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虎门站蝶变:从“槽点车站”到湾区枢纽
东莞+ 2025-05-14 16:37:45

“乘高铁抵虎门,转地铁竟要走断腿”——这是几年前社交媒体上对虎门站换乘不便的吐槽。而如今,改造后的虎门站已让这一槽点成为历史。虎门站作为集高铁、城际、地铁三重运输使命于一身的TOD枢纽,自2023年9月26日完成升级改造并启用,历经18个月的使用与磨合,其“口碑”实现了完美蜕变,目前日均客流已突破8万人次,稳稳嵌入粤港澳大湾区轨交网络的黄金节点。

▲如今,虎门站是集高铁、城际、地铁三重运输使命于一身的TOD枢纽

 

▲昔日的虎门站(2017年摄)

近日,记者沿着东莞地铁2号线探访虎门站的立体交通内核。作为东莞首个实现“三铁垂直零换乘”的超级枢纽,虎门站通过系统性改造完成了多维进化。其站房规模从1.5万平方米扩展至2.6万平方米,构建了南北双广场协同的五层交通矩阵,高铁与地铁换乘时效大幅压缩至5分钟。在轨道交通优化、市政路网升级等多个子项目的加持下,如今枢纽单日最高可承载16万人次通行,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上的城市”战略的核心支点。

内外蜕变:从“工业风”到现代地标

曾经,虎门站是许多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槽点”,它被调侃为“叙利亚风”“工业朋克”,与城市发展脱节。如今,它凤凰涅槃,新站房线条流畅、造型现代,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成为城市新地标。

走进站房内部,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巨型的采光天窗、柔软的白色遮阳膜以及波浪形的背景墙,共同营造出一个温馨而惬意的大厅,充分利用了自然光,为旅客提供了舒适的等候环境。

据了解,与老站房相比,新站房的候车厅面积大幅增加,达到11440平方米,同时配备了20个闸机,可轻松容纳5000名旅客同时等候。

这变化,绝非只是视觉上的震撼。对于普通上班族而言,它意味着通勤效率的极大提升。“以前乘坐高铁上下班,总得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就怕赶不上车。候车室里,人挤人,想安静地看会儿书、刷会儿手机都难。”常往返广深的市民李小姐告诉记者,“现在能舒舒服服坐着刷手机,不紧不慢地候车,完全不用担心错过列车。”

“以前的候车厅像临时工棚,现在终于有了高铁站该有的样子。”商务人士陈先生感慨。据车站负责人介绍,母婴室、第三卫生间、重点旅客候车区等设施的增设,让服务细节更贴近民生需求。这些贴心的设计,如同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旅客的心房,让他们在旅途中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换乘体验:无缝衔接的交通枢纽奇迹

“以前高铁转地铁要绕路15分钟,遇上雨天还得蹚水过街。”在东莞工作的张先生曾因换乘不便差点搬离虎门,如今他举起手机计时:“现在5分钟就能搞定,还能顺路买杯咖啡。”

这“五分钟换乘圈”的秘诀,藏在巧妙的换乘中心设计中。换乘中心采用地上3层与地下2层的立体化分层布局,无缝衔接高铁、地铁、城际及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地上2层通过连廊直连地铁与高铁站,实现5分钟内垂直换乘;地面层整合商业区与即停即走区,地下层规划城际铁路与智能停车场,并通过多向分流设计优化交通动线。

记者发现,从地铁出闸到高铁检票口几百米可实现“零台阶穿越”。更巧妙的是,设计团队在地面一层的基础上,加建了一个二层大板,打造出一个宽敞的城市露台。这个露台不仅改变了传统铁路站前广场的功能,还变成了一个慢行体系,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休憩,甚至举办小型活动,成为东莞城市精神文化的一个新展示窗口。

“以前急着逃离车站,现在愿意特地来打卡。”广州游客陈女士的话,印证了交通枢纽向城市文化地标的蜕变。

民生之变:从出行困难到民生福祉

“找车位比赶高铁还难!”曾是虎门站停车场的真实写照。改造前的露天停车场仅有300个车位,节假日车辆排队超1公里,衍生出“停车-误车-改签”的死循环。

2023年启用的地下智慧停车场,用科技破解了这一顽疾。升级改造后的车站共设置了十余条公交车线路,提供了80个出租车停车位,70个网约车停车位,以及930个社会车辆地下车库停车位,极大地方便了旅客的出行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人性化设计贯穿停车全流程:智能导航解决寻车难题、无感支付减少离场等待时间、设有即停即走、优化短时停靠……“带着两个28寸行李箱也能优雅赶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经常出差的赵先生点赞道。

翻开虎门站的列车时刻表,密集班次织就“大湾区时钟”:‌向南17分钟抵深圳北站、38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向北‌17分钟达广州南站……

这座焕然一新的交通枢纽,不仅缩短了东莞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的距离,还让人才、资金、技术流动更加高效。无论是上班通勤、商务出差,还是旅游探亲,都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从高空俯瞰,虎门站气势恢宏;走进内部,人性化的设计处处可见。它不仅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更成为连接大湾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未来。

简单来说,虎门站的升级,让出行更顺畅,让城市更联通,让发展更高效。

文字:记者 刘敏珍 图片:记者 陈帆 编辑:李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