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青石板路上,七月的阳光穿过古树浓荫,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指尖抚过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石阶,忽然触到粗糙纹理里藏着的温度——八十年前,一群和我年纪相仿的青年,曾踩着同样的石板奔赴战场。他们的青春在烽火中灼灼燃烧,而我的青春,该在和平年代的哪片天空下绽放?重走东纵路的研学之旅,就这样成了我寻找答案的征途。
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一件褪色的军装静静陈列。袖口磨出的毛边像未熄的火苗,肘部补丁层层叠叠,却仍能撑起穿它的战士挺拔的身姿。旁边一封泛黄的家书,字迹被泪水洇过又风干,那句“若不能归来,请告诉乡亲们,我为保卫这片土地而死,死而无憾”,像重锤敲在心上。十七八岁的年纪,他们早已把“家国”二字焐得滚烫。而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刷题时,偶尔会烦躁地摔下笔: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意义究竟在哪里?此刻望着那页薄薄的信纸,忽然读懂了答案——前辈们在烽火中交出生命的答卷,我们在长路上书写信念的诗行。当历史的褶皱舒展成未来的经纬,那些赤诚的心跳始终同频共振。
更让心跳加速的,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当年东纵战士潜伏过的山林,如今立起了智能工厂的银色厂房;曾传递情报的秘密交通站,现在成了青年创客敲击代码的孵化空间。在东莞展览馆,一组对比图让我久久驻足:左边是1945年战士们用的步枪,枪托磨得发亮;右边是2023年青年工程师研发的无人机,机翼闪着科技的光。解说员说,研发团队平均年龄26岁,和当年的东纵战士几乎同龄。原来传承从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像前辈们突破封锁线那样,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冲锋。他们当年为“站起来”拼杀,我们今天为“强起来”攻坚,青春的火焰,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燃烧。
研学最后一站,我登上大岭山顶。暮色中的东莞正亮起万家灯火,工业园区的塔吊与远处的摩天楼,在天际线处拼出立体的星图。八十年前,战士们在这里望过硝烟,他们憧憬的“好日子”,不正是眼前这幅图景吗?而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让这图景更壮阔。就像高考这场战役,我们笔尖流淌的力量,终将汇入时代的洪流——或许是攻克芯片难题时的灵光一闪,或许是守护绿水青山时的俯身丈量,或许是让乡村振兴蓝图落地时的步履铿锵。
下山时,晚风拂过树梢,恍惚间像听见前辈们的笑声。他们的青春在历史里定格,却永远是照亮前路的火炬。重走东纵路,我终于明白:青春的答案从不在别处,而在把个人理想系于家国命运的担当里,在将热血化为实绩的奋斗中。这,就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烽火与霓虹交织处的青春坐标。
作者:东华高级中学(东城校区) 高三 3班 尹思谦;指导老师: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