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晚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团队录制的萤火虫视频
夏夜流萤飞舞的浪漫画卷,在东莞生态版图上再添科学注脚。2025年5月14日晚,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调查团队在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景区开展萤火虫多样性调查时,意外捕获一只形态独特的萤火虫。经专家团队比对鉴定,确认其为香港拟屈翅萤(Medeopteryx hongkongensis),这是该种有报道以来的最北分布记录。这一重要发现使东莞已记录的萤火虫物种增至5种,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刘颂颂研究员(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王成研究员开展夜间调查前的踩点工作
“微光”见证生态复苏
“很开心,昨晚发现新物种时,整个团队都激动不已!”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刘婷回忆道。调查团队在银瓶山第一停车场附近进行常规采样时,发现这只雄虫的翅鞘特征与东莞已知萤火虫物种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显微检视和多方萤火虫记录数据库比对,初步确认其为香港拟屈翅萤。为确保准确性,团队后续还将进行标本采集和物种鉴定。



△东莞发现的萤火虫新记录——香港拟屈翅萤
萤火虫素有“环境指示灯”之称,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目前,东莞已记录到金边窗萤、黄宽缘萤、边褐端黑萤、穹宇萤及此次新发现的香港拟屈翅萤共5种萤火虫。刘婷表示:“近年来观测到的萤火虫种类和数量超出预期,说明东莞的森林修复和湿地保护措施正在见效。”
科学调查铺就“复萤”之路
自2024年5月起,东莞市林科所联合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系统性地对东莞萤火虫资源展开调查。项目覆盖林业科学园、大岭山森林公园、黄旗山城市公园等多种生境类型。2025年,团队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采用GPS定位、夜间影像记录和栖息地参数采集等技术手段,逐步建立东莞萤火虫资源的“三维图谱”。


△项目组成员在黄旗山城市公园开展调查
“物种的新记录只是开始。”项目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研究不同萤火虫的栖息地偏好,开展萤火虫现有生境保护、可能生境恢复工作。
多方协作:守护城市“自然星光”
此次调查汇聚了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东莞市言行自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机构的15名专业人员,形成跨领域协作的研究网络。专家指出,东莞的萤火虫保护实践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岭山森林公园里的萤火虫穿梭于林间,仿若山野星河般璀璨 戴国辉 摄
夜幕下的银瓶山,香港拟屈翅萤的微光虽稍纵即逝,却为城市生态修复点亮了希望。随着东莞市萤火虫生境恢复工作的持续推进,这片岭南绿肺未来或将重现“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动人景象。
/延伸阅读/
东莞五大萤火虫物种
1.金边窗萤
2.黄宽缘萤
3.边褐端黑萤
4.穹宇萤
5.香港拟屈翅萤
科普小知识
萤火虫属于鞘翅目萤科,起源于数亿年前,全球已知种类超过2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不同种类的萤火虫能发出黄、黄绿、橙等不同颜色的光。作为重要的生态指标生物,萤火虫对水质、空气污染、光污染及农药极为敏感,堪称自然界的“环境监测师”。保护萤火虫不仅关乎单一物种存续,更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