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受“沙尘天气”影响,东莞的天空有些阴沉,一则噩耗传来,令无数人悲痛不已——80岁的助学老人“坤叔”张坤,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位把生命最后的时光都奉献给助学事业的老人,用37年的执着与坚守,为9106名贫困学子点亮了读书灯,在华夏大地上播撒下无数爱的种子。
“坤叔”用一生诠释了何谓“善意的力量”,更折射出东莞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从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热土,到汇聚无数善意的公益之城,东莞始终在用行动证明:爱与善意,是这座城市最深沉的气质。
▲“坤叔”张坤
一封来信开启助学之路
“坤叔”,全名张坤,土生土长的东莞人。1988年,“坤叔”的建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也是在那一年,女儿张莹在青年歌手大赛中崭露头角,每天都会收到许多歌迷的来信。
“坤叔”心疼女儿学业繁忙,便主动帮忙回信。在这些信件中,一封来自陈新妹的求助信让“坤叔”揪心不已,信中诉说着因交不起50元学费而面临辍学的无奈。怎么能因为这点钱就放弃读书?“坤叔”在回信中附上了学费,就此,陈新妹成为“坤叔”资助的第一个学生,而“坤叔”也踏上了长达37年的助学征程。
随着资助学生的增多,“坤叔”愈发觉得这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2000年,他毅然关掉蒸蒸日上的建材公司,全身心扑到助学上。2011年,“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源于“捐出收入千分之一”的朴素理念,团队也从最初的他一人,发展到如今全国5000多人参与。
多年来,“坤叔”的足迹遍布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份,每年至少有200天奔波在路上,走访各个资助点。每到一所学校,他问得最多的就是:“收到钱了吗?”“给资助人回信了吗?”在他看来,助学不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精神上的关怀,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与爱。
在湖南凤凰,“坤叔”的故事被当地人广为传颂。1998年,一位东莞作家回老家凤凰过年,听闻当地学校有不少成绩优异却因贫面临辍学的学生,便带着11名学生的资料回广东寻找资助人,四处碰壁后找到了“坤叔”。没想到,“坤叔”毫不犹豫地将11名学生全部认捐。
后来,凤凰的学生被“坤叔”的善举打动,写信表示愿将助学金让给更贫困的同学,“坤叔”得知后,心中一酸,不仅没同意,还追加资助了更多孩子。截至目前,“坤叔”助学团队在凤凰资助的学生达3666名,占资助学生总数近四成。
▲“坤叔”的办公桌
爱和善意的共鸣与传承
“坤叔”助学版图的扩大,源于2011年,在各方的努力下,10月1日那天,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功。同年,12月1日,“千分一”正式挂上了牌匾“开张”。
拥有正式身份后,张坤感到工作开展变得顺利。助学范围从原来的湖南凤凰,逐渐扩大到广西、四川、江西、陕西以及广东河源等地方。
在“坤叔”的助学团队里,还有传承的基因。有位年龄大的爷爷资助了一个孩子,他的儿子也加入资助团队,后来,他的孙子也延续了助学的传统。他们一家三代人代代相传,把助学这件事一直做下去了。
回顾这漫漫助学之路,“坤叔”曾坦言,当初没想到自己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之所以能做下来,是因为助学收获的精神上的回报非常丰富。“受助学生跟我们都有联系;每到过年过节,他们就会打电话、发信息,应接不暇,感觉很幸福。”“看着这些孩子学习、工作、成家,看到他们的成长,让我感到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坤叔”说。
更有受助者也加入了助学事业中。“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麻文婷,5岁时便与“坤叔”结缘。那时,她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忙于生计,“坤叔”和助学团队给予的关爱,不仅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更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温暖的种子。如今,麻文婷接过“坤叔”的接力棒,成为“千分一”的一员,“张爷爷的善意影响了我的人生,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像麻文婷这样,受“坤叔”影响投身公益的受助者还有很多,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感恩与传承。
