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湾区|将保障房建成好房子,深圳模块化建筑2.0先行示范
读特客户端 2025-05-21 17:00:38

在深圳福田区,一座以“毫米级精度”生长的建筑——由深圳市安居集团旗下福田安居公司投资建设,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和中海建筑有限公司联合承建的深圳安居景馨苑项目,通过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打造保障性住房,成为了国内首个高密度城区建造的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

在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间不见尘土飞扬,建筑产业工人通过可视化系统操控自平衡机械臂,平均每17分钟将一个个30吨重的精装混凝土模块精准组装成30层高楼。

近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交流及现场会”在深圳举办,与会专家对深圳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探索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上的迭代和突破,更在于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为促进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新型建造技术将保障房建成“好房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各地正在纷纷开展“好房子”探索实践,特别是加大力度率先将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

近年来,成立于2016年的深圳市安居集团积极应用新型建造技术,着力创新破解超大城市的住房问题,提供高品质的保障性住房。目前,该集团已建设筹集保障房31.9万套,供应14.8万套,服务了17万市民。

安居景馨苑项目以创新升级的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建成588套40平米的一居室和108套70平米的两居室,交出了将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的深圳答卷。

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工程,安居景馨苑项目从首件模块吊装到完成30层、近百米高楼的精装封顶,仅用时148天。用800多个标准化的建筑模块,为深圳市提供696套高品质保障性住房。

“在城市核心区施工的项目,不仅要考虑环保问题,还只能规定的有限时间内作业,以防噪音干扰周边居民。”安居景馨苑项目经理徐恺介绍道,而采用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可以将70%施工量在工厂提前完成,现场吊装,相较于传统建造模式,不但减少了对周围居民和交通环境的影响,建设过程受外界影响也更小。

据悉,该项目从设计源头出发,结合中建海龙创新升级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生产、智慧运输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建造,较传统建造方式缩短建设工期14个月,大大加快了保障房的供应。另外,项目凭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在建造过程中减少了75%以上的建筑废弃物排放,避免约25%以上的材料浪费,工业化生产体系还将建筑结构误差精确控制在5毫米内,实现低碳环保施工、高效优质造房。

“安居景馨苑项目的实践证明了模块化集成建筑在效率、质量、环保等方面的优势,显著提升了社会对其的认知程度与接纳程度。”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易军表示,在“双碳”目标与城市更新的双重命题下,模块化集成建筑既是“破题之钥”,更是未来所向。

2.0版模块化集成建筑重塑行业全产业链价值

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改变了施工作业场所,从以施工现场为中心转变为以工厂的工业化生产为中心。

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模块化高层建筑,到如今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凭借建造高效、节省人力和工业级建筑品质等特性已在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被广泛应用,香港则是国内最早使用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建造房屋的城市。

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模块组合建造实验室主任潘巍看来:模块化集成建筑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如果单做结构构件的装配,只占投资成本的不到1/10,便谈不上行业的转型升级,”潘巍指出,“而模块化集成建筑将结构装修、水暖电,甚至是家具全部一体化集成,跟传统施工相比,同样的时间资金可以周转两三次,就能带来巨大的商业潜力和价值推动力。”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从2019年原创研发了“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在该领域成为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牵头单位。

2023年,深圳市安居集团应用中建海龙原创研发的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1.0体系,用时1年交付5栋近百米高的精装保障性住房“华章新筑”, 刷新了我国当时建筑业的多项纪录:全国第一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全国第一快的百米精装保障房项目,全国第一个BIM(建筑信息模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交付模块化建筑项目,全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高层保障性住房项目。

如今,安居景馨苑项目采用了中建海龙最新研发的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2.0技术,通过数字化设计大幅提升模块集成度,并引入“微管廊”概念,将电力、通信、给水等多类管线集成在户内一个隧道空间中,集成度达户内管线的60%,有效减少了空间占用,节约了运维成本,提升了检修便利性和运维效率。

深圳市安居集团副总经理李东宁介绍道,模块化集成建筑通过数字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吊装和安装等措施,为在超大、特大城市的高密度城区建设保障房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深圳经验”。由于节约了一年半的工期,加速了资本的周转效率,快速盘活存量资产,模块化集成建筑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探索“好房子”未来形态

距安居景馨苑10公里的福田保税区内,中建海龙模块化“好房子”体验馆直观描绘了建筑工业化建造“好房子”的未来图景。

模块化集成的精装建筑单元,生动演绎了工业化建造的硬核技术正悄然转化为好房子的居住温度。

长期以来,隔声、保温、防渗及空气质量等问题一直是老百姓的“心头患”,如今“新科技”让这些疑难杂症有了“新解法”。

工厂反打预制的门窗和模块分户间、层间的空气层增加隔声性能,让隔壁和楼上邻居的噪音悄然无声;防渗防水新工艺结合同层排水设计,有效减少渗漏风险;缝隙间的构造优化设计和工业级的生产工艺,让房屋整体气密性达到8级;气凝胶、真空绝热板等A级防火材料的使用,以更低的热导率实现“冬暖夏凉”;选用的环保装修材料,能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物质释放,模块在工厂预制后通风静置可达3个月,充分散尽残留污染物,保障了“好房子”的安全健康。

“工厂化生产的优势,在于标准高、效率快、质量好。”中建海龙总工程师王琼说,“经严格培训的建筑产业工人,以及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让材料、误差、质量控制及检验检测等环节,均比传统现场施工更胜一筹;工厂精装的每个模块还被赋予了唯一的数字ID,让质量问题永久可溯源。”未来,伴随技术的不断迭新,模块化好房子,将以更人性化的结构设计、更先进的机器人设备、更安全耐用的装修材料、更多元的用户定制等在工厂“智”造,推动“好房子”持续升级、越来越好。

从“现场砌砖”到“工厂造房”,从“经验主导”到“标准驱动”,模块化集成建筑不仅是技术路径的选择,更承载着引领行业变革的使命。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