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莞邑元宵游园会,高达6米的巨型千角灯在西城楼点亮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陈栋 摄
东莞千角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树祺在制作花灯
元宵节当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第一灯——千角灯首次在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亮灯,一时间古城楼璀璨生辉,人间万姓仰头看,把今年的莞邑元宵游园会推向高潮。
民国东莞诗人杨鹤宾在《东莞竹枝词》中这样写道:“一灯千角庆元宵,赵氏天潢衍宋朝。但愿灯花来报喜,三年抱两饮灯烧。”作为中国花灯文化瑰宝的千角灯,承载着人们美好生活的祈愿,至今千年。
千年时光,改变了许多事情,也创造了许多传奇。谁曾想到,作为有宋一代的赵氏宫灯,随着一位皇姑流落人间,竟然在南粤一隅的东莞千年不熄,甚至在张树祺等艺人的传承下,在东莞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走向世界。
1
历史往往会在时间的洗礼下,化繁为简,模糊掉细节。关于千角灯如何在东莞落地生根的往事已经杳渺不可考。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的小妹赵美容(皇姑)因逃难流落东莞,并在此安家。她凭记忆中皇宫灯的样式,指导莞城艺人扎作“千角灯”,在东莞开枝散叶,如今更成为最具东莞特色的非遗项目之一。
最早的千角灯是东莞赵氏家人制作的,赵美容还亲手绣上24条“二十四孝图”的灯带,被称为“皇姑带”。东莞赵氏家人每十年制作一盏新的千角灯,制好后于正月悬挂于莞城赵氏宗祠内,供人瞻观。
据《赵氏族谱》记载, 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分灯顶、灯体、灯柱、灯带、灯尾五大部分。灯顶部分主要是用铁丝扎作八条立体彩龙的骨架和圆形的大宝顶。灯顶八大角上有八条立体呈腾飞状态的彩龙,八角中每个角有三条灯带垂下。灯带从上往下分为八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山水、花卉、人物等的图画。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
千角灯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一直深受人们欢迎。正因为历史悠久、体积巨大、工艺精湛,底蕴深厚,千角灯一直被称为 “千古一灯”,现在更有“中华第一灯”美誉,是中国灯文化的瑰宝。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张树祺的父亲张金培、手艺人尹全和张森合等原东莞工艺厂师父制作的千角灯曾先后在东莞县物资交流会、广州市文化公园、东莞县展览馆、东莞可园展出,均轰动一时。尤其是1957年在广州市文化公园展出时,还向赵氏家族借出“皇姑灯带”。当时公园的工作人员不了解东莞做灯的工艺水平,所以没有划分出特定的展厅。结果千角灯做好亮相后。他们一看,立马重新调整,特地设立了一个东莞厅。
然而,因为历史原因,千角灯在1965年东莞可园展出后,突然沉寂,濒临失传。直到40年后的2004年才重现人间。那年为了抢救濒绝的千角灯,莞城力邀张金培、尹全重新扎制新灯。最终两位80多岁的老人,领着两家人,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制作,终于使这项民间工艺瑰宝重现。当年在东莞博物图书馆展出后, “灯王”的名号在全市乃至全省不胫而走,并被推荐参加次年的中国·沈阳国际新春灯会展,并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金奖第一名和“中华第一灯”的荣誉称号。
2005年,张金培再次领着张树祺制作了一盏千角灯,此灯平时悬挂在文化周末剧场外,今年元宵节在西城楼点亮。2006年,东莞千角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8月,千角灯在“联合国70+华人当代艺术设计创意成就展”上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3
千角灯由于制作工序繁复,千百年全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曾一度面临失传。但短短十来年,它又从消失到重现,从东莞走向世界,完成了一次次华丽转身。这些与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和张金培、张树祺等手艺人的坚守离不开。
张树祺出身纸扎世家,但从来都没真正学习过扎作,只是儿时看过父亲制作。2004年重制千角灯时,年事已高的张金培和尹全已无力亲自扎灯,在两位老艺人指导下,从选料、画图、编织轮廓再到扎纸、剪图案等数十个流程,张树祺几乎亲力亲为。
这次经历,让张树祺成为当年是千角灯抢救制作的主要成员之一,掌握千角灯的全部制作过程,也让他从此与千角灯结下不解之缘。“阿棋,千角灯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没人做了。”2009年张金培在临终前曾嘱咐张树祺一定要把千角灯传承下去。与此同时,张树祺成为唯一一个会做千角灯的手艺人,寻找、培养继任者,便成了他十多年来的愿望。
2016年,东莞市文化馆新馆开馆,由张树祺制作的东莞千角灯作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亮相。同年5月,千角灯传习班开班,张树祺亲自授课,以实际行动传承这一极具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学员40多人,徒弟十几人,相信不久的将来,星星之火定然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东莞仅有三盏千角灯,元宵节当晚,看着西城楼前那造型雍容华丽、璀璨生辉的千角灯,让人不禁想起那首描写千角灯的诗:千年千家千灯,千秀千角千灯。精湛精美精致,金辉璀璨艳橙。栩栩如生彩龙,匠心巧夺天工。古拙奇俏雍容,绚丽姹紫嫣红。
栏目策划: 沈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