增值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解决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问题。  

南方日报:为推进这项工作,轨道交通局有何措施?  

李天海:我局制定了《东莞市轨道交通站场TOD及TID规划编制技术指引(试行稿)》,明确轨道交通站场TOD及TID概念方案编制技术内容、组织流程、审批流程,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站场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加强规划指引与管控约束,推进土地储备,实施综合开发,实现站场周边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综合效益。  

我局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试点:一是在土地使用方面,探索创新用地功能混合提高开发强度,探索土地复合利用研究,大幅提高TOD范围内土地的容积率。同时,研究轨道站场用地的分层出让的可行性。二是在城市更新方面,我局正在研究制订轨道交通TOD范围内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工作方案,通过多种TOD范围内城市更新项目利益共享机制,从而提高TOD范围内城市更新项目土地利用和开发效率,实现市委市政府“拓空间”的工作目标。三是在提高用地强度方面。根据市轨道交通开发建设“1+N”政策文件,并经市政府同意后,我局制定印发了《东莞市轨道交通TOD范围土地容积率调整工作方案》。该方案采取政府和开发企业对提高容积率所增加的计容建筑面积实行按比例分成的做法。目前,已选取符合容积率调整要求的项目,正推动容积率调整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记者手记  

让生活从“汽车驱动”到“TOD驱动”  

2月20日24时,东莞轨道交通交出了一份成绩单——从开通运营以来,2号线顺利实现安全运营1000天。  

从数字可以看出,东莞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轨道交通出行。到2月20日,1号线已经累计开行列车269350列次,运营里程共计956.14万列公里,安全运送旅客11310.46万人次,日均客运量11.31万人次,正点率为99.96%。客运量逐年上升,尤其是2019年1月1日,日客运量最高达到29.37万人次。  

成绩可圈可点,折射出的是东莞人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和综合开发的期盼。1号线的开工,不少市民都纷纷留言:“这一天等得太久。”作为“东莞名片”的地铁,承载的是“内聚外联”“助推产业”的愿景。为此,TOD的综合开发应运而生,作为有效的“融合”形式,它将探索轨道交通与站点周边地区的办公居住、商贸开发、产业融合形成“互相喂养”格局,支持东莞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从路网现状来看,“要想富先修路”是东莞人提出的响亮口号,改革开放多年以来积累的交通资源,几乎可以让东莞进入全国交通路网特别是公路路网最发达的城市行列。这样的路网交通,也让东莞人的生活以汽车出行为中心,城市发展随着路网呈现扁平式、分散式的发展。对比起来,东莞的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晚,运营里程短,与周边城市的地铁接驳更是白纸一张,其功能也未得到综合的开发。  

站点是客流的汇集地,通过TOD综合改造,能让城市集中在轨道周边地区发展,在轨道站周边形成友好的市民交流空间,城市也由扁平化向立体发展。今年初,虎门高铁站、汽车总站、南城车站均传来综合改造的消息。以坐落在南城中心位置的南城车站为例,车站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规模约60亿元,在保留原汽车客运站场功能的前提下,将增加商业零售、文化体育、高端商务办公等功能,建成融合多种城市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城市综合体。  

未来,轨道交通改变的并不仅仅是人们的出行方式。随着东莞TOD模式的不断推进,以TOD项目为核心形成的都市生活圈,将会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记者】欧雅琴

【摄影】孙俊杰

【策划】江强 黄少宏

编辑:莫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