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4日,“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东莞)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东莞市长安镇拉开帷幕。活动邀请国家、省、市三级主流媒体,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调研与沉浸式体验,全方位探访东莞市“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来的显著成果。
为期两天的探访中,媒体团足迹遍布长安镇产业、民生、生态多个关键场景:走进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见证中国光学产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迭代升级;步入华师附中长安学校,聆听校方如何融合“华附基因、东莞品质、长安特色”,打造区域教育标杆;漫步茅洲河沿岸与莲花湖绿道,亲身感受长安镇生态治理的“颜值”与“内涵”双提升;最后在OPPO研发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各方共同梳理东莞“百千万工程”的“成长清单”,共话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长安镇政府、长安镇新民社区、知荣・天工智谷项目等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就媒体关注的问题逐一回应。
“面”上布局筑根基 “点”上突破见实效
东莞GDP增速稳居全省前列
新闻发布会上,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从“面”的系统布局与“点”的精准突破两个维度,详解东莞“百千万工程”三年实践成效。
在“面”的布局上,东莞始终将“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城乡融合的“系统工程”、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夯实发展的“基础工程”。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发展新图景:2024年,东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2万亿元新台阶,增速全省第二;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占全省八分之一;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研发投入强度排名全省第三;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占全省四分之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位居全省第一;28个镇全部上榜全国千强镇并入选前300强;长安镇、松山湖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凤岗镇雁田村、中堂镇潢涌村资产突破100亿元大关,“千亿镇”与“百亿村”交相辉映。
“点”的突破则聚焦产业、人居环境、民生、改革、社会助力五大领域,力求实效。产业方面,东莞确立“8+8+4”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劲、发展后劲十足的特色镇、专业镇。而长安镇和石排镇的产业集群打造,正是这一措施的具体表现。同时,加快35个现代化产业园区集中连片开发,提供超5万亩的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产业空间。指导村组开展光伏发电、物业服务、停车管理等多元化经营,推动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
典型培育树标杆
“千亿镇”“百亿村”引领乡村振兴新热潮
东莞下辖34个镇街园区、613个村(社区),如何激活镇村发展“一池春水”,是“百千万工程”实施的关键课题。三年来,东莞以典型培育为抓手,推动28个镇、234个村成功创建省典型镇、典型村,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
凤岗镇雁田村率先探索,通过空间、项目、创新三大牵引创造效益,实施“企业+企业”“村集体+企业”“村集体+环境”三种模式稳定收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成为东莞首个“百亿村”;中堂镇潢涌村积极拓展多元经营,通过实体产业、物业经济、投资经济、服务经济“四轮驱动”,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于2025年9月成为东莞第二个“百亿村”。
此外,“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莞创新开展支持村(社区)回购土地、增持物业行动,通过梳理各村(社区)回购物业需求、实施奖补激励、编制操作指引、开展专题培训、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等扎实措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东莞已建立意向资金规模近百亿元的项目储备库,形成标准化流程图,并面向镇村干部举办专题培训班,搭建起商业银行与村(社区)的供需对接平台。
一系列举措下,成功案例不断涌现:长安镇厦岗社区以3450万元回购虎邦厂物业后,年租金收入达534万元,投资回报率超15%;塘厦镇横塘社区回购韶关市国有林场事务中心厂房物业,年收益率稳定在10%;企石镇清湖社区1.68亿元回购项目年租金达1200万元,形成可持续现金流。

【延伸阅读】
长安:经济企稳千亿新起点生态民生迈向高品质
“截至目前,长安镇实施‘百千万工程’最突出的三大成效的是: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创新主体倍数增长、人才数量显著增加。”长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莫伟接受媒体团采访时表示。长安镇围绕打造“百千万工程”全省首批典型镇、全市“创先”典型镇工作要求,建立健全“33526”工作体系,总体目标是推动构建经济强、环境美、社会稳、民生优、融合度高的发展新格局,加快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企业扎根社区 产业集群迸发新活力
在长安镇厦岗社区扎根超30年的知荣制衣有限公司,曾是香港品牌“佐丹奴”及多个国际服饰品牌的生产商。近年来,企业响应东莞产业空间重塑部署,投身“工改工”浪潮,在长安镇政府与厦岗社区的政策支持下,知荣・天工智谷项目顺利投产。项目负责人黄志深介绍,公司投入22亿元,将旧厂房改造为占地约10公顷、总建筑面积超5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园区,除标准厂房外,还配套建设总部大厦、人才公寓、停车场、运动公园等设施,全方位满足企业与人才需求。
目前,园区已集聚100多家优质高新科技企业,形成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为主导,融合智能硬件、新能源新材料、5G产业、现代服务业的“2+4”产业生态,创造近2万个就业岗位,年产值突破80亿元,未来满产后预计超100亿元,向“粤港澳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稳步迈进。与此同时,知荣公司积极反哺社区:得知厦岗社区计划建设海螺体育公园后,企业出资2000万元,将园区旁原本脏乱的再生资源回收站,改造为5万平方米的“休闲运动+商业消费”综合体,在竣工后无偿捐赠给社区,既补齐社区公共设施短板,又实现企业与社区的共赢。
“此前对东莞的认知停留在‘工业重镇、厂房密集’,直到调研后才发现,这里的绿色公共空间、从遍布街巷的绿植到功能完善的公园已成为城市重要底色。”羊城晚报记者曾潇首次踏足东莞市长安镇,便被眼前的景象颠覆了固有认知,而宇瞳光学、OPPO等高新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更让他对东莞的产业升级有了直观感受。
深入走访后,曾潇清晰梳理出东莞“百千万工程”的运行逻辑:乡镇为高新企业提供成长土壤,企业发展壮大后反哺乡镇建设,二者相辅相成,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共赢生态。“过去我对广东贫富及城乡差距问题有所担忧,但东莞的实践让我改观——它完全有能力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的示范标杆。”
