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这里,曾以“世界工厂”的齿轮牵动全球制造脉搏;如今,正以“智造名城”的创新基因重塑产业格局。2025年,东莞市政府发布“一号文”,以政策组合拳推动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制造”向“智造”的跃迁锚定清晰坐标。
即日起,东莞日报全媒体推出“AI在东莞”栏目,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这座城市的真实落地与应用,记录技术赋能产业的突破瞬间,探索人机协同的未来图景。在这里,共同见证AI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驱动东莞智造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一家全封闭的“黑灯工厂”里,机械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流畅运行。没有一丝光源,没有人工干预,驱动这一“奇迹”的,正是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传感技术。其高精度RFID传感器精准识别传送带上金属零件的“身份”,柔性触觉传感器则实时反馈抓取力度,这些关键数据汇入AI系统,驱动机械臂完成毫米级装配作业。
这并非实验室构想,而是真实存在的场景。当传统视觉识别彻底失效时,广东思谷的新一代传感器,已然成为AI在极端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眼睛”与“神经末梢”,它们正以这种非凡的感知能力,重新定义着智能制造的感官边界。
工业“眼”“耳”激发“大能量”
“智能系统如同‘人’,传感器则是其‘感觉器官’。”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谷”)董事长王瑜辉阐释道,如同温度计感知温度、体重秤测量体重,传感器作为电子设备的“眼”与“耳”,能精准捕捉环境信息(如温度、压力、光线)并转化为电信号,让设备实现“看懂”“听懂”。
在思谷的工业RFID传感器技术中,每个射频ID标签如同一枚微型“身份证”,通过无线电波实现非接触式数据采集,在汽车、电池、光伏等自动化生产线中扮演关键角色。相比传统视觉识别,其在“黑灯工厂”等极端环境优势尽显——无需可见光源即可稳定工作,有效应对工业现场的电磁干扰、嘈杂环境等挑战。
“实验室里造不出工厂的真答案。”王瑜辉坦言,面对电磁干扰、设备轰鸣等工业“真问题”,思谷的产品从研发到产线落地,在工厂现场经历了“从质疑到认可”的淬炼,那些教科书里没有的技术暗礁,反而成了突破的关键。
这种扎根制造业痛点的创新理念,让思谷成为众多龙头企业的“知音伙伴”。一电力项目负责人曾评价道:“与其说选择了一套解决方案,不如说找到了一位懂制造业痛点的伙伴。”如今,思谷RFID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已超越进口品牌,用工业现场的实战数据重新定义了“中国标准”。公司为汽车、光伏等自动化生产线的AI系统提供稳定的物体身份与状态数据流,覆盖国内70%的制造业工厂,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传感器也玩“柔术”?
抓鸡蛋、调座椅样样行!
一片薄薄的“创可贴”贴在身上,即可实时监测身体数据——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思谷实验室触手可及的未来。
“传统传感器坚硬如铁片,难以贴合不规则曲面。”王瑜辉解释道,随着工业RFID技术成熟,市场对更高阶智能柔性传感器的需求激增,既要在工业极端环境中锻造“金刚钻”,也要在智能生活场景里编织“绣花针”,这种刚柔并济的技术追求,正是思谷“双轮驱动”创新战略的核心。
2018年,公司开始布局柔性电子制造技术研发,承担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2023年,相关产品正式推向市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前列。依托其在工业RFID领域积累的极端环境可靠性技术,思谷成功将其经验迁移至柔性传感领域,研发出轻薄、可弯曲、高可靠的柔性传感器,它能无缝贴合各种复杂表面,成为机器精准感知环境的“感觉器官”。
可以看到,在汽车智能座椅中嵌入这种“皮肤”,它能感知乘坐者的体型特征,并自动将座椅调节至最佳位置;给机器人手臂装上这种“皮肤”,它能精准感知抓握力度,既能稳稳抓起易碎的鸡蛋,又能在与人协作时避免误伤;当电池“生病”时,柔性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温度、压力等参数,提前预警过热等危险,如同为电池佩戴“健康手环”……思谷的柔性传感器技术已实现多领域应用,正快速拓展市场,为智能制造、智慧生活注入柔性力量。此外,公司与有关企业合作开发健康监测系统,通过非接触式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心率、呼吸等指标,目前该技术柔性传感器正处于临床测试与迭代阶段。
“预计明年柔性电子等新兴业务产值将超过传统业务,每年为公司带来2亿-3亿元产值。”王瑜辉透露道。
从国产替代到世界领先
解决工厂的“真麻烦”
“要学会在白纸上写作文,而不是誊写别人的著作。”创业15年,王瑜辉带领团队在RFID传感器等自主技术领域挥毫泼墨,这家将创新刻入DNA的企业,正以硬核技术底蕴成功叩开多家全球知名企业的供应链大门。
回首来时路,从高校孵化起步,一路攀爬,最终成长为国内细分领域龙头,思谷的转型之路令王瑜辉感慨万千。“最初三到五年,我们不断探寻市场与技术的最优解。”王瑜辉坦言,直到锚定工业RFID传感器领域,才真正找到破局之路。彼时,国内工业级RFID传感器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广东思谷凭借核心技术攻坚,于2022年登顶国内市场,出货量与销售额连续多年领跑行业,树立了国产替代的标杆。
从最初遭遇客户质疑到赢得广泛认可,直至登顶行业第一的自信时刻,每一步都刻骨铭心。“企业利润来源于创新,而非管理。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与人才,必须牢牢把握这两点。”当被问及公司对上市的态度,他理性而笃定:“上市是成功水到渠成的认可,而非追逐的目标。我们始终专注的,是以持续创新为客户创造核心价值。”
如今,思谷已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手握105件知识产权,深度参与4项国家标准制定,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其中,高性能宏微功能结构电流体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面向制造业的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已成为华为、格力、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多家500强企业的核心供应商,不仅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跨越,更以行业第一的市场份额,书写着中国智造的崛起传奇。
策划:殷昌盛 孙本源
采写:周子怡
图片:梁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