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这是航天员陈冬(前)、陈中瑞(中)、王杰在出征仪式上
■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进行飞船程序训练(2025年2月25日摄)
海上生明月,直上九天揽星河。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这天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5周年;这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再次踏上探索宇宙的新征程。
在芳菲四月,致敬中国航天人,一同触摸浩瀚宇宙的脉动,感受航天人写在星河里的中国式浪漫。
看珍贵展品,体验前沿科技再上新台阶——
“古人‘欲上青天揽明月’,现在我们已经在月球上‘挖土’啦!”上海世博展览馆,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取回的“月壤”展品前,观众们满眼自豪。
YF-100火箭发动机实物、高分一号到高分七号卫星及其成果展示、天问一号任务搭载国旗样品等展品,展示了中国航天的探索征程。
回首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每一步都不容易。历经数十载,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定格了太多精彩瞬间。
2024年,中国航天征程不停步: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创历史新高;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载人航天任务刷新纪录……
追梦不停歇,探索无止境。
2025年,我国航天工程任务将密集实施:天问二号将执行小行星伴飞取样探测任务;我国与欧洲合作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将揭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变化规律;中意电磁监测卫星02星将择机发射,服务地震预测研究……
看创新转化,感受航天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说深空探索是“仰望星空”,那么航天技术赋能民生便是“脚踏实地”。卫星导航、遥感监测、安全巡检……商业航天成为“新增长引擎”,“航天+”等新业态正在萌芽。
科普展上,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系列运载火箭等商业航天展区的模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启动仪式上,宣布成立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将为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跳水是水花消失术,航天是误差消失术。”在2025航天文化艺术论坛上,中国跳水队队员、奥运冠军全红婵妙语频出,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文艺表演、主题沙龙等一系列活动聚焦航天精神与科技文化的融合创新,呈现“航天+文化、艺术、科普”的跨界演绎。
“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科技自立自强的航天梦,也是文化自信自强的航天梦。”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说。
看合作成果,见证中国航天朋友圈不断“扩容”——
启动仪式上,一系列国际合作成果的发布振奋人心:国家航天局宣布6个国家的7家机构可获取由嫦娥五号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月面多功能操作机器人暨移动充电站”“巴基斯坦月球车”等多个项目入选嫦娥八号任务合作项目;《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发布,共开放天问三号探测器20千克质量资源……
我国始终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介绍,截至目前,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涵盖了对地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研制等多个领域。
单忠德说,未来,将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建设与应用,为保护地球家园、增进民生福祉、服务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路永不停歇。航天梦将托举强国梦驶向更加浩瀚广阔的宇宙,创造更多属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奇迹。
神舟飞天
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用数智化技术形成规范化任务管理模式
确保神舟二十号成功飞天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数智化技术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任务管理模式,确保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智中心看到,深蓝色的环境光如同凝固的星河,曲面主屏实时流淌的参数正以高速的刷新率展现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时动态,数智化技术的气息独蕴其中。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智中心应运而生。近年来,他们持续探索数智化技术道路,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任务管理模式,航天任务的每一个流程都有条不紊,岗位人员每一个操作都有规可循,数智化的管理系统和规范化的运维模式深度融合。神舟二十号任务总检查时段,数字化火箭系统呈现在测发大厅屏幕上。科技人员通过动态直观的显示画面,就可以掌握火箭状态,实现了火箭升空“数字伴飞”。
“我们将严格校验的规范化数据和火箭模型融合,构建了一套严丝合缝的火箭伴飞数字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同步解析上万条参数,还可以智能判别关键指标,辅助岗位人员更加直观、全面地完成测试发射。”中心科技人员赵磊说。
来到发射场配电室,电力机器人正按照定制路线对设备供电情况进行全面巡检,采集到的信息实时上传至终端,大大减轻科技人员工作强度,为发射场电力保障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发射场地面设备系统已经实现数智运维,在无人值守、状态管控、运行监测、应急处置等方面形成规范、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中心科技人员张帆说道。