“千分一”工作人员龙莹花也是当年的受助学生,她说,由于“坤叔”体内安装了7个支架,加上年事已高,但没想到坤叔走得如此突然——“您走得很急,来不及跟您说一声道别。您走得很慢,您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人们都在想离开能留下些什么,您却留下了我们。张伯,想您了……。”
“坤叔”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很多人。在这座城市,不少的“坤叔”正接过爱心接力棒,将爱与希望传递下去,让东莞的慈善之光越燃越旺,温暖更多人。
外国友人WenZhiLong是一名中国女婿,定居在东莞,多年来他非常认可“坤叔”助学,并积极参加公益助学活动。在“坤叔”的告别仪式现场,他与夫人涂慧现场吊唁,他还特别为“坤叔”送上挽诗一首:Kun's earthly deeds are now done,Long he toiled beneath the sun,Perfection in charity,Follow his path,all as one(“坤叔”生前事业已完成,辛苦一生的“坤叔”歇脚。留下伟大的公益事业,“千分一”继承这份遗产)。
从个体善举到城市精神
在东莞,“坤叔”的个人善举并非孤例。
王锦辉,被称为“史上最牛助学老人”,1922年生于广东东莞,香港金城营造集团主席,1998年在广东连州高山镇捐建第一所金城希望小学。自此希望小学陆续在广东、西藏、广西、湖南、贵州、新疆、河南、陕西等多个省、自治区落地。
徐祥龄,素有“香港外展社工之父”之称,曾在香港做过30多年专职社工。退休后,徐祥龄到东莞定居,在东莞市创办大陆第一家非营利性的民办外来工服务中心――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2021年,该中心已有会员4000多人,先后为数十万次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扶和支持。
从助学老人“坤叔”张坤到捐赠学校的“辉叔”王锦辉,再到“东莞民工服务之父”徐祥龄……东莞这座城市处处闪现着个人善举的光辉。
“坤叔”们的故事,只是东莞这座慈善之城的一个缩影,东莞的公益生态,早已从个人善举演化为全民参与的“城市精神”。
截至2024年,东莞市“6·30”活动已连续开展15年,累计募集慈善款物超14.3亿元,实施公益慈善项目4100多个,受益群体达200多万人次,逐步发展成为东莞市参与面最广、惠及范围最大、社会效果最好的慈善公益平台。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社区,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
为有效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东莞积极发动企业通过“6·30”活动平台,以定向捐赠的形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其中,2023年度“6·30”活动全市共有508家企业、社会组织定向捐赠526个项目,涉及捐赠款物7993万元,直接惠及市内外387个村(社区),用慈善力量针对性地回应了乡村建设的多样化需求,让每一份聚焦在田间地头的温暖深深留在了老百姓心里头。
▲2024年底,洪梅镇“民生大莞家”——“民生微心愿”项目发福利,全镇111名困难儿童和青少年喜提一份“励志成长包”
除了“6·30”活动,东莞还打造多个慈善品牌项目。近年来,东莞实施“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截至2024年9月,吸引超过2400个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热心市民加入“爱心资源库”,累计解决“民生微心愿”16.2万余宗,征集办理“民生微实事”5400多宗;全市建起莞爱慈善驿站103个,镇街慈善超市示范点20个,发动莞爱志愿者参与服务7.8万人次,链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达3025万元,广泛惠及覆盖常住人口的各类困难群众。
还有“海豚计划”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填补了非莞籍脑瘫儿童在东莞康复救助的空白;“关爱环卫工”项目,连续6年累计惠及一线环卫工超22.7万人次,为他们送去关怀与温暖。
在东莞,慈善不仅仅是捐款捐物,更是一种融入城市血脉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街头巷尾,邻里间的互助、志愿者的热情服务、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处处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友善与包容。这种友善的氛围,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在此扎根,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也让东莞从一座制造业名城,逐渐蝶变为充满爱与温度的“友善之城”“爱心之城”。
善意永无终点——它流淌在善举者的脚步里,凝聚在企业的捐赠中,更扎根于每个普通人的心间。东莞,因善意而有爱,因大爱而温暖。