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广东韶关召开2025 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会议现场发布了24个2025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并推出了案例海报展。其中,由东莞图书馆报送的《“·莞”空间促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案例成功入选!
“·莞”空间何以成为全省典型?在东莞,小而美、遍布城市角落的“·莞”空间早已成为市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成为市民享受新型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场域,无论是市中心“火到限流”的书香南苑,还是乡间由旧厂房变身而来的茂春里·望汐坊……一系列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纷纷成为东莞的文旅新地标,以多元文化元素滋养着这座城市。今天,再次带你深度了解“·莞”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好做法!
“·莞”空间,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三空间”
2023年以来,东莞把打造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作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成功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40个。优中选优,精选三批61个建设空间形态“美”、内容品质“好”、服务效能“高”、运营机制“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统一以“·莞”命名,并成立“·莞”空间联盟。

这些空间区别于传统文化空间,精美、灵活地穿插在全市不同镇街(园区),深度嵌入市民生活,被称为承载市民精神生活和社交活动的“第三空间”,是市民家与工作以外的碰头点、学习点、悠闲点。“·莞”空间联盟成立以来更是创新策划举办了近2000场文化活动,以开放、创新、共建的方式向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东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东莞高质量推进文化强市、赋能“百千万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举措。
四大做法,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特色鲜明的空间体系。高位规划部署。纳入市“百千万工程”重点工作任务、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压实镇街(园区)建设主体责任;系统制度安排。研究出台《东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方案》,确保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注重切实管用。推动新型空间在优化设施布局、提升内容品质、强化社会参与、推动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重点发力。
加强政策支持,破解文化空间建管用难题。重点推进建设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阅读驿站、共享文化空间等3种类型空间。政策资金齐发力。鼓励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减免场地租金和水电费用、设施冠名等举措。强化优质资源配置。组织镇街(园区)图书馆为每个城市阅读驿站配备优质图书不少于2500册。
加强品牌建设,擦亮“·莞”空间金名片。致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岭南风韵、东莞特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品牌。以“一空间一主题”“一空间一特色”打造样板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南城街道书香南苑·莞、长安镇莲花山下·莞获评“2024年广东省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打造“有点不一样”“阅读,靠近点”两大活动品牌、及“阅·好时光”“艺·彩缤纷”“童·趣无限”三大活动类型,形成品牌效应。推动“空间+”。推进“空间+阅读”“空间+文旅”“空间+潮流”,拓展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加强联盟联动,构建新型空间合作共赢平台。构建联动机制。制定《东莞“·莞”空间联盟章程》,推动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打造活动矩阵。“·莞”空间联盟策划系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活动,促进联盟成员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打造宣传矩阵。创建“莞空间联盟”微信公众号、“有点不一样”小红书账号,挖掘宣传亮点,成长为推荐、分享新型文化空间的品牌KOL。
四大亮点,走好东莞“产城人文”融合之路
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面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打造小而美、在身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进一步织细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升设施品质,丰富文化供给,延伸服务触角。
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构建起政企联动的长效运营机制,通过政策与政府补助牵引,积极拓宽参与渠道,注重发动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共建共享。
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立足东莞工业城市的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入城市肌理,浸润城市发展。如,长安镇莲花山下·莞毗邻小天才、OPPO等高新企业和万达广场商圈,为周边人才提供共享办公室、共享自修室、共享多功能室等,打造企业高层次人才、产业工人的聚集地、交融点。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着眼粤港澳大湾区“微旅行”热门需求,以“文艺”“科学”“风光”“工业”“潮玩”为主题,结合东莞特色景点,精选一批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资源,推出5条各具特色的微旅行路线,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份沉浸式城市漫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