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一镇一品⑥|专家支招:强化联动提升传播合力,打造百花齐放文化品牌矩阵
东莞+ 2025-04-27 12:51:19

2024年是东莞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的关键之年。随着《东莞市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塑造工作方案》的深入推进,各镇街(园区)以特色文化品牌为抓手,推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

▲东莞镇街(园区)文化品牌影响力总指数TOP20

东莞日报社、东莞市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市34个镇街(园区)文化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但同时也面临资源分散、传播层级不足、互动性弱等挑战。

专家建议,在高质量建设文化强市的新征程上,东莞要进一步挖掘、塑造、凸显各镇街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创新推出镇街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并完善文化品牌的传播体系,进一步打响镇街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让各个镇街文化品牌争奇斗艳,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才能不断出新出彩。

亮点成效:

特色品牌矩阵初现雏形

头部镇街领跑,品牌效应凸显。《报告》显示,麻涌、虎门、莞城、茶山、东城位列总指数前五,成为东莞文化品牌建设的标杆。比如,位居榜首的麻涌,依托“龙舟、华阳湖、古梅、水乡游等特色IP,2024全年文化信息达58000+条、覆盖16.75亿人次,央视报道《超飒!67岁龙舟女舵手刷屏了》单条转发超300次,浏览热度达345.31万次。

再比如,虎门以“近代史开篇地”为核心,结合马拉松赛事、草莓音乐节等活动,覆盖20.63亿人次,微博话题#虎门半程马拉松#互动量超91万次。莞城依托可园、鳒鱼洲、“东莞记忆”项目等文化资源,通过硬件建设与软件推广双轮驱动,地市及以上媒体报道量破万条,文化信息覆盖5.20亿人次。

三大模式赋能品牌建设。一是“特色产业+文化符号”。如大朗以“毛织之都”为核心,年报道量2.78万条,覆盖6.72亿人次。松山湖借力华为科技资源,打造“乐享松湖”品牌。二是“赛事IP+文化”。水乡片区龙舟文化串联麻涌、中堂等镇街,形成文旅新路径,石龙举重博物馆开馆,吸引200+媒体聚焦。三是“潮流文化+”。南城“潮流南城”、石排“潮玩石排”等品牌融入音乐节、艺术展,擦亮“潮流东莞”城市名片。

分项指标亮点频现。网上互动指数方面,茶山“茶园游会”点赞量超7万次,道滘美食节评论量达1.2万条。市民参与度方面,松山湖、南城通过音乐会、潮玩活动吸引超350万人次参与。

突出问题:

品牌建设面临三大短板

尽管成绩显著,但报告揭示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建设仍存以下三大短板:

一是品牌特色不足,资源分散。定位偏差:部分镇街未能聚焦“一镇一品”,如塘厦、横沥等排名靠后镇街,文化活动“全面开花”但缺乏核心IP。同质化竞争:多个镇街主打“龙舟”“非遗”,但差异化不足,导致传播声量被头部镇街稀释。

二是传播层级偏低,国际影响力有限。央媒占比不足:镇街文化报道中,央级媒体占比仅1%-9%,远低于省级媒体(9%-22%)。国际化短板:仅麻涌、虎门等少数镇街尝试海外传播,多数镇街未建立国际化传播渠道。

三是新媒体运用不足,互动性待提升。平台失衡:客户端、微信占传播主渠道,微博、短视频等年轻化平台利用率低,镇街微博博文均值仅363条。互动薄弱:文化活动平均转发量不足点赞量的30%,评论量更低至7.46万次,用户黏性不足。

对策建议:

聚焦精准发力,构建全域传播生态

对此,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高小军建议:

一是东莞大力推动各镇街间文旅品牌联动共建,加强东莞整体城市文化品牌营销传播。如利用传统文化节庆,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设立东莞城市文化品牌推广季,通过项目巡游,节赛、镇街轮值推介官等方式,集中推介东莞各镇街文化品牌,彰显具有“一核多元,百花齐放”的城市文化品牌特色矩阵。

二是要大力推动各镇街间文旅品牌联动共建,加强东莞整体城市文化品牌营销传播。大力推动镇街文化品牌走出去,结对子,借鉴贵州村超,村BA经验,以赛演非遗为媒,以镇街、村社区为节点,连接港澳及湾区特色专业镇街,实现文化品牌内外联动,彰显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

三是要积极打响镇街文化品牌,发挥镇街文化品牌促消费功能。如强化品牌+产业、+产品、+场景、+赛演等策划思路,围绕品牌衍生一批镇街特色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深挖“一镇一品”,强化品牌辨识度。精准定位,各镇街需对标“一圈三区三带”文旅格局,收缩非核心领域投入。IP化运营,开发镇街专属文化标识,并嵌入公共设施、文创产品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魏红妮表示,在东莞持续推进“一镇一品”工作的进程中,建议分别从明确品牌定位、加强区域协同、推动产业融合、拓展传播渠道等角度,为提升“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影响力提供思路。

一是精准定位,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各镇街应依据自身优势,精准定位“一镇一品”,摒弃分散式建设,集中资源突出特色。创新“文化+”模式,激活产业融合。文旅融合方面,将文化品牌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制造赋能方面,推动镇街优势产业与文化IP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增强品牌辨识度,让文化“活”起来。

二是强化联动,提升品牌传播合力。加强市内同一文旅圈层镇街间的协同合作,整合资源,共同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联合宣传推广,形成强大的品牌传播合力。片区联动方面,水乡片区可整合麻涌、中堂龙舟资源,推出“水乡龙舟文化周”;城区片区以“东莞记忆”为核心串联莞城、东城文旅项目。设立镇街文化品牌专项基金,对创新案例给予奖励。湾区联动方面,打造“东莞镇街文化大湾区行”系列活动,积极输出东莞镇街特色文化产品,吸引大湾区游客和文化消费者,加强湾区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创新融合,激发品牌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多领域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体育、生态等产业,丰富产业文化内涵,提升附加值。鼓励镇街优势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从产品设计、生产到营销,全方位融入文化元素,让“制造美学”与品牌文化相得益彰,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是多元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与主流媒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主动策划有吸引力的新闻亮点,构建“三级传播矩阵”,扩大品牌声量。央媒突破,策划高规格活动吸引央媒主动报道。湾区联动,推出“湾区周末IN东莞”主题线路,联合港澳举办文化节,提升大湾区影响力。国际化拓展,在YouTube、TikTok开设镇街账号,邀请海外网红体验。拥抱新媒体,提升传播互动性。短视频突围,鼓励镇街与抖音、B站UP主合作。社交化运营,设立“镇街文化话题日”,通过有奖转发、直播互动提升用户参与。

如今,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建设已迈出坚实步伐,但唯有直面问题、精准施策,方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未来,各镇街需以“一镇一品”为纲,以创新传播为翼,以产业融合为基,构建“特色鲜明、全域联动、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体系,为东莞建设文化强市注入持久动能。唯有让每个镇街的文化品牌“各美其美”,方能成就东莞“美美与共”的文化新图景。

文字:吕晓敢 图片:张村城 李梦颖 梁浚锋 镇街宣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