连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智中心运用数智化手段,实现了神舟二十号任务的全域感知、多线精控、资源联动,岗位人员可以观看任意区域工作推送,工作细节把控更加精确,各种资源流转畅通,物资分配更加高效,数智化为载人航天发射场注入了科技新动力,成为任务圆满成功的强大助力。
在毫米间追求极致的中国航天匠人
将手掌轻放在运载火箭贮箱壁板上,触之是合金的冰冷,感之实为中国航天的炽烈宏愿——想到它会直上九霄至浩瀚太空,记者不由得失了神。
在“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胖五”的一个重要诞生地,在这里见到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今年36岁的航天匠人姚亚超。
车间中的金属壁板结构件个头不小,长5米,宽3米,4个围成一圈便能构成火箭的一段“铝壳”。
“我从没想过能飞上太空的运载火箭贮箱壁板竟然这么薄!”摸着那薄薄的铝合金大型结构件,记者满脸惊讶。
“最薄的地方2毫米左右,差不多是6个鸡蛋壳的厚度。”姚亚超解释说,航天用铝合金壁板既要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还要去除废重,加工精度还要高,考验的就是数控加工工艺。
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一直在致力于“减重”,以克为进、以轻致重,既精减发射成本,也为达成更大的运载“托举”能力。
由于壁板面积大,以往单面加工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弯折时壁板两侧受力失衡,每有产生裂痕之虞。姚亚超独辟蹊径,创新性提出双面铣切加工方案,使材料两面应力释放相衡,但加工之难,却倍增于前。
“原来壁板都是立式加工,排屑、刀具磨损等综合性能不好控制,那将壁板由立而卧,刀具切削温度及磨损不就好控制了吗?”想到这里,姚亚超和年轻的团队成员一起,又设计出了卧式加工的方案,解决了壁板加工效率低的难题。
在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肇建之初,姚亚超便加入火箭制造队伍,“刚来的时候知道一块铝合金板造价那么贵,怎么都不敢下第一刀。”
如今的他,已成为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中的高级技师,负责新一代运载火箭大型结构件多轴数控加工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海河工匠等荣誉。
所谓匠心者何?在这里工作的10余年间,姚亚超加工零件合格率为100%,日则钻研机床改制之道,夜则推敲工艺方案之精,孜孜以求技术之至臻,打磨航天匠人的每一刀。
2021年,“姚亚超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他和团队成员一起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完成多项技术革新,发表论文10篇,始终走在追求极致的航天匠人之路上。
姚亚超家中书架上,有一本《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钱学森》,里面有一段话姚亚超颇为喜欢,“钱学森用一生证明:航天事业的终极燃料不是液氧煤油,而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文明担当。”
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姚亚超这位新一代航天匠人胸膛里燃烧着的,同样是炽热的家国情怀和问鼎苍穹的航天壮志。
登月展望
国际月球科研站这样建!
——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4月23日,国家航天局在上海组织召开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发者会议,多国专家学者在会上探讨该科研站未来合作模式与协同发展路径。
新华社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就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最新进展回应公众关切。
国际月球科研站可长期自主运行 持续开展科学研究
问: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如何规划的?
答:国际月球科研站是由我国倡议发起、多国参与建设,位于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的综合科研设施,以“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月球科研站。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具备地月往返、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月面科考和地面支持等能力,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前沿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综合性科学和技术活动。
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
问:目前建设进展如何?
答: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计划分为两步,于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2045年前完成拓展型建设。
嫦娥七号、嫦娥八号都是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内容,目前研制进展顺利。按照当前的研制和实施计划,国际月球科研站已有良好开端,后续会再与合作国家共同商量推进。
目前我国与合作国家共同商议,确定了科学实验、资源开发等5大科学目标。实现这些科学目标,还需“地月往返”等相配套的技术验证。如果能顺利完成这些目标,将会为全世界提供一批非常宝贵的科学成果。我们认识月球、利用月球等都将走上更高的台阶。
开展科学研究 共享科学成果
问:本次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发者会议旨在推动哪些工作?
答: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倡议得到世界多国响应,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5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
大家聚集于本次会议,一方面是通报进展,统一科学目标认知。另外,各方将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合作伙伴团队一起,共商科学与应用目标联合论证、月面选址、科研作业平台初步方案论证等,确立各自分工。
未来,我们将共同开展工程联合研制、工程和科学搭载、地面设施建设、国际规则制定和人才教育培训等共建活动,也将共享地面试验设施,共同开展科学与应用研究,共享科学成果。新华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