茅洲河“蝶变” 生态红利惠及民生
曾经的长安镇新民社区,因依托茅洲河发展电镀、五金等重污染产业,母亲河沦为“墨汁河”。黑臭水体、坑洼道路、脏乱环境,不仅留不住本村青年,更让外来企业与人才望而却步。
如今,经过系统治理的茅洲河焕发新生: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意盎然,白鹭掠过河面,与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童构成“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画卷。新民社区也借此迎来发展黄金期,于2023年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社区。“曾经两三百元的出租屋没人租,现在八百元的出租屋无空房。”长安镇新民社区第一副书记时天永感慨道。
依托茅洲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新民社区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发展“先手棋”,自2020年起,每年拿出总收入的20%投入环境提升,全力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空间:全面改造道路巷道与河涌景观,推进全域绿化、“三线”整治、农房风貌提升,同步升级道路、扩容停车设施、提质公共服务。环境的改善直接带动土地物业升值、房屋租金上涨,集体资产持续增长——2024年,社区村组两级总资产达6.83亿元,较2022年增长12.91%;经营总收入1.16亿元,较2022年增长5.31%,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让居民共享生态红利。
产业转型也同步推进:新民社区以茅洲河治理为契机,淘汰“两高一低”企业,腾出空间引进高质量项目,长江超声、艾尔玛科技、日信高科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先后落地。这些企业全面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约17亿元、税收9000万元,为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千亿起点再出发 民生福祉持续升级
莫伟介绍,对标省、市“三年初见成效”目标,长安镇明确:到2025年底,实现城乡融合更完善、综合实力更强劲、民生短板全补齐,推动镇域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突破,建成一批企业总部,强化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在GDP千亿新起点上稳步前行。
据介绍,长安镇坚持“产业立镇”,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通过增资扩产、招商引资、强链延链,形成2000亿级电子信息、500亿级五金模具两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机器视觉、新能源配套等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长安镇GDP达1050.7亿元,较2022年可比价增长10.2%,成为全省第三个、全市首个“千亿镇”;2025年上半年,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增至224.25亿元,较2022年底增长12.1%,全镇GDP达516.5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长安镇着力构建既有新质生产力又有新质生活力的城市生态,加快营造百万人口与高层次人才均质共享的新质生活,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育留用”。
【媒体反响】
看广东遇“鉴”东莞乡村之美
产业兴、教育优、生态好绘就振兴新图景
10月13日至14日,“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主题新闻发布活动(东莞站)走进长安镇,媒体记者、网红大V与留学生代表组成的采访团,循着“百千万工程”的实践足迹,在宇瞳光学的生产车间、华师附中长安学校的课堂、茅洲河的亲水平台间沉浸式走访,亲身感受这座“千亿镇”在产业升级、教育赋能与生态治理中的生动蝶变。
“原来手机镜头的核心部件是这样造出来的。”在宇瞳光学的无尘车间里,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留学生麦克斯韦尔踮起脚尖,盯着自动化产线上快速流转的光学镜片,眼神里满是好奇。作为全球安防镜头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宇瞳光学的精密制造能力让采访团惊叹不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王秋亮兴奋地表示:“看到这些高科技产品从东莞走向世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感觉既新奇又振奋。”而在OPPO等企业的展示区,其持续迭代的创新技术与全球化布局,更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东莞镇域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强劲活力。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华师附中长安学校的“科技+红色”双特色教育,给央广网记者徐钡儿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校园,智慧教室、3D打印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体育课上,学生们跳绳的实时数据同步显示在大屏幕上,加油声与计数声交织成欢乐的乐章。“很多学校的科技应用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这里却真正融入了教学细节。”徐钡儿感慨道。更让她动容的是,学校将红色课程与本土历史相结合,通过情景教学、实地探访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
生态之变是长安镇“百千万工程”的亮眼注脚。站在茅洲河长安段亲水平台,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的绿植,市民在步道上散步、骑行,一派和谐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黑臭水体’。”羊城晚报记者曾潇拿出手机里存的老照片对比,连连感叹治理成效。据介绍,茅洲河综合整治以来,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Ⅲ类,不仅恢复了生态活力,更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发展,让居民切实享受到生态红利。留学生麦克斯韦尔由衷赞叹:“生态好了,收入高了,东莞的乡村生活越来越幸福,希望我的国家也能学习这种模式。”
在长安“百千万工程”展示馆,图文、沙盘与多媒体结合,全面呈现长安镇从工业重镇向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转型路径;莲花湖绿道上,赛艇体验、绿道骑行等项目,让采访团感受到生态与文旅的完美融合。微博大V张军文表示,此次调研颠覆了他对东莞“厂房密集”的固有印象:“乡村之美不仅在于风景,更在于产业、教育、生态的协同发展。我会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东莞‘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成果。”
两天的走访中,采访团不仅见证了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硬核实力,更感受到“百千万工程”带来的民生温度。从高精尖企业的创新突破到教育资源的均衡普惠,从生态环境的华丽转身到城乡融合的深度推进,东莞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答卷